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博物馆

苜蓿花开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最早为大同市文物陈列馆,成立于1959年。1963年正式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博物馆在半个多世纪里,馆址历经下华严寺、展览馆西厅、大同十中天文楼多处。大同市博物馆新馆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于2010年5月18日开工建设,2014年12月31日开馆迎客,现有馆藏文物七万余件。是少有的市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通过对具有升腾动势的异形建筑空间的典型刻画,对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力图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表达。两个弧形的形体围绕着中央大厅盘旋而起,形成一个放射状的螺旋结构,形体上的脊线强化着建筑的形态。由不同脊线发散开来的端头,上下交错,形成丰富的形体组合。端头的开口则面向不同的城市方向,引入城市景观,形成建筑内部与城市之间的视线关联。</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包括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等。</p> <p class="ql-block">进门大厅有一幅巨大的“北魏贵胄出行图”壁画,因为巨大而且是弧形没有拍全。壁画前有一组牛拉鳖甲车,这组铁铸雕塑是由中央美院吕品昌教授创作的。取材自北魏宋绍祖墓出士的牛拉鳖甲车。宋绍祖在太武帝灭北凉后随敦煌宋氏大族迁居平城,官至幽州刺史,封爵敦煌公,太和元年( 477)葬于如浑水东岸。2000 年其墓出土于雁北师院北魏墓群。牛的双目半睁,口微张,后腿弯曲做行走发力状,形象敦实健硕,四路分立于长方形底座之上。后边所套的牛车为乘坐之用,方形園顶,车顶似鳖甲,车身开前后门和侧窗,车门及车轮施彩。乘坐牛车是北魏官僚和贵族的时尚追求,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平城明堂遗址和方山永固陵,记录着鲜卑人封建化的足迹;“真容巨壮”的云冈石窟,标志着西来佛教本土化的开端;宋绍祖和司马金龙墓的文物,见证着南北朝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平城(山西省大同市),北魏中期都城。北魏平城是在汉朝的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从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前后经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共六位皇帝,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平城建筑模型</p><p class="ql-block">该模型展现的是京都平城最盛时的宫城建设规模。北魏平城是在秦汉平城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总体分为宫城、外城、郭城。城市布局以宫城为中心,向外扩展。宫城位于平城北部,建有天文、太极、太和等宫殿。东设太庙、东苑。西置郊天坛、西苑。北建北苑。南筑圆丘、明堂等。外城坊间开巷,巷通街衢,规划完整,布局严道,为里坊式格局。京都平城人口百万,香烟缭绕,寺庙上百所,僧尼两千余,佛寺妙塔,对峙相望,永宁寺塔高耸云端,呈现一片繁华盛世之象,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平城是北魏的首都也是国际化大都市,与外界交流较多,从建筑、器皿、雕塑,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不难看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墓葬陶俑</p> <p class="ql-block">陶俑动作活泼可爱,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北魏杂技俑</p> <p class="ql-block">陶俑</p> <p class="ql-block">胡人牵驼俑</p><p class="ql-block">骆驼通体施褐色釉,昂首曲颈,目视前方,双峰高耸,呈站立状,宛若整装待发。牵驼胡俑施青绿色釉,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圆帽,帽边有穗,身着圆领窄袖及膝长衣,侧摆开叉,腰系带,足蹬靴。左手持叉,右手平举做牵引状,侧身仰视骆驼,俨然一幅牵驼出行的生动场面。</p> <p class="ql-block">陶俑</p> <p class="ql-block">彩陶舞蹈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马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彩绘鳖甲式车顶陶牛车</p><p class="ql-block">这正是博物馆大厅铸铁铜牛车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釉陶壶</p> <p class="ql-block">陶连枝灯,非常繁复精美的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镇墓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就有如此色彩艳丽的玻璃器皿。