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墨玉红星耀

小华

<h3> 煤海墨玉红星耀<br><br> ——记抗美援朝老兵丁彪<br><br> 龚晋华<br><br><br>  “孩儿立志出乡(湘)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丁敬德吟诵着父亲生前特别喜欢的伟人诗篇,二姐丁敬兰(南)把一束鲜花摆放在一座墓碑前。大姐丁敬湘,双手捧着一个装饰精美的盒子,在现场同时打开,一起庄重地摆放在墓碑前。 “老爸,今天我们姐弟把您心心念念渴望见到的,由中共中央颁发给您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放在您的墓前,以告慰您老的在天之灵。我们对您没能亲手捧回该纪念章就走了,感到万分的心痛和遗憾……”一位年逾七旬的大姐带着弟弟妹妹,一边向着墓碑跪拜,一边泣诉着……。<br>  这一幕感人场景,发生在公元2023年4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胜利72周年纪念日半年后。倾诉者为该墓主人公子女。<br>  丁彪1932年 4月22 日,生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回维乡三德村。于2020年4月16日20点零8分与世长辞,享年89岁。<br><br>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br><br>  三年前的今天,丁彪走了,他和他的儿女已经阴阳相隔三年了。亲人们对他的思念却压在心底不敢轻易触碰,生死离别撕心裂肺的滋味,让被他救助过的同宗侄子贫困大学生丁敬国无限感怀。<br>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丁彪离开的那天晚上还和往常一样,吃罢晚饭,给儿孙们吟诵了多篇伟人的诗词后,就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新闻,没有任何征兆,没有任何告别,躺着躺着就睡着了,睡着后就再也没有醒来,静静地悄然离去。老人们常说,人走得安详,是上辈子和今生积德行善修来的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没有经历任何痛苦就安然的离开了。<br>  笔者曾记得他的儿女们在给他过生日时,老人放声朗诵伟人诗词的场景;也曾记得当年治丧悼念期间,丁彪徒弟原矿党委副书记乔计锁编写的挽联“德高留青史,望重振家声!”徒弟原矿工会副主席孙光伟编写的挽联“鞠躬尽瘁为党为民,高风亮节奉献终生!”徒弟原矿服务科科长苏珍惠编写的挽联“英名留史册,丰功垂千秋!”高度总结概括了丁彪的光辉人生。这些往事场景,让我感觉仿佛依然历历在目。<br>  女儿丁敬兰说:“好想再为父亲清蒸一条鲈鱼聆听老人诵读:‘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诗句。还想让老人再考问一下自己下一句,当我说对下句时,老人肯定又会高兴地用英语‘yes’来夸奖。”<br>  “以后谁来为亲友讲解毛泽东的作品和经典古诗词?老爸!您的品行永远是儿女们心中学习的榜样。今天您的子孙后代相伴来到狮脑山脚下。用诵读伟人作品的独特方式,来寄托和表达我们对您的深切哀思与真情怀念。”<br><br> 位卑未敢忘忧国,军人本色血脉潜<br><br>  童年的丁彪生活在特别贫穷的家庭里,他是家中长子,在艰难的日子里,父母只能靠租种本村地主的几亩薄田为生,每年除去定期足额交租外,所剩余粮还不能维持全家基本生存,家中更无财力供其上学读书。幼小的他,在本该读书识字的年龄,却只能每日给本村地主丁迢南家放牛,以便补贴家用。“娃儿你生在咱们这样的穷人家命好苦啊!是娘对不起你,不仅不能让你去上学读书,还让你过着整日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丁彪的母亲长吁短叹地自言自语着。<br>  儿时的丁彪,亲眼见证过,日寇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带来的悲壮与惨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能抵抗表现深恶痛绝。早早就萌发了长大后精忠报国的伟大志向。<br>  1949年7月常德市获得了解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br>  在解放常德各县的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人民群众爱戴。9月12日下午6时,常德各界两万多群众欢聚在公墓坪,举行隆重的庆祝解放、欢迎大军进城大会,在这支欢迎人群的队伍中,丁彪感受到解放后,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幸福,在会场和父母与亲人说:“天亮了,穷人当家做主的感觉真好。”