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周末,阴天。上午临时决定前往泉州泉港区涂岭镇逛一圈。 第一站:云门禅寺。<br> 云门禅寺位于涂岭镇秀溪村,旧属泉州府惠安县十一都添奇铺小溪乡。 云门禅寺始建于南宋。其时宋廷南迁,云门寺所在地小溪为泉莆交界处,车马络绎不绝。绍兴五年(1135年),惠安进士、里人江常捐金募地兴建禅寺,时称“小溪云门庵”,又称“泉州云门庵”。 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南宋遗臣陆秀夫拥幼主宋怀宗赵昺(1272年-1279年)从福州南撤,义僧据寺抵抗元兵,惨遭破坏。明代,府县废寺收田,古刹再次废弃,清康熙二十年(1687)重建。康熙五十五年(1716),文渊阁大学士、安溪湖头李光地归家葬母时,手书“云门禅寺”匾额,并捐资购田地养院。 后几经兴废,直至2010年振仁法师住持该寺,募资重建至现在规模。 传说唐朝著名诗人、杭州人氏罗隐历经七年应试不第,伤心之余南下流浪,入惠安的第一站就是秀溪云门寺。如今,在云门寺的进道旁,这棵树龄110年的古榕树下,传说就是当年罗隐的读书处。 秀溪古井<div> 这里系古时进出泉州的北大门,古驿道经此。相传1716年大学士李光地荣归故里时,恰逢大旱,但此井泉水不枯,喝了以后感觉清甜甘冽,赞不绝口。村民以后便称此井为“宰相井”。</div> 此井至今仍可以饮用,只是现在盖上了一块大石头。 秀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秀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党员驿站。 秀溪水潺潺,云门寺悠悠。这座内山小村,上演的“糖潮秀”,早已名声在外。 古方红糖作坊遗址。 前方溪边,据说是罗隐钓鱼处。 离开秀溪村,前往第二站:观音山天开岩观音洞。 涂岭观音山是惠安的一座名山,明嘉靖年间张岳编撰的《惠安县志•卷之二》“诸山大势”记有它的准确位置,张岳写道:“观音山在六都,一峰骈连,尘整秀丽,状肖观音,故名。” 观音山下的小坝村,是我省唯一的蒙古族邻居之地。那里民风淳朴,老百姓十分温和谦顺,热情好客。 观音山海拔587米,海拔510米处的观音洞最可稽古。天开岩下观音洞前新筑的露台,游人香客在这里参谒更加从容。仰首端详,天开岩形似含苞的九瓣莲花。 根据传说,观音山的形成是在“沉东京,浮福建”的时候从海上浮上来的。观音山上的巨岩峭壁,残留下许多海浪拍打,海水蚀刻痕迹。观音山的海蚀洞,大小不一,以观音洞为最;其他较大的洞也均被当地百姓辟为佛龛,以便朝圣的人敬奉。 观音山的山顶,似尖实平。犹如人的头顶,据登上崖顶的人说,观音峰顶扁平如盘,盘中还有一一窟凹地,经常积水。相传有这样一个顺口溜“观音山,石头盘,一窟水,三尾鳗,大尾送阿哥,中尾送二哥,细尾自己科。”(闽南方言“自己科,即自己煮。”)这一顺口溜。 观音山的风景幽清秀丽。那里群山簇拥,岩峰峭立,蚀洞如鳞。山上松萝蓊郁,草木芊丽。 观音洞祀奉观音菩萨已有上千年历史。据《惠安县志(卷五)》记载:“泗洲山,在云峰上,唐咸通间,有僧得浮木,夜有光,记得为佛像,立精庐奉之。”高僧得神木,刻的佛像就是观音菩萨。据说,刻完后就把她安放在观音洞里,并结庐祀奉。<div> 相传,宋泉州太守蔡襄为答谢观音佛祖帮助筹建洛阳桥一举,亲自上观音山天开岩洞(即观音洞)焚香致谢。同时,还委托蔡姓同宗到观音山结庐守护。</div> 远眺前方,泗州水库、红星水库、菱溪水库、虎岩寺、湄州湾隐约可见。 天开岩下的观音洞寺在唐兴宋盛之后,慢慢沉寂了,高僧雕刻的佛像也杳然无踪。直到前几年,观音洞重新被发现,当地人新置了观音石像和善才童子,供奉在长有蕨草的石洞里。 下山后,在半山腰拐向樟脚村方向,跟随导航前往笔架山。<div> 山脚下的古民居指示牌原来就是指樟脚村。古民居砌成于清嘉庆四年,村子里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群,因为村里有一株树龄为700多年的大樟树而得名。不少画家来过这里,都不由自主喜欢上了这个如油画般的乡村。2016年5月15日我们俩也曾慕名专程来过这里游览过。</div> 继续导航笔架山,来到了涂岭镇陈田村的陈田水库。导航提示这里离笔架山仅7公里多,可是前方出现了狭窄的土路。感觉不对劲,决定掉头出山。<br> 今天算是顺路参观一下陈田水库吧。据介绍,水库自1957年开始勘探至1973年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大坝为粘土斜墙土石混合坝,坝顶高程218.20米,防浪墙顶高程219.30米,最大坝高48.20米,坝顶长150米、宽7米,最大坝底宽227.50米。 出库区来到主路上,想想来都来了,就到附近的伊思梦湖山庄逛逛吧。