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远学校家长学校第15期安全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家校共护学生身心健康

强者无敌

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产生原因<br>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 存在问题<br><br>1<br>超高比例<br>2<br>监护不力<br>3<br>缺乏抚慰<br>4<br>疏于照顾<br>5<br>心理问题<br>6<br>学习问题<br>7<br>生活问题<br>8<br>关爱不足<br>9<br>教育问题<br>10<br>隔代抚养<br>11<br>法律缺乏 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的比例较高;学业表现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社会支持较弱、情感缺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易受不良团伙影响等。<br>近些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在野泳溺亡、丧生火灾、农药中毒、性侵害、自杀等等的新闻层出不穷,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成了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全国留守儿童超过六千万,一到放假留守儿童发生意外的事件就频繁发生,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表示放假时特别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该校128名学生中有121名学生是留守儿童,农村孩子的父母大多出门打工,留守儿童大部分与祖父母居住。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曾发布报告,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席,给这些儿童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我们应该提前思考,怎么样才能给这些儿童“留”下更多关爱,“守”护他们的成长。 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外出工作,将孩子留给父辈抚养,这是不少家庭的生活现状。但孩子从小与父母长期分离,使得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照顾、学习辅导、心理陪伴等方面会有所缺失。 修远学校给留守儿童父母提出十个养育建议,告诉家长通过何种沟通方式,长期与孩子建立稳定的良性亲子关系,让孩子隔空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牵挂与关爱。<br><br>“留守经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改变生活条件才选择了让孩子留守,而孩子内心的答案,可能会是“我不重要”“我不可爱”。长期的留守经历,可能会让孩子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有些恐惧,心里留下“害怕”的感觉,比如害怕分离、害怕亲密、害怕成功。因此,父母要跟孩子多说有“营养”的话,多听、多问,多了解孩子的动态信息,多关注孩子说话的细节,对孩子说的话充满了好奇,父母说出来的话要让孩子感觉到愉快和温暖。<br><br>比如,父母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用情感互动的方式说,“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紧张”,这句话就是在关注孩子的感受,然后说“我们在外面有点担心”,这是父母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父母和孩子之间进行这种情感互动时,就会收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同时,沟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稳定”。时间和形式上的相对稳定,也代表了妈妈的爱是靠得住的、稳定的,是可以给孩子持续支持的,是可信任的。 1.三岁之前妈妈尽量陪在孩子身边。<br><br>2.父母外出时不要不辞而别,提前告诉孩子确定的离家时间,这样分离是可以预期的,孩子可以有心理准备。<br><br>3.父母不刻意要求孩子懂事、听话。与父母见面时、联系时,孩子好不容易任性一回,可以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孩子气。越是懂事、听话的孩子,越是要注意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越是要关心他们。<br><br>4.给孩子过一个难忘的生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生日好像是一个衡量、测试自己重要性的日子。父母的礼物和行动会温暖着他们。<br><br>5.做一个会认错、会道歉的父母。有时候因为太担心、太着急,造成父母容易误会或者错怪孩子。真诚地认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更值得信赖。<br><br>图片<br>6.融合需要一个过程。比较长时间分离之后,父母和孩子各自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一起后彼此有些陌生感,互相会不适应。父母先以孩子为中心适应TA,当孩子接受父母并把父母纳入自己的生活后,孩子才会主动去适应父母的生活方式。<br><br>7.稳定的联系最重要。稳定,既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监护人的安排上,也体现在父母对孩子在家生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预估、应对措施的准备上,更体现在分开之后的联系中。定期回乡看望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与父母见面是可预期的,离别并不那么可怕。平时的联系,最好约定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方式。比如周末,孩子知道这个时间会跟父母通话,平时遇到的困难,就有解决的希望;平时积攒的话,就有说出来的机会。<br><br>8.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视频或通话,主要目的是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要多说一些学习之外的话,让孩子尽情地说一些他想说的话。如果只谈学习,这个联系就成了公事公办,没有温度,甚至还会成了负担。<br><br>图片<br>9.父母如果离异要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对于孩子,父母发生冲突、离婚,这是他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孩子更加需要父母对他的生活有更具体、更可靠的安排。<br><br>10.关注生育二胎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在外地怀孕生育二胎,把二胎带在身边,这给留守儿童的感觉是,父母和弟弟妹妹是一家人,自己被排除在外。父母要尽可能让TA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对弟弟或妹妹出生的想法和感受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呼吁广大家长尽可能多陪陪孩子,一起见证和分享孩子的成长。留守儿童安全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家长在监管方面一定要加大力度,同时强化防溺水、防雷电、防煤气中毒、防拐骗、心理健康等知识的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抗压能力。家长和学校之间要加强沟通,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守护留守儿童安全的这条道路上,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直坚持在路上。 二、父母注意事项<br><br>1、3周岁以下儿童妈妈尽量不外出务工。当父母双方必须外出务工时,尽量携带子女共同生活。如果条件不允许,尽量留一方在家照顾子女。<br><br>2、有条件的话,尽量争取让孩子在打工地入学。如果父母带孩子外出务工,关于孩子入学、户籍等问题,可以咨询当地教育、公安部门,请他们协助孩子在当地就学。<br><br>3、要对孩子做好妥善的安排。对于双方必须外出务工,又不能携带子女的,一定要委托有能力监护的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监护,不能让未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独自居住。父母外出务工前,一定要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诉孩子必要的安全常识,一定要交代监护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父母外出每周至少给孩子打个电话,打电话时,父母要多倾听,少指责,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每半年至少回家一趟,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拥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牵挂。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安全和成长。<br><br>4、让孩子远离性侵害。家长可以通过书籍、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性别意识。要告知孩子,无论在什么场合,一旦有人对自己实施肢体接触、身体摩擦等行为,要坚决拒绝,并迅速离开现场,向老师、家长或警察报告。要尽量避免孩子独自在家,也不要让孩子与陌生人独处,警惕陌生人,更要避免熟人作案。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注意询问孩子的日常交往细节,特别要注意孩子身体变化。一旦发生性侵害,家长在保护孩子的前提下,一定要收集相关证据,及时报警,不可隐忍。 作为新时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应与时俱进,主动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与方法,主动关注孩子身心变化,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