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突尼斯游记(16)— 摩洛哥梅克內斯古城、古粮仓、古马厩

mei902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9年11月12日(第8天)</span></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7点半,我们乘大巴前往摩洛哥的首都拉巴特。</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沿路透过大巴车窗,拍摄的摩洛哥风景。</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接阿尔及利亚,南部为撒哈拉沙漠,西濒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门户。</p><p class="ql-block"> 摩洛哥中部和北部为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脉,东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仅西北沿海一带为狭长低暖的平原。</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盛产橄榄油、柑橘和葡萄酒。放眼看去,道路两旁都是茂密的橄榄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8:45,大巴车经过梅克内斯古城。我们在这里下车,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梅克内斯古皇城的城门及古粮仓、皇家马厩。</span></p> <p class="ql-block">  梅克内斯是一座历史名城,是摩洛哥的第三大城市,坐落在摩洛哥北部特拉斯山脉的北山坡上,处于首都拉巴特与菲斯之间,是伊斯兰教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梅克内斯城历史悠久,是由柏柏尔人的统治者于11世纪时建造的一个军事城市。1672年,被阿拉维王朝的缔造者、第一位君主穆莱·伊斯梅尔定为首都,伊斯梅尔就成为了摩洛哥的首都。伊斯梅尔统治时期的摩洛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伊斯梅尔并不是这个王朝的第一位苏丹,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被尊崇为阿拉维王朝的奠基者。伊斯梅尔是阿拉维王朝最伟大的国王,他生于1647年,卒于1727年,在位达65年。</p><p class="ql-block"> 伊斯梅尔将梅克内斯建设成为一个雄伟的西班牙-摩尔风格的城市,是17世纪马格里布时期伊斯兰和欧洲风格和谐的统一体。</p><p class="ql-block"> 梅克内斯现有人口38.6万。</p> <p class="ql-block">  摩洛哥王国历史上有四大皇城:马拉喀什、菲斯、拉巴特和梅内克斯。梅内克斯是其中的一座皇城。摩洛哥的四大皇城都有各自颜色的雅称: 白色皇城拉巴特、蓝色皇城菲斯、红色皇城马拉喀什、而梅克内斯则被誉为“黑色之都”。菲斯的“蓝色之都”,来自于马赛克“菲斯蓝”;马拉喀什的“红色之都”,出自柏柏尔人的红土地;拉巴特的“白色之都”,源自从伊比利亚半岛回归的穆斯林带来的白色房屋。而梅克内斯的雅称,却出自于骁勇善战的军队。当年摩洛哥阿拉维王朝第二位苏丹穆莱·伊斯梅尔为了与欧洲诸国抗衡,组建成了一支15万人的黑人奴隶军队,这支“黑色禁卫军”所向披靡,用武力统一了摩洛哥。正是因为这支骁勇善战功勋卓著的黑人禁卫军,梅克内斯才被誉为“黑色之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历史上第三座都城,这座城市由伊斯梅尔苏丹修建,因此又称为伊斯梅尔城。穆莱·伊斯梅尔于1672年在首都菲斯登基后,鉴于菲斯和马拉喀什的部落实力强大,容易发生兵变,因此他便将都城从菲斯迁移到梅克内斯。</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城门为巴布·曼苏尔城门,有摩洛哥“凯旋门”之称。这座城门是摩洛哥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城门,当时是作为伊斯梅尔纪念碑来建造的。1732年,伊斯梅尔为了为自己树碑立传,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想建一座类似法国凯旋门或凡尔赛宫那样的传世之作,作为伊斯梅尔的纪念碑。只可惜,在伊斯梅尔去世4年之后,这座建筑才得以竣工。我们所看到的曼苏尔城门是古城堡建筑群中最精华的部分。