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集雅赏聚】巩义石窟寺考古游

麦子熟了

<p class="ql-block">  520~初夏麦黄,凉风习习,好日子好天气,上街区收藏家协会一行九人,驱车考古游~巩义市石窟寺。</p> <p class="ql-block">在一脸佛相的女导游引领下,开始了这次文化考古之旅。</p> <p class="ql-block">巩义石窟修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是北魏三大皇家石窟“巩义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寺院原名希玄寺,历史变迁,唐代时改为净土寺,清代时因当地老百姓以石窟造像为特点,改叫石窟寺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从北魏孝文帝开始,很多朝代皇帝都以拜佛为圣事,其实佛教进入中国为了生存发展,入乡随俗,迎合政治,佛教学开始宣扬“认命今生,苦修来世,服从命运的安排”的思想,孝文帝知道后,一定会说,这不巧了嘛!这不巧了吗?这佛教可以利用啊!“制民先制心”这和我们的治国方略不谋而合嘛!择良日携皇后拜拜去,那佛教界还不智慧的顺势而为,将皇帝置于与佛祖同等的地位,引导信众要像礼拜佛祖一样膜拜皇帝,因此,佛教在北魏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北魏石窟艺术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一同考古的罗英老师介绍,寺院初建时规模十分壮观,它由三个大的寺院和两个小的寺院组成寺院群落,但几经战火和伊洛河水的泛滥,建筑物已剩寥寥无几,现在也只有当初的一个寺院体积,寺院在邙山地段,而邙山大部分是土坡,巩义市整个境内,也只有这一段土坡下面有石头,加上北魏孝文帝主推佛教,开凿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开窟造像,最终形成巍然壮观的石窟群,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石窟。唐玄奘由此出家,唐太宗李世民及不少皇帝在此礼佛。</p> <p class="ql-block">团队考古九人,都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走到一起的,虽然专注门类不一,但文化的研究,使我们区别于普通游客,在石佛雕像前,驻足细看,对造型,对纹饰,对石像的雕法,相互交流探讨,有时对细节还能争论起来。</p> <p class="ql-block">我们面对各种大小不一形态万千的佛雕像,不满足于导游的粗泛介绍,都带着好多问题,专业性的追问导游,所到之处不肯挪步,弄的导游连说你们问题太多,听我按套路介绍完再说,没等我们展开细问,一套导游词按照不同场景说完,早早收场,不知不觉中突然就找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陈文波会长对雕像颇有研究,会长对细节,造型年代特点,专业性的侃侃而谈,就连游客也凑过来侧耳倾听。</p> <p class="ql-block">碑文造像题记大多小品,历经千年沧桑,显得古朴大气,魏碑体里有隶书的笔意,虽然字数不多,但味道十足,有的刻字雄强峻力,有的朴拙稚趣,自然天成,增减率意,粗放直露,质樸中见天趣,不规整中生奇崛。</p> <p class="ql-block">巩义石窟寺"帝后礼佛图"是国内唯一仅存反映皇帝皇后来到寺院拜佛的情景,高浮雕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一千五百多年前帝后礼佛的宏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帝后礼佛图”浮雕位于石窟寺的一、三、四窟内大门东西两侧,共18幅,为全国现存石窟中所仅有的,东边是以皇帝为首,画面中仪态雍雅的贵族和身体矮小的待从形成了尊卑鲜明的对照。</p> <p class="ql-block">"帝后礼佛图”人物造型独具匠心,前呼后拥的礼佛仪仗队中,侍从瘦小低微,比主像小三分之一左右,营造高低起伏的对比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反映了当时严格的君权观念,仪仗队中有的为帝后提携衣裙,有的执扇撑伞,有的手捧祭器,服饰的裙线、衣带似迎风飘动,浩浩荡荡地簇拥帝后进香礼佛,生动展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刻画的如此生动精细,绝绝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帝后礼佛图"中皇后礼佛的队伍中还有一个侍女手提一只极为精致的小挎包,经导游指点后,在场的所有人员无不惊叹,细细观赏品味,有人说:"这挎包就是放在现在也时尚的很呢"!