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 云中鹤</p><p class="ql-block">摄影 云中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棠柳依依绿映红,山周水岸舞春风。</p><p class="ql-block"> 江南寻梦十三日,多少楼台烟雨中。</p><p class="ql-block"> 三月中旬,我和王玉山、任尚捷、孙秉忠汇同校艺术团的李春荣、陈莉莉,舞蹈剧目班的赵岩、王奇霞、刘秀文以及影协四组的周小梅、王惠音等七位模特来了一场“烟雨寻梦下江南”,畅游了扬州、无锡和苏州。</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游摄扬州。</p><p class="ql-block">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相思总比那西湖瘦......”,在童丽一曲清婉柔媚的歌声陪伴下,我们乘车离开沈阳来到扬州。</p><p class="ql-block">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追溯至公元前四百八十六年。但扬州名声大震,历史上成为政治活跃、商业昌盛、文化璀璨、风光旖旎的头筹重镇名城还真的与花有关。当年隋炀帝为看琼花,开凿运河,三下扬州。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交汇,使扬州成为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交通枢纽。南北商贾、东西物资在这里汇聚、分流。扬州的地位在唐朝达到了鼎盛:达官显贵、富商名流,大兴土木,一时间,园林接蹱、楼台联袂、店铺林立、画舫如云。正是:夜市灯昼,水郭帆明;高楼红袖舞纷纷,丝管悠扬彻夜闻。宋沈括笔下:扬州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有二十四桥。宋韩琦有诗云: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中含霰冰芳,外围蝴蝶戏.....不从众格繁,自守幽姿粹。这既咏琼花的幽姿雅韵又喻扬州的殊荣显贵。直至清朝,两淮的盐运衙门均设在扬州。经千年打造,历代沉淀,扬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 到扬州,必游瘦西湖。可以说瘦西湖是扬州最靓丽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瘦西湖位于扬州城西北郊,总面积两千余亩,水上面积约七百亩,游览区面积约一百五十亩。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年间钱塘诗人汪沆从杭州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其形瘦长,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诗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杭州一样旖旎、繁华,将其唤作瘦西湖。瘦西湖在清代康乾时期已形成基本格局,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瘦西湖主要分为十四大景点,包括大虹桥、五亭桥、二十四桥、望春楼、熙春台、长提春柳、钓鱼台、小金山、万花园、月观、徐园、凫庄、白塔、荷花池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熙春台旁,一垛汉白玉的碑墙映入眼帘,上题有毛泽东手书杜牧的七绝:“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奔放的墨迹、隽永的诗句,如写意的画笔,勾勒出了瘦西湖的风韵。</p><p class="ql-block"> 究竟是扬州有二十四座桥,亦或哪一座是二十四桥已无从考究,只要看到瘦西湖的桥有多么美就足够了:桥影相映,宛如古镜涌波去;一拱兀起,恰似惊鸿照影来。大虹桥奇伟,早霞乍染,长虹飞腾,但见赤龙饮练;五亭桥雄秀,霜月初照,清波涟漪,试看玉盘弄影。飞梁斗拱、雕栏玉砌、巧夺天工、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扬州是中国的月亮城,赏月的地方很多,瘦西湖的月观就是赏月最佳处。月观坐西朝东,前临开阔的湖面,每当皓月东升,凭栏而立,天上水中的两个月亮交相辉映。唐代徐凝忆扬州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我想,大概是由于扬州地上的景色奇秀,映衬得天上的月色奇美吧。试想,清风朗月、花影横斜、玉人弄箫、仙音袅袅,这岂不是梦境么!怪不得晚唐杜牧宁可十年一觉扬州梦,管它什么青楼薄幸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 青山沈隐雨才消,春入江南柳色娇。莫问玉人何处去,北方佳丽学吹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