城门是由一个宏伟高大的主门和两旁的几重护堡组成,雄伟的马蹄形拱门的两侧,矗立着两座廊楼作为护堡。古城门虽历经过300多年北非风沙、酷暑及战争的洗礼,但依然雄壮威武地守卫着这座古城。</p> <p class="ql-block">  伊斯梅尔国王在奥斯曼帝国的虎视眈眈下,不但保持了国家的独立,还使摩洛哥王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进而奠定了阿拉维王朝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梅克内斯古城四周有高大绵延的城墙和巨大的城门。据说,梅内克斯共有城门大小五十余个。因此,梅内克斯也被称为“多门之城”。</p> <p class="ql-block">  曼苏尔城门的上方,马赛克花纹的纹饰层层叠叠,精致繁复。曼苏尔大门上的窗形孔用马蹄铁制作,错综交织的花纹装饰着多叶式的拱门,门上方的花纹中嵌入了阿拉伯文箴言。据说,1平方米的马赛克装饰,就要镶入2万多个不同颜色的瓷块,一个工匠需要花4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从这些精美绝伦的马赛克镶嵌工艺中,就可以看出工匠们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真令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1996年,以这座曼索尔城门为代表的梅克内斯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城门两侧的护堡形状如阁楼,造型非常别致,蓝黄交织的马赛克花纹精美漂亮。城门门拱两旁白色的罗马式立柱,都是从沃吕比利斯的古罗马城遗址中拆迁过来的。护堡的造型是伊斯兰风格和欧洲风格的混合,上半部马赛克贴面,呈伊斯兰风格,下半部用罗马柱支撑,呈欧式风格,真可谓是构思巧妙。</p> <p class="ql-block">  城门的设计者曼苏尔原本是基督徒,之后,他改信伊斯兰教,因而在建筑风格上就体现了基督徒皈依伊斯兰教的主题。雄伟的城门正面镶嵌着精美花纹的马赛克瓷砖,配以摩洛哥风格的马蹄形拱门和廊柱,顶端又刻满了阿拉伯文的箴言,这些精湛建筑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欧式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历史上堪称一绝的杰出建筑。</p> <p class="ql-block">  梅克内斯城是摩洛哥皇城之一,拥有超过50座宫殿、25公里的城墙以及20座城门的帝王皇城。一进入梅克内斯,25公里长、高大绵延的皇城墙便映入眼帘,梅克内斯古城的城楼与城墙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绵延25公里的土黄色四方城墙是摩洛哥最长的古城墙,现存最完整、布局最复杂、形式最丰富的古城墙。城墙顶上的齿轮垛口,向人们展示:这座城市曾经经历过战争的洗礼。绵延的城墙宛如镶满钻石的阿拉伯腰带,而象征着胜利、凯旋之意的曼苏尔城门便是这条腰带上最为璀璨耀眼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于11世纪、连绵25公里的古城墙之所以经历了数百年风吹日晒及战乱却保存良好,就是因为采用了红土作为主要原料并采取了特殊神秘的配方。城墙夯实坚固,顶端建有垛口,墙体上留有许多洞孔,一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二是为了维修时便于搭建脚手架。</p> <p class="ql-block">  在曼苏尔城门的对面,是哈丁广场,160多米高的城墙,环绕在广场的周围。城墙的下面,分布着11座小巧精致阿拉伯风格的绿瓦顶小亭子。我原以为这些小亭子,是为了守卫城墙的保安休息,而设置的亭子呢,但从导游那里才得知,原来这些装饰漂亮的小亭子是用于专供马匹休息用的场所。皇家的马匹竟然享受这么高的待遇呀!真令人意想不到。</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哈丁广场上,用手机为自己拍照,美美哒!</p> <p class="ql-block">  哈丁广场位于曼苏尔城门的对面,商铺、餐饮店林立,是古城最为活跃的地方,每天下午都会有各种集市和民俗表演。可以想象出集市上人声鼎沸,繁华热闹的的场景。只可惜,我们来的时间不对,没有赶上集市交易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由于现在是上午,没有集市,空旷的广场上,游人很少,商铺还没有开门,显得冷冷清清。只见保洁员推着垃圾车,在打扫卫生。