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革命遗址 传承红色基因

汉水唐姓

<p class="ql-block">  5月20日,安康市图书馆书香安康促进汇会长许华、付长泽,读书汇会员张燕、唐志丹、周红梅、阿剑、张斌、夏老师、方老师等一行,在紫阳县芭蕉小学安康党委机关遗址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  安康地委机关遗址位于安康市紫阳县向阳镇芭蕉九年制学校内,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8年,紫阳县办起两所六年制完全小学,设在芭蕉口关帝庙内的芭蕉小学就是其中的一所,时称“芭蕉口中心国民小学校”。初建校时,只有四级四班,80余名学生,6名教师。1939年春扩大为完小,学生猛增到280多人,聘请教职员12人。是年春,该校音乐教师但敬修辞职去省委学习,时任校长张筱灵赴安康聘请教师。当时杨启武被张校长聘任。是年夏,杨被录取到礼泉县邮电部门工作,杨临走时便向张推荐了刘华(化名刘雪亚,时任安康地委组织委员)到芭蕉小学任教导主任。是年冬,又由刘华推荐了刘文彬(化名刘家辉,时任安康地委书记)到芭蕉小学任教。刘华乘着校长常不在家,自己主管校务的机会,便同刘文彬商议,决定将安康地委机关从安康师范转移到芭蕉口小学,以便在紫阳与岚皋的巴山深处建立抗日武装根据地。刘华接着又向张校长推荐了罗功远(化名罗长勤,旬阳县地下党员)到芭小任教。1940年春,他们团结进步教师吴仲璧,又接收了校工罗鸿忠、学生胡春贵(后改名胡琛)、炊事员陈茂富入党。这时芭小已有6名党员,建立了紫阳县第一个党小组,芭小便成了中共安康地委机关的秘密活动据点。</p> <p class="ql-block">  刘文彬、刘华、罗功远等同志以教书为掩护,在学生及家长中开展工作;发动学生同校董的贪污行为作斗争;组织学生春游,到高桥、高滩、毛坝、瓦房店、县城等集镇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使沉寂的任河、汉江流域呈现出了抗日、进步的热烈气氛。1940年5月13日,由于校董告密,一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紫阳县县长陈伟器带保安队到该校抓捕我党员和进步师生,制造了“芭蕉口事件”。刘文彬、刘华闻讯转移,途中负伤,幸得学生以及开明士绅朱鹤年营救。两月后,刘文彬、刘华分别带胡琛、吴仲璧、罗鸿忠、王崇法等同志安全返回陕甘宁边区。</p> <p class="ql-block">  中国我党在芭蕉口点燃的革命火种,唤醒了紫阳人民,培养了一批共产主义战士。1989年,因原芭蕉口小学校址被划为安康水电站的淹没区,校址被迁到现在的蔡家河坝,安康地委机关遗址亦随迁往。1998年,紫阳县委、县政府决定,中共安康地委机关遗址芭蕉口小学为紫阳县革命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