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长长的《等待》</p><p class="ql-block">"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鹅庄同妻子淑玉离婚。”</p><p class="ql-block">孔林是谁?为什么要离婚,为什么每年都去离却每次都离不了,离不了为什么还非离不可?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一群怎样的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哈金的《等待》,开篇第一句,就让读者如中了魔咒般,不由自主的就想读下去,去一页一页的揭开谜底。</p> <p class="ql-block">随着阅读的深入,终于也渐渐明了了故事的真相以及作品的深意。</p><p class="ql-block">其实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传奇色彩,平凡的人,平常的事,发生在社会平常的一隅。</p><p class="ql-block">孔林,军医。土生土长的东北农村鹅庄人,后来参军上了沈军医学院,在一个部队医院做内科医生。父亲务农,母亲多病,家中无人照料,所以到了成婚了年龄,父母便做主为孔林在村中选定了结婚对象,那是一个不识字且瘦小貌平的小脚女人,这与受过高等教育且又在大城市部队做军医的孔林,是多么的不般配便可想而知了。</p><p class="ql-block">孔林也是这样想的。尤其是回乡探亲时见到小脚木纳老相的未婚妻之后,便更加不愿意了。可反抗无效,因为当时家中的情况,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能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儿媳妇儿来操持。</p><p class="ql-block">这个女人就是淑玉。淑玉,人如其名,贤惠之外,无欲无求又肯吃苦,孔林长年在部队医院,淑玉便独自在家尽心尽力伺候生病的婆婆,婆婆去世之后,又无怨无悔伺候年迈生病的公公,农活家务之外,还独自拉扯女儿长大。这样一个女人,孔林虽然说不爱她,却也不能说不敬。</p><p class="ql-block">如果后来没有什么枝节,许多年以后,孩子成家,孔林转业,回乡与妻子厮守终老,也或者等父母百年之后,淑玉带孩子随军,一家人从此过上城里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虽然平淡,虽然也有遗憾,却也不失为一种人生。</p><p class="ql-block">然而故事之所以能成为故事,是因为它总是会与意外不期而遇。这个意外,便是吴曼娜。</p> <p class="ql-block">吴曼娜,年轻漂亮,本是一个孤儿,后来参军在孔林所在医院做护士,青春的岁月,也曾有过一段浪漫的爱情,然而种种原因,她失恋了,或者说被恋人无情的给甩了,苦闷的心灵是最需要温暖和慰藉的,在部队拉练的一次偶然接触中,一不小心便被沉稳善良的孔林给打动了心扉,并主动吹起了进攻的号角。</p><p class="ql-block">而孔林,虽说有婚姻的牵绊,可并不满意父母安排的老婆,加上尚在青春又长年独身在外,内心其实也是很渴望有一个女人的爱来滋润干涸苦闷的心田的。于是,一段婚外情便这样发生了。</p><p class="ql-block">然而彼时,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作风问题可是无比严肃的天大的事情,加上部队又是严管,他们虽然相恋,却绝不敢光明正大约会,更别说越个雷池睡到一起,那更是难上加难。除非两人是正当的恋爱或夫妻关系。</p><p class="ql-block">诸多现实的尴尬境遇让他们倍感压抑和窒息。</p><p class="ql-block">终于,在吴曼娜软磨硬攻的压力之下,一向懦弱的孔林终于下定了回乡离婚然后与吴曼娜一起享受新生活的决心。</p><p class="ql-block">于是,也便有了开头的一幕。</p><p class="ql-block">"每年夏天,孔林都回到鹅庄同妻子淑玉离婚。他们一起跑了好多趟吴家镇的法院.但是当法官问淑玉是否愿意离婚时,她总是在最后关头改了主意。年复一年"……</p><p class="ql-block">直到……第十八年,才终于如愿离婚。</p> <p class="ql-block">十八年,那漫长的等待和其中经历的种种磨难,无疑是痛苦和煎熬的。青春与活力早已不再,青丝熬成了白发,健躯拖成了病体,温情变成了抱怨,身心历尽了沧桑。当两个人终于解决所有的羁绊,可以光明正大的走到一起时,最初的两颗心,也已经是伤痕累累、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童话故事的结尾,总是会写: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可现实不是童话。婚是离了又结了,可故事还没有结束。</p><p class="ql-block">孔林和吴曼娜是终于结婚了,可婚后的两人,身心早已是疲病不堪,而这时,身子羸弱且已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心脏又不好的吴曼娜不仅怀孕了,还一胎怀了俩儿子,这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生产时的痛苦,让曼娜几近疯狂,瞬间爆发了这十八年压抑的所有怨气,她在产房扯着嗓子哀嚎:"啊,我恨你呀……太晚了……这么多年……我快死了,太老了,生不出来了。"“我操你老孔家的祖宗。""没用的饭桶,草包!"</p><p class="ql-block">孔林也几度恍惚、崩溃。