</p> <p class="ql-block">  城门与广场之间的这条道路上,人来车往,穿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下的酒吧老板在等待客人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在王宫附近,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粮仓,是16世纪时期的建筑。大约350年前,阿拉维特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伊斯梅尔建立了这座摩洛哥皇家粮仓。 粮仓用于存放供给皇家御马用的粮草和部分皇室专用的粮食。 </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为皇家粮仓高大的围墙。围墙旁插着三面红旗,还挂着一幅横幅,看不懂上面的文字写的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粮仓建筑上方的装饰,可能是皇家粮仓的特殊标志吧。</p> <p class="ql-block">  粮仓门口,有英文和阿拉伯语的“粮仓”标志。</p> <p class="ql-block">  据说,粮仓存放的粮草够皇室用15年,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咦,怎么粮仓大门左侧的墙上有一道竖道,像是修复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看到的粮仓墙上的许多方孔是透气孔,是为了使粮仓通风,以便防止粮食潮湿、发霉、生虫。</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进入粮仓参观。 </p><p class="ql-block"> 皇家粮仓的周围有警卫在巡逻、守卫。</p> <p class="ql-block">  我们边听导游讲解,边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怎么墙上会刻有文字(英文?)的痕迹呀?不知是否是游客留下的“到此一游”的痕迹呢?这显然是对文物的破坏行为呀!</p> <p class="ql-block">  进入粮仓后,就可以见到有通往各个仓库的许多门洞。空荡荡的谷仓里面,亮着昏暗的灯光,温度也比外面低了很多,感觉有点阴森森的。</p> <p class="ql-block">  粮仓由20多个彼此相连通的拱穹式粮仓组成。每个粮仓长约50米,宽6米,墙壁厚2.5米,高12米。一道道厚厚的墙壁将粮仓分为若干个房间,顶部设有可以开闭的天窗和通气孔,能够起到防潮及冬暖夏凉的效果,能使粮仓室温常年保持在18—20度之间,适宜储藏粮草。粮仓采取穹顶式结构,每个粮仓独自成一体且又互相联通,通风透光性能良好。350年前的古代,能有这么高超的建筑科学技术,真令人敬佩不已!粮仓的设计者可谓是独具匠心。</p><p class="ql-block"> 粮仓的部分屋顶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余波中遭到损毁。但大部分屋顶都保存良好。</p> <p class="ql-block">  粮仓屋顶的圆形天窗。</p> <p class="ql-block">  粮仓的建筑是采用黄土夯制的,土中加入特殊的凝固材料,既防潮又坚固。</p> <p class="ql-block">  粮仓的木门采用上等木材,上面雕刻有花纹。</p> <p class="ql-block">  木门上的花纹像太阳🌞光芒万丈。会不会是阿拉维王朝信仰的图腾呀?</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粮仓中心使用地下水流降温的地方。一座古老的水车大半部分埋在地下,用源源不断循环的水流来调节、平衡室温。古人的聪明智慧真令人赞叹。天气热时,室外高温达40度,但粮仓里由于使用了地下凉爽的水流降温,又采取了屋顶开窗通风的办法,就能够使粮仓保持合适的温度,保证粮草不变质。</p> <p class="ql-block">  皇家粮仓的后面,是皇家马厩。我们参观完粮仓后,又去参观皇家马厩。粮仓最尽头的大门通往室外的马厩。梅克内斯粮仓马厩,是摩洛哥摩洛哥阿拉维王朝的开拓者的穆莱·伊斯梅尔(1672年-1727年)时期的建筑。马厩的水井,联通着外面一个巨大的人工蓄水池,那是马夫们饮马和洗马的地方。蓄水池用于给粮仓降温及保证所有马匹一年的饮水。</p> <p class="ql-block">  走进马厩,震撼与壮观场景,令人难以用语言表达。马厩的屋顶在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的余波中,已经遭到了损毁,仅剩下几十排残垣断壁的拱门和立柱,任凭风雨侵蚀。然而,那厚实、坚固的一座座高大土墙,却依然显示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看到马厩那宏伟的的建筑规模,不禁令人眼前浮现出当年人喊马嘶、金戈铁马、排山倒海的战争场面。