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林<br>州市红旗渠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红旗渠<br>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br>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br>为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5月18<br>日, 东南营教育集团祥宇校区 小学组织四百余名师生,来<br>到了林州市红旗渠畔,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脚<br>步,开启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h3> <h3><br>红旗渠<br>位于河南省安阳林州市,蜿蜒渠水缠绕在太行山绝壁,宛如一座绵延起伏的“水长城”。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租债,穷人日夜愁。” 一曲旧民谣,勾勒出<br>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受气候、地<br>理、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林州素有“十年九<br>旱”之称。从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曾<br>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人相食5年次。1942-1943年大旱,林州逃荒外出10800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人,占总人口<br>的4.3%。解放初,全县550个行政村中,远道<br>取水的村就有307个。1960年,为了改变千百<br>年来缺水的天然困境,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br>民,苦战十个春秋,在环境极其恶劣、条件十<br>分欠缺的情况下,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个,架设渡槽152<br>个,在沟壑纵横、悬崖绝壁叠生的太行山上修<br>成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br>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更是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h3> <h3>当年修建红旗渠时,工地上山高坡陡,<br>道路崎岖,独轮车就成了当时主要的运输工<br>具。正是靠着这种推车精神,林州人前仆后<br>继,推出了一条红旗渠,推出了十万大军出<br>太行,推出了今日林州的美好生活。学生们<br>通过推车体验,感受了当年修渠人民的艰<br>辛。</h3> <h3>还有一些需要用扁担来挑 </h3> <h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br>念物力维艰。”中午,同学们来到红旗渠实<br>训基地品尝起了“民工餐”,感受当年修渠<br>民工的艰辛。饭菜虽简,同学们却不挑不<br>捡,吃的津津有味。</h3> <h3>最后我想说, 就有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在一起,祝我们前程似锦 学业有成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