<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到农场,拍摄老工人就是我必须要完成的使命。五一农场在五月二日至三日举行建场七十周年的庆祝活动,我在四月二十九日就回到了五一场。第二天一早就拿着相机去拍摄。历史惊人地重复出现了,第一个遇到想拍摄的人物,就是住在芒果街的一队老工人秀芳姨。在2021年7月19日的早晨同样是在此地,拍下了她的照片,并在以后写的美篇做了题图。她的女儿吴洁珍从屋里走了出来,马上就认出我了,并且很快就将手机调出秀芳姨照片作题图的那个美篇的画面来。我当场承诺,再做一个美篇,还是以秀芳姨的图片做题图。因为本篇标题所昭示的主题,我选择了二代人的合照作为题图。</p> <p class="ql-block"> 按照农垦系统的有关规定,在1952年和1953年招收的工人称之为老工人,在1958年招收的称之为新工人。王勤华是58年招入五一场的。在知青的眼里,称她是农场的老工人也不过分。现在她也84岁了。</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拍到的老工人、老干部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在四月二十九日下午回到了五一场,吃完晚餐后抓紧时间拍了几张夜景人像图片。</p> <p class="ql-block"> 住在场部招待所,想拍环境人像首选的地方就是五一大道,这是个标志性的地方,夜间有路灯和广告灯的照明。</p> <p class="ql-block"> 未能在臆想的水库边拍人像,这里又何尝不是一个好地方呢?</p> <p class="ql-block"> 四月三十日早上在五一场办公楼遇到了范明和范志二对夫妻,利用办公楼为背景拍了一些图片。</p> <p class="ql-block"> 吴宇摄影师在办公楼附近放飞无人机,升空900米拍到了五一场的全景图片。</p> <p class="ql-block"> 四月三十日上午我和吴宇坐上参加越战的转业老兵林少伟的车,连同范明范志二对夫妻共七人去了十五队、十六队。</p> <p class="ql-block"> 雷州半岛最具标志性的物体是红褐色的土壤。以最具标志性的视角语言为背景,刻意地拍了一些图片。</p> <p class="ql-block"> 吴宇摄影师在放无人机,穿着溜冰鞋的小丫和男孩瞭望着天空,这画面的信息量也够多的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农场的第三代或许是第四代的儿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职的十五队农场工人。</p> <p class="ql-block"> 五月一日的上午,我仍然选择在五一大道上拍摄。</p> <p class="ql-block"> 在菜市场遇到了老工人和职子。</p> <p class="ql-block"> 在十字路口往五一厂方向下坡的“大话亭”里也拍了一些图片。</p> <p class="ql-block"> 五一大道是进出五一农场的主要干道。在这里遇到了很多参加聚会的场友。</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期望里,回到农场最好能够回二队一趟,客观的原因未能实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月二日下午是活动的签到时间,上午我仍然在五一大道上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选定的地段拍摄,捕捉好人物的神态,确也收获了不少的好照片。比起到一、二队的水库去拍摄,省去了各方的协调,资源的调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p> <p class="ql-block"> 在拍摄过程中发现一位女士从肤色到行为举止不像是在农场里生活过的人,经过询问,才知道她是梅州大埔人,在惠州长大。她以前五一农场孙场长的媳妇的身份参加聚会活动。我们用客家话交流了不少的话题。在晚上我参与的小合照里,就是她帮忙按了快门。</p> <p class="ql-block"> 因为美篇的篇幅限制,还有一半的内容延续到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