这些以圆拱形的廊道来连接每座马厩的雄伟规模和壮观阵势,即便是300多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也不失壮观,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传说,伊斯梅尔君王常年骑马征战,对马情有独钟。他在王宫里养了500匹阿拉伯纯种骏马,并在皇城附近精心设计和建造了一座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豪华的马厩,并为这些马配备了巨大的粮仓和饮水池。据介绍,当年伊斯梅尔建造的这个马厩可以容纳12000匹皇家马匹。</p> <p class="ql-block">  伊斯梅尔最喜欢的事,便是每天亲自到王宫旁边的马厩巡视,并骑上自己心爱的战马奔驰。据说,他年轻时,经常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拿着武器,策马飞奔,年近花甲时,还能一跃上马。伊斯梅尔曾下令每年九月,在马厩外面的广场上(哈丁广场)举行摩洛哥全国骑术表演,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和骑术爱好者前来观看。可以想像,成群结队的阿拉伯骏马聚集在广场上,会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呀。</p> <p class="ql-block">  皇家马厩基本上还保持着原貌,但由于长年荒芜,有些地方已经长满灌木和荒草。墙上的这棵树见证了马厩的风雨历程。</p> <p class="ql-block">  伊斯梅尔是摩洛哥阿拉维王朝的开拓者,伊斯梅尔的王位从兄长那里继承了王位。但是,王室内部觉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于是纷纷起来争夺王位,伊斯梅尔就以梅克内斯为据点,招募了一批黑奴当黑骑军,组建了一支15万人的黑人军队。伊斯梅尔的黑骑军能吃苦、战斗力强,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百战百胜。伊斯梅尔依靠这支黑骑军平定了内乱,阻挡了外敌并统一了全国。 伊斯梅尔为黑骑军的骏马🐎修建了这座豪华的皇家马厩及粮仓,用于饲养战马和储存粮草。</p> <p class="ql-block">  伊斯梅尔执政三十多年。据说,其后宫有500多位肤色不一的妻妾,为他生下了525个儿子、342个女儿,共800多个孩子,创下了世界生育史上空前绝后的吉尼斯记录。</p> <p class="ql-block">  伊斯梅尔死后,阿拉维王朝随即陷入长期内乱,梅克内斯从此走向衰落,然而,马厩和粮仓历经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依旧保存良好,令人叹为观止。到访的各国游客依然能感受到古城曾经的繁荣,想象出当年的人欢马啸、辉煌的景象。皇家马厩是伊斯梅尔留给摩洛哥及人类的宝贵财富,对研究摩洛哥的人文历史和建筑艺术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  曾经豪华喧嚣的皇家马厩与如今这些残存墙体、廊柱的荒凉寂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皇家马厩斑驳的光影下,彰显了历史的沧桑,给人以不可言传的视觉震撼。夕阳的余晖反射在残墙断壁上,映衬得马厩彤红一片,气势恢宏的马厩粮仓与美妙的光影结合,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最佳摄景地。</p> <p class="ql-block">  穿行在一排排廊柱之间,漫步在这座废弃的皇家马厩里,时光仿佛在此停止不前,亦或是穿越回了300年前的阿拉维王朝时期。在人类浩瀚的历史上,时间如梭,转眼就是百年,昔日马厩曾经的繁华已经消失无踪影,而留下的却是一些残垣断壁。如今皇家马厩和粮仓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这里已经是全球旅游爱好者光顾的打卡景点了。</p> <p class="ql-block">  历经300多年的地震和战争洗礼,岿然屹立的马厩和粮仓,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科技水平,成为人类历史的见证人。</p> <p class="ql-block">  上午9:50,我们离开梅克内斯,乘大巴前往首都拉巴特。中途,在加油站吃午饭,中午12点抵达拉巴特。</p><p class="ql-block"> 美篇文章编辑/摄影:东梅</p><p class="ql-block"> 配音:卡萨布兰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