</p> <p class="ql-block">精致</p> <p class="ql-block">玲珑剔透</p> <p class="ql-block">鎏金高足铜杯</p> <p class="ql-block">精美纹饰的带扣,与今天的皮带扣很相似。</p> <p class="ql-block">三眼神壁画</p><p class="ql-block">2009 年在大同市御东文瀛北路北魏壁画墓发掘出士。墓室甬道东壁绘三眼神,头上长有黑密长卷发,大眼高鼻,尖耳奇长,额头中间绘一只坚立的眼睛。身材魁梧,上身赤裸,环绕少许红色飘带,戴项圈、臂钏。下身着短裤,赤脚。左手下垂,执一兵器,右手持长柄兵器,守立甬道中,威猛强悍。其面相、服饰极具西域风格,是汉文化和西域文化整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胡人牵驼和力士像壁画</p><p class="ql-block">2009 年在大同市御东文瀛北路北魏壁画墓发掘出士。墓室北壁砖砌筑棺床立面绘胡人牵驼图和力士画像。胡人深目高鼻,卷发,朱唇。上身穿园领窄袖长袍,下着长裤,腰束带,足蹬黑靴。左手执缰,右手握鞭,牵引一头双峰骆驼。力士几乎全身赤裸,肌肉发达,左手执杵,右手臂托棺床。这种胡人牵驼画以及赤裸力士画像是北魏壁画墓中较为罕见的一幅,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宴饮图壁画</p><p class="ql-block">2010 年于大同市云波里北魏壁画墓中出土。该墓四壁及甬道两壁均绘有壁画,宴饮图绘于墓室东壁。画面中间绘仿木构式殿宇建筑,墓主夫妇端坐其中,左侧绘参加宴饮的宾客,前有侍者为客人斟酒以及乐使。天使共5人,为胡人形象,手持曲项琵琶、横笛、排萧、细腰鼓、行鼓。</p><p class="ql-block">绘画风格与沙岭北魏壁画墓、智家堡北魏石椁壁画墓相似,极具拓跋鲜卑民族特色,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为研究北魏文化提供了珍费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俑群出土于司马金龙墓,有武士俑骑马俑共210件,非常震撼。</p><p class="ql-block">该墓于1965年发现于大同市石家寨村。这支威武雄壮的军团就是北魏军阵的缩影。队伍分为导骑、骑马仪卫俑、步行仪卫俑、步行戎装俑、侍从俑和甲骑具装俑等。士兵头戴兜鍪(dōu móu)或鸡冠风帽,左手勒缰,右手平举兵器,整装待发,威风凛然。</p> <p class="ql-block">骑马俑和武士俑都穿胡服,更便于打仗。也是汉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石雕棺床</p><p class="ql-block">文物长241厘米,宽133厘米,高51厘米。由六块浅灰色细砂岩板组成,前立面呈倒山字型,上部以缠枝忍冬纹为边饰,中部装饰波状忍冬纹,之间雕有13组舞蹈及各持乐器的伎乐童子。下部三个床足,以联珠纹为边饰,内雕身躯矫健的高鼻力士,力士半蹲,反举双手,呈托棺床的姿态。雕工卓越,装饰华美,是北魏平城期间的石雕艺术精品,也是大同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漆屏风画</p><p class="ql-block">1965年冬,大同市石家寨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共计五块木质漆画板,是一座漆屏风的主体部分。这些漆画板的前后两面皆有图画,图侧刊与榜题。其上朱漆髹地,线描勾勒人物,墨书榜题。画面内容延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孙叔教、汉成帝与班婕妤,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蔡人妻等。屏风的工艺制作采用榫铆联结,继承战国、汉代漆画传统的技法,设色富丽、边框装饰精巧。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并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构图上重在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村人物。画风古朴,富有装饰性。漆屏风画的出士,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 《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间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问有着承继关系。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迹。这是国宝级文物,据说是国家不允许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p><p class="ql-block">此为复制品,原件收藏于山西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座边长32厘米,通高16.5厘米。此物上圆下方覆盆式,础面以柱孔为中心雕刻双层莲花纹,雕刻四条首尾相逐的巨龙。方形底座四面浅浮雕环状缠枝忍冬纹,内雕伎乐童子。