他在妻子扯着噪子大骂他时,一个人躲进厕所里待了很长时间,因为"那是唯一可以清静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孔林,心中早已是充满了无限的悔恨,他"头发昏,眼睛很疼,越揉越疼。"</p><p class="ql-block">他一个人像游魂一样在楼道里来回走着,一遍又一遍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得像牲口一样,除了吃饭就是生孩子,难道这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如果你自己的生命既痛苦又没意义,生一堆儿子又有什么用呢?"</p><p class="ql-block">当看到两个刚出生皱皱巴巴的儿子时,他没有欢喜,"心里充满了厌恶。"</p><p class="ql-block">当看到妻子生产时被撕裂的伤口,他掉过头去,没有怜惜,"心里直想吐。"</p><p class="ql-block">当和曼娜吵架之后,他一个冲出了家门,一边对自己说"我恨她,我恨她",一边跑向了医院后面的小山。等渐渐冷静下来,他想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头痛欲裂之下,总有一个声音在问:"没错,你是等待了十八年,但究竟是为了什么等?"</p> <p class="ql-block">是啊,为了什么等呢,为了爱吗?</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旁观者,纵观他们一路走过的历程,爱的冲动似乎也曾有过,比如曼娜约孔林看电影时两人第一次拉手时心中的悸动。然而相比于真正的爱情,似乎还远远不够。起码,孔林并不真爱曼娜,因为我曾听到过他从心底发出的那痛苦的声音:如果一生中能够从灵魂深处爱上一个女人该有多好,哪怕只有一回,哪怕这会令他心碎欲裂,令他神志不清,让他终日像吃了迷魂药,让他整天以泪洗面,最后淹没在绝望之中。"</p><p class="ql-block">各位读者注意,他说的是——"如果",所以,别人感到讽刺的是:他,不爱她!</p><p class="ql-block">在被婚后生活折腾的疲累至极的时候,孔林还曾无数次萌生过逃跑的念头,他甚至开始怀念自己抛了十八年才抛出去的、无貌无才却不争不抢安静的小脚老婆淑玉。</p><p class="ql-block">并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在爱情(我想,爱情这两个字前面应该加上"所谓的")和安宁这两者中,他宁肯选择后者。他向往一个舒心的家庭。世上有什么地方能够比这样的家更美呢——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坐着,看看书,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睡一个不会被打扰的觉。”</p><p class="ql-block">可刚新婚就因为心脏问题被告知活不了多久的病妻,嗷嗷待哺的双胞幼子,那逃不开的责任和义务……这一切都在告诉他,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更可悲的是,他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一场蹉跎了大把好年华的十八年的等待,更不知道那一场等待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小说的结尾,很富有戏剧性,孔林对女儿孔华说让她娘不要等他,他说"告诉她不要等我了。我是个没用的人,不值得等。"</p><p class="ql-block">"爸,我们都会等着您的。"孔华说</p><p class="ql-block">"孔林感到胸口一阵发紧,他又难过又感动,"这时,他听到吴曼娜在同路过的人打招呼,快活的说着"过年好"。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孔林听出来她的声音里仍然富有活力"。</p><p class="ql-block">至此,全文完。</p><p class="ql-block">而隐约中,有另一场等待,又将将开始。</p> <p class="ql-block">二,关于人性中的利已主义</p><p class="ql-block">哈金《等待》读完,在回思小说情节之时,我不仅也陷入了沉思,如果孔林与吴曼娜之间真的存在爱情,那么这一场等待,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之外似乎便存在了几分令人同情的性质。</p><p class="ql-block">然后令人遗憾的是,只有或轻或重的个人利已主义。</p><p class="ql-block">比如吴曼娜,每主导一步,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未来如一片远海,充满了迷茫与不确定的危险,而孔林是身边最近的一块浮木,吴曼娜只有紧紧抱住才能暂时取得一点安全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反观孔林,似乎从头到尾都是被动的。他是曾为别人考虑过。这是他人性中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对淑玉,虽然他嫌弃这个农村老婆,"从不让淑玉去部队探亲",却也曾对抛弃淑玉有过不忍。</p><p class="ql-block">对吴曼娜,也曾有过几次想要成全,可因为他"需要在部队有一个家"的私念,而最终还是被人性中的利已主义给左右了方向,失去了自主的能力,沦落为随波逐流的命运而最终陷入痛苦的深渊。