庆祝欢迎大会通过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及解放军指战员的致敬电文。会后,大家扭秧歌,列队举行火把游行,这支欢庆队伍当时长达两里多路。人们在游行中不断振臂高呼:“感谢救星共产党!感谢恩人解放军!”<br>  1949年9月,17岁的丁彪下定决心参军入伍,毅然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63军189师炮兵团二营,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该师是一支有红军基础的老部队,在解放兰州战役中,表现突出,是曾经受到过彭总好评的老部队。该师战斗作风过硬,骁勇善战,执行命令坚决,擅长山地攻艰战,战斗力超强,为华北军区头等主力师。<br>  由于入伍后,丁彪在历次剿匪战役中的积极表现,参军当年在炮团就被任命为班长、后又被提拔为排长,继而在第二年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老人对当年初次参与剿匪战,终身记忆犹新:“记得全排在一次剿匪战斗中,不幸遭遇匪军的埋伏,为保存整体实力,继而争取最后的全面胜利,全排不到30人中的三名共产党员,在排长带领下,全部自愿留下来阻击敌匪,余下人员迅速撤离,等待团部增援,当大部队赶来剿灭这股敌匪后,发现参与阻击战的三名共产党员,已全部壮烈牺牲。”多年后,丁彪曾无数次对儿子丁敬德说起这段刻骨铭心的伤心往事。<br><br>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br><br>  1951年2月20日,63军全军出动参与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事中,丁彪随189师炮兵团入朝参战,期间先后参加过第5次战役和铁原阻击战。该团在极其被动的局面下,与敌展开激战。恶战中无论是加拿大25旅还是美骑第1师,这些曾经和189师正面交过手的敌方士兵,在战后回忆种子山战斗时,都会说:“每一块阵地的周围都会有中国士兵,他们通常会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肯后退半步……”<br>  丁彪不仅是解放前后剿匪战和抗美援朝中的智者,更是战争的幸存者。因为他不仅具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在做坚强后盾,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支撑着自己。<br>  1952年10月,丁彪带着三等功臣军功章,随大部队换防回国。在军营这座社会大学的熔炉里,开展的扫盲识字文化运动中,他这个在旧社会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人,在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制度处处充满无限活力的感召下,通过自身不断刻苦努力地勤奋学习,加上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强,自学能力甚佳,在学习中,始终坚持做到不耻下问,用来不断强化充实自己的知识积累,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语文、算术基础知识,做到了识文断字,能写会算的蝶变,在全军各类文化考试中名列前茅。<br><br> 解甲归来掘乌金,扎根煤海亦无悔<br>  <br>  1957年8月党组织考虑到丁彪是湖南人,在安排他转业时,计划把他分配回原籍工作,但他第一时间听说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严重缺少工业发展的新鲜血液——煤炭后,毅然放弃了回乡就业的机会,只身来到当时刚刚建企不久的“阳泉矿务局三矿”,当上了一名采煤工。期间,先是在二坑东丈八采煤队工作,由于丁彪在工作中的积极表现、加上他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在当时工友普遍都是文盲的环境下,组织发现他是一个有文化才能的文化人,就把他调到竖井坑口做了工会干事,后又调整为总支干事,继而又把他培养成竖井坑口党总支书记。1976年,又升任矿党委办公室主任,直至1979年退休。<br>  自1958年开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以来,到升任坑口党总支书记的20多年时间,他在工作中始终狠抓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工作,并先后在《阳泉报》《阳泉矿工报》上发表20余篇通讯报道和理论思想、政治研究论文,曾多次被评为先进通讯报道工作者,特别是在担任坑口党总支书记后,在工作上更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任职期间先后培养发展党员130余人,其中有多位工友后来在他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下,陆续走上了领导岗位。