方形底座四角上面各圆雕一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筚篥、弹琵琶、舞蹈之姿,堪称为一件颇具时代特色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釉陶骑马仪卫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人面镇墓兽</p><p class="ql-block">人面兽身的镇墓兽其实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它是跟古埃及斯芬克斯,也就是狮身人面像有很大关联,所以这是外来文化的流入,但是这种文化到了唐朝又成为一个流行的现象,在唐墓里边无论是三彩甬还是镇墓兽无不体现了中西融合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司马金龙墓表墓志反映了北魏早期书法具有的楷隶风貌。</p> <p class="ql-block">辽金大同,200余年陪都重地,经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经营,大同成为中国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重要舞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京风貌。既为辽金的军事重镇,亦是两朝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还是佛教盛传的地区。在这里,豪放的草原风格与深邃的华夏文明接洽成型,造就了西京文化的独特蕴涵。大同辽金建筑就是这种独特文化的代表作:气慨雄壮的华严寺大殿,结构高峻的应县释迦木塔,建筑技艺至今令人惊叹。那些朴实雄宏的飞檐硕拱,装饰华丽的琉璃鸭吻,巧构精雕的天宫楼阁,都无不体现草原民族对晚唐遗风的传承和光大。</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琉璃鸱吻,与华严寺大雄宝殿上的完全一样。</p> <p class="ql-block">应县释迦舍利塔(应县木塔)模型。</p> <p class="ql-block">墓志</p> <p class="ql-block">三彩执壶</p> <p class="ql-block">青瓷碗</p> <p class="ql-block">油滴釉茶盏</p> <p class="ql-block">白釉刻花梅瓶</p> <p class="ql-block">白釉贴花注壶</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莲花纹豆</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匾额</p> <p class="ql-block">金“散乐侍酒图”壁画</p><p class="ql-block">1990年6月大同市站东小桥街,金正隆六年(1161年)徐龟慕出土。“散乐侍酒图”壁画位于慕室西壁。绘画内容反映出当时一股士族生活中的宴饮场面,画面布局疏密有致,人物刻画生动,其酒具组合,以及敬乐的配置乐器组合形式等,是研究金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后,民间信仰呈现多样化,大同既有佛寺道观,又有清真寺院,但仍以佛教为盛。辽金西京是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僧众云集,佛寺林立,保留至今者如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禅房寺,灵丘觉山寺,浑源园觉寺,应县佛宫寺、净土寺,朔州崇福寺等:云冈石窟也迎来再度兴盛,有十寺之建。金元时期,道教兴盛,宫观众多。金末,道教大师丘处机西游中亚后,曾在此停留弘教。元朝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诸教俱兴。忽必烈时,诸方僧众四万余汇聚西京普恩寺(今善化寺 ),作资戒会七日七夜,堪称西京盛事。</p><p class="ql-block">高僧座像,非常震撼的金代石雕艺术。</p> <p class="ql-block">[佛教造像]</p><p class="ql-block">辽代佛造像风格上承唐代余韵且不乏精美之作。金代的造像技法与辽代无太大差异,但造像宽肩阔胸,体躯壮硕,写实性强,显示出北方民族的浑朴作风。施彩数色讲究华丽繁缛。元代造像深受藏传佛教影响。</p> <p class="ql-block">佛造像</p><p class="ql-block">刘备关羽和张飞</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铜坐像</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铜坐像</p> <p class="ql-block">真武大帝铜坐像</p> <p class="ql-block">接引佛铜立像</p> <p class="ql-block">药师佛铜坐像</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菩萨坐像</p> <p class="ql-block">绿度母铜坐像</p> <p class="ql-block">在大同市博物馆附近的还有大同市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美术馆和体育馆。由不同国家的设计师设计完成,称为大同市新五大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