</p> <p class="ql-block">三,爱情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不知道读友的注意到没有,《等待》的封面上有一段话,那是孔林关于爱情的理解,前文贴过,为了读友们不用前翻,我这里再复贴一遍:“如果一生中能够从灵魂深处爱上一个女人该有多好,哪怕只有一回,哪怕这会令他心碎欲裂,令他神志不清,让他终日像吃了迷魂药,让他整天以泪洗面,最后淹没在绝望之中。"</p><p class="ql-block">这句话也暗示了,在孔林的心中,吴曼娜并不是他的真爱,所以才会有他后来的那么多悔恨。如果是真爱呢,那后来的这所有痛苦是不是就变成了虽苦犹甜并甘之如饴?</p><p class="ql-block">真爱的力量如此神奇,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p><p class="ql-block">其实,这真的是一个古老且经典的命题呢!</p><p class="ql-block">远在心理学诞生之前,西方哲学已经开始了对爱情的探讨。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记录的神话传说认为,人们对于寻找另一半、恢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的爱情。</p><p class="ql-block">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爱情就是一种整合,即把一个个体所包含的一切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其追求和占有的对象。</p><p class="ql-block">美国家庭社会学家威廉·J·古德,认为爱情是两个成年异性之间包含性欲望和温柔体贴的强烈感情倾注。</p><p class="ql-block">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齐克·鲁宾是对爱情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人,他认为爱情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有的一种态度,比如更加思念对方,希望和对方身体接触。</p><p class="ql-block">温尼伯大学心理学系博士贝弗莉·费尔和波士顿学院教授詹姆斯·A·拉塞尔认为,爱情的概念太过复杂而不可能被精准定义,爱情是多向的,没有一个定义能代表其全部内涵。人们需要认识到爱情复杂而多维的本质。</p><p class="ql-block">是不是觉得这些西方的论述好复杂。</p> <p class="ql-block">还是来看下咱们的先贤们是怎么说的吧。</p><p class="ql-block">关于爱情,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邶风·击鼓中说:“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p><p class="ql-block">这是爱的承诺</p><p class="ql-block">柳永在他的词《凤栖梧》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p class="ql-block">这是爱的心甘情愿,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秦观也在《鹊桥仙》写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p><p class="ql-block">这是爱的隐忍和深沉。</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著名的《凤求凰琴歌》中也写道:“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p><p class="ql-block">这是爱的浓烈。</p><p class="ql-block">“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这是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著名词句,道尽了爱的无奈和凄凉。</p><p class="ql-block">元稹在《离思五首其四》中也如是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p><p class="ql-block">无疑这是真爱的不可替代。</p><p class="ql-block">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p><p class="ql-block">这是爱的思念。</p><p class="ql-block">"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这是爱的理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关于爱的箴言数之不尽,吟之不绝,想必读友看到的只会比我列举的更多,这里就不再浪费笔墨了。</p><p class="ql-block">我这里想说的是,爱的形态和表达虽然各种各样,但真正的爱情一定是两个人的事情,她经得起考验,是两颗心的彼此相知相惜和坚贞不移。可以淡泊可以浓烈,但决不会有后悔。如孔林和吴曼娜这般,即便是没有这一场长长等待的消耗,也已经注定了悲哀的结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