<br>  在提高煤矿生产力水平上,他带领班子成员组织职工,经过五次上综合采煤机组,一次上波兰液压采煤支架试验都失败的情况下,坚持了煤矿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采煤机械化,才能彻底解放生产力的超前观点上,经过多次系统性理论研究论证,结合总结前几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召开井区干部职工大会,统一了大家思想认识,当再次上马综采设备试验采煤机械化的工作开展后,终于取得了突破和成功。其间先后在三个采煤队,陆续上马使用上高档釆煤设备,使竖井全区机械化采煤程度达90%以上,产量由1966年的29.1万吨提高到1986年的118万吨,煤炭产量直接增长了3.6倍,竖井先后被评为出席矿、局、市级先进集体,与此同时,丁彪本人也被评为出席矿、局级劳动模范。<br>  丁彪与生俱来的湖南人所兼有的质朴笃实、锐意进取、刚毅上进的性格,使得他在工作期间,始终乐于奉献,积极进取,不甘寂寞、勇于实践,处处展现出自己无踪无迹的潜能与锐志才华,最终全部体现在具体工作上,成就了自己光辉的一生。<br><br> 退休不褪色一颗红星血脉融<br><br>  丁彪对养育自己长大的湘西故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博大胸怀,由于山西阳泉和湖南常德远隔千山万水,加之自己工作繁忙,使得他无法频繁回到家乡探亲,他就把对乡愁的眷恋与思念,都放在儿女的名字上,孩子们的名字中分别包函了湘丶兰(南)丶德。用于寄托自己对故土的思念。<br>  退休后的他,为了锻炼身体,把太极拳的招式记得是滚瓜烂熟,打拳时的一招一式练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地步。徒弟苏珍惠时常和周边的老同事夸自己的师傅博学多才、聪明过人,常说自己的老领导,“虽然儿时没有上过一天的学,却在当兵时,锻炼地写出一笔好染,而且还练就一身很好的写作功底,他的师傅是一名真真切切的自学成才者。”<br>  老部下原一矿党委书记白富元说:“丁老非常孝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工资和妻子的收入不仅要养活全家五口人,还要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每月按时给远在湖南的父母寄去生活费孝敬长辈。他虽然17岁就当兵外出离开了家乡,但是他对6个弟妹也特别好。坚持多年把他们分别接回山西居住数月之久,让弟妹们亲身体验到血脉相连间的亲情和北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现实场景。” <br>  离职后的他虽然享受着离休的待遇,但在日常生活中过得却十分俭朴,总是节衣缩食绝不浪费,不论是衣裤、还是拖鞋、皮鞋坏了以后,总是要让儿女们反复的拿去修补,然后再继续使用,可98洪灾、512大地震、希望工程、及救助贫困山区失学孩子等捐款项目活动开展时,他又会率先积极带头,自觉参与到集体组织的捐款活动中。除此之外,他常常在参加过集体捐助活动以后,还要再让儿女们用自己的存款匿名捐一些,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伟大的爱国情怀。<br>  食堂管理员李普生说:“ 当年丁彪在职期间,完全有资格与权力享受吃小灶的待遇,但是他不仅自己从不吃小灶,还经常主动约困难职工到自己家改善生活,同时放弃了干部职工,都能吃大锅饭的公权力,每遇值班或加班加点时,总是从自己家自备食品带饭而来。人们问他为何要这样?难道你就不嫌麻烦?他总是回答企业和国家还很困难。”在他的右耳上方一侧,有一道长达七针的缝合伤痕。一遇季节转换或阴天下雨就会头疼,女儿问他此伤由何而来?因何而成?“朝鲜战争,当年部队医院给过我鉴定革命伤残军人六等级的机会,但我没有接受,主动放弃了。”“为何啊!”“因为我觉得自己比和我一起出征的同乡幸运多了,不能再给国家添麻烦了。”<br>  有一次儿子丁敬德身体不适,想拿着他的全免医疗卡,去医院开点药品,遭到丁彪的严肃拒绝,“党和政府给我的医疗待遇,你无权享受,国家的便宜,你一分也不要想贪。”充分体现了一位老革命、老军人、老党员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br>  常言说的好“身教胜于言教”丁彪扎根煤海几十载,红色基因血脉融的清廉作风,处处践行着,“公以处事、私意一毫无处入;廉以持身、诚心两字有天知。”的自律执念,定会化作他人生旅途,一笔宝贵的无形精神财富,留给我们这个社会和他的子孙后代。</h3> <h3>丁彪和战友在一起</h3> <h3>三矿党委书记刘兴和与丁彪合影</h3> <h3>三矿两办主任武业、三矿工会副主席张建玲与丁彪在一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