<div> 伊思梦湖山庄位于陈田水库旁边,如果你想远离城市笼罩着尾气的喧嚣,那这里就是诗和远方。</div> 伊思梦湖山庄构筑了20幢森林木屋群,以伊斯兰风格为主题,有复式独幢楼建筑,也有单层公寓式独幢建筑。 休闲广场以古朴的石头房子为特色,与附近樟脚村的石头房相互辉映。 伊思梦湖山庄将朝阳茶场的场部改造成以制作和展销富硒茶、台湾红茶为主的红茶工坊。我们俩只是这里匆匆的过客,在和一山庄住宿推销员聊天中得知,去笔架山的路从陈田水库这边小车很难走,可以绕道走大路从拥军路上去。 第三站:笔架山 笔架山位于惠安和泉港的交界处,海拔752.3米,是惠安的最高峰。山顶三峰相连,犹如笔架,山以此而得名。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笔架山的三个山峰,此时正笼罩在浓雾中,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 通往笔架山的拥军路有近8公里,其实也不是很宽阔,勉强的两车道,交汇车也不容易。在临近笔架山约2公里的山岔路口时,发现正在扩建公路,原定本月底的完工时间明显是无法完成了。这里前几天一直下小雨,望着眼前满眼的泥泞路面,还是停车步行前往吧。</p> <div> 将近下午四点半左右,来到了笔架山下的恒心亭。</div> 山上除三处山峰突兀外,北侧空旷,周边是林场,林场因山得名,谓笔架林场。林场与山峰为一体,形成整个景区。 笔架三连峰从高到低依次排列,海拔递减10米上下,以最高峰相对较难攀登,中峰最易攀登。 笔架山岩奇石秀,山顶满眼石头,登顶远眺,气势磅礴。<br> 中峰眺望第三峰,远山为军事管理区。 下山,从恒心亭右侧水泥路前行一小段路,来到笔架山寺附近的这个不知名的的凉亭。 凉亭左侧一条小路直通笔架山寺。 从山下一侧另一条路通往笔架寺的东晋古石阶有1750级,是惠安县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台阶。峰顶始建于东晋的笔架寺是惠安县历史最长的寺庙。<br> 终于来到了笔架山寺,打卡一下。 建于东晋年间的笔架山寺座落在近山顶海拔700米的位置。笔架仙寺因祀"何氏九仙"而名,是泉州仙公始祖。寺前两根蛇形龙柱为当年遗存,气势磅礴,已有1700年的历史。 左边是"仙公阁",中间是"观音殿",右边是"三宝殿",三殿处于同一水平面,甚是壮观。 笔架寺的传说相传乃范侯公修炼之所。范侯公是仙游九鲤湖何氏九仙的母舅,一心向道,无奈机缘未到,难登仙界。应天真人有心度化之,带上范侯公驾云南下,但见笔架山奇峰突兀,风景幽绝,别是一处洞天胜地,遂将足下祥云化为巨石连接沟壑之间,宛然一座“天桥”。站立桥头,应天真人微笑道:“舅舅,此地即通仙界,你敢舍身跳下吗?”范侯公俯身一看,万丈悬崖,冷气森然,这一跳下去,岂不粉身碎骨?自忖必死无疑,不禁双腿发抖。<br> 应天真人长叹一声,一掌将范侯公推下天桥。<br> 范侯公惨叫着坠落下去,哪知身体如羽毛般飘飘落于地上,这一惊喜几乎令他晕绝。范侯公此时方悟出应天真人良苦用心,只恨自己道心不坚,悔之莫及。<br> 应天真人微微笑道:“舅舅,此地是你修持之所,你好自为之吧。<br> 自此以后,白鹤随范侯公一同修炼。<br> 若干年后,范侯公驾鹤西去。<br> 至今笔架寺前的净瓶巨石与鹤者两处遗迹,犹在无声地证实着这个神奇的故事。<br> 仙祖归去,遗址犹存,附近黄田村民遂建仙公祠塑像奉祀,后又增建了三宝殿、观音堂,融释道一炉,人们到此,既可察天又可拜钟拜仙,一时香火鼎盛。<br> 历经千年沧桑,山寺几经坍记修建,寺前依岸构筑鹿砦护墙,乃明嘉靖年间张岳所建。<br> 张岳少时家贫,发誓出人头地后当重修笔架寺。终于在幻岁高中进士,官至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为笔架寺添了一段佳话。<br> 近至清代,惠安知县陈永年多次来笔架寺朝拜,并主持修章寺宇,使曾经破败的笔架寺焕然一新。 山上的雾气越来越大,下山咯~ 返程途中的最后一站:玉笏朝天公园 2018年2月,涂岭镇玉笏朝天公园一期工程完成。公园周边林木葱郁,环境年幽静,步道两侧鲜花点缀,凉亭流水、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玉笏朝天石,整块石头高约10米。远看像古代朝廷官员手持的朝笏,近看酷似昂首远眺的人头,正面看又像一面刀削般平整的朝天石镜。 “玉笋” 这块位于泉港区涂岭镇下炉村的古朴奇石,因其神秘的天然造型,成为泉港区一大地标。 玉笏朝天石下的冠山宫。 <p class="ql-block"> 😄 吃货自然是不会放过任何美食的,在玉笏朝天广场边,看到有一摊位在卖现撬的牡蛎,个头真够大!马上买了3斤,回家好好一饱口福~😄哈哈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