昏暗的石窟中一女子在旁边也说道,这个挎包配我这身衣服也挺好的。</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开凿的几十个石窟群,上百个洞窟中,恐怕有数以千计的飞天,而其中最美的就在巩义石窟寺的第三窟中心塔柱南侧,龛楣上的那一对飞天。 只见她们脸型窄瘦,身材修长,造型别致,精美绝伦。 东侧的飞天面目还保留着北魏早期深目高鼻下巴突出的特点,而西侧的飞天,则眉目清秀,面部圆润具有中原女子的相貌特征。 他们头戴莲花冠,一手捧着莲花,一手托着莲蕾。 妙姿轻盈薄纱透体,飘带绕过双肩,穿过腋下向后飘扬, 在卷草和祥云的烘托下,飞天产生了一种快速的飘动之感,使之形象生动活泼,千娇百媚。 正是这些婀娜多姿的飞天引导着虔诚的人们在虚幻的冥想之中,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飘渺遥远的佛国世界。细细端详,如梦如幻,顿时被古人的高超雕刻技艺所陶醉折服!国宝无二。</p> <p class="ql-block">细细游览众多石佛雕像,被精美的艺术品所震撼到,感叹历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术,和丰富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些小佛有拳头大小,各个姿态服饰面目神情不一,让人不禁屏气驻足挨着观望,喜爱之情由眼至心,不尽感叹,这石窑寺的管理人员,为什么不开发文创旅游产品,泥塑精美巴掌大的小佛,游客喜欢自然请回家中。</p> <p class="ql-block">震撼之余,感觉心情是愉快的,或许是因为寺内所有的佛像,绝大部分面像安静平和,细细观察他们都面带笑意,使观者被感染,也会心一笑,似己成佛。</p> <p class="ql-block">不信你看上图浮雕,一僧人双目微闭,面带笑意,左手持鲜花,似赠与观者,右手是食物?亦或是宝器?鲜花是欢迎是尊敬,食物或宝物施于你,是普渡,是爱传,不得而知,反正个人观图取意,还挺幸福。</p> <p class="ql-block">​如此精美绝伦的佛像群,我恨不得把眼睛变成放大镜,一寸一毫细细的观看,甚至有时会想用拇指和食指把细节扩大🤫,突然发现藏在佛脚踩的莲花座下的蜘蛛,在这里修炼的都已有了佛像。</p> <p class="ql-block">面对在雕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佛像艺术,面对同时期不同风格国宝级的文物,面对有着1500年历史的石窟寺,而仅仅有两三个小时时间的观光考研,时间是不够用的,在被工作人员不断的上前提醒下,我们才极不情愿的,依依不舍的,结束这次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个石窟寺的游人除了我们屈指可数,说明石窟寺宣传力度不够并不为众人所识,相对小众,很低调,虽然我们的家离这里30多公里,却有太多的人不晓得没来过,这身边的石窟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却安安</span>静静,岁月流逝,那佛陀的微笑已逾千年,双眸中似有无尽的温情,看伊洛悠悠,飞鸟盘旋,晨曦落日,正等待着有缘人,缓缓走来。</p><p class="ql-block">唐朝诗人张九龄曾在此作诗《与生公游石窟山》</p><p class="ql-block">探秘孰云远,忘怀复尔同。日寻高深意,宛是神仙中。</p><p class="ql-block">跻险构灵室,诡制非人功。潜洞黝无底,殊庭忽似梦。</p><p class="ql-block">岂如武安凿,自若茅山通。造物良有寄,嬉游乃惬衷。</p><p class="ql-block">犹希咽玉液,从此升云空。咄咄共携手,泠然且驭风。</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门前有两道门,从迷茫的境界走出,从善如流,受教后,觉路重开,佛曰:迷津得度。</p> <p class="ql-block">出了大门,受了文化的洗礼,艺术的熏陶,都感觉意犹未尽,喊喊茄子留留影,开开心心去吃饭。</p> <p class="ql-block">本专辑由收藏家协会秘书长霍军采集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