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什么是最好的父母(家庭教育心理学)

宝宝

<p class="ql-block">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来拯救家长的。</p><p class="ql-block">凡是一个厌学的孩子,家里都有一个嘴贱的家长。</p><p class="ql-block">鱼生活在水中,孩子生活在家庭氛围中。</p><p class="ql-block">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出了问题。</p><p class="ql-block">沉溺于手机的孩子,家庭生活不丰富或夫妻关系不好。</p><p class="ql-block">家长的要求越明确,孩子的执行越到位。</p><p class="ql-block">固定的时间做一件固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孩子犯的所有错都是家长用来帮助孩子成长的,不是家长用来惩罚孩子。</p><p class="ql-block">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领导力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孩子不是厌学而是厌你。</p><p class="ql-block">处理好了亲子关系,孩子就能处理好和学习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你引导的方向直接决定了孩子会去哪里。</p><p class="ql-block">要做真才实学的家长,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家长。</p><p class="ql-block">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是规划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磨磨叽叽是孩子和家长消极对抗的表现,家长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你和孩子的对抗上来。</p><p class="ql-block">家长比孩子更操心学习的事儿,家长包办代替太多,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家长的事儿。家长不能太操心、不能太催促。</p><p class="ql-block">父母指责性的语言、催促性的语言往往导致孩子产生紧张感,反而会更慢。</p><p class="ql-block">家庭情绪不稳定,孩子会对父母的催促产生抗体,往往特别急躁的父母身边会有一个特别沉着冷静的孩子。</p><p class="ql-block">你越安静,这个家越安静,孩子就越安静,行为越规范,不要让家庭成为消耗孩子的战场。</p><p class="ql-block">人际关系最高境界,让自己强大起来。</p><p class="ql-block">赞美、志向、鼓励、祝福,给孩子提供有效支持。</p><p class="ql-block">找高人指点(学校老师)有效支持孩子。</p><p class="ql-block">心态好,不如状态好。状态好,学习行动力才会好。</p><p class="ql-block">孩子讨厌的是家长的态度和说话时的措辞。</p><p class="ql-block">一切都要从温暖开始,你想要孩子有学习的欣慰,你有没有给到孩子学习的温暖,你想让孩子有好的学习状态,你有没有先调整孩子的学习情绪,你想让孩子有好的学习情绪,你有没有先去调整孩子的学习认知,你是一个智慧的家长去引导孩子呢,还是一个武断的家长必需要求孩子这样做。</p><p class="ql-block">性格是后天形成的,</p><p class="ql-block">六岁之前学会说不,做克制任性、诱惑的训练,让孩子知道闹是没用的。让孩子知道等待能获得更大的满足。</p><p class="ql-block">人生最基本的痛苦是饥饿,吃饭时让孩子学会想到等待家人,防止孩子自私。</p><p class="ql-block">带孩子学游泳,学会坚持,坚持定能胜利。</p><p class="ql-block">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人生知识,是人人都要懂的道理。</p><p class="ql-block">两面派的孩子一般都是妈妈宠,爸爸严。</p><p class="ql-block">青春期,是早期教育缺陷的补救期。生理和心理会有大的变化,孩子与大人开始平起平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家长少说话,点到为止。</p><p class="ql-block">孩子的兴趣越广泛,越不容易出现痴迷网络这类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孩子如果结交坏孩子,一定存在不安全问题。</p><p class="ql-block">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里阳光和智力,心里阳光比智力更重要。</p><p class="ql-block">孩子学习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家长不能完全跟老师站在一条战线上,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分数,家长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孩子快乐不快乐。</p><p class="ql-block">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相关的家庭背景。</p><p class="ql-block">关注孩子兴趣所向,对孩子的兴趣进行肯定,要给孩子以信任,为孩子成功、善良而骄傲。</p><p class="ql-block">感觉单一,人就会痴迷,网络只是导火索,真正的炸药是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的心理问题在家长。</p><p class="ql-block">孩子早恋了,用文字交流。与孩子交流,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生命的意义。要健康,就要远里不健康的东西,要自由,就要不能违法,要有情义,就要学会为他人着想。</p><p class="ql-block">人其实就是一个产品,一个教育的产品,更多是家庭教育的产品。</p><p class="ql-block">人的问题,尤其人的心理问题是滞后的。</p><p class="ql-block">所谓成长,就是实现独立生存、完成独立思考能力的自我奋斗。所谓成熟,就是对内消除傲慢,对外消除偏见的自我修行。</p><p class="ql-block">孩子有了情感才有人性,情感越丰富,就越有人性。一定要在情感教育方面下功夫。博爱是对不认识的人,对陌生人也能施爱,也能伸出援助之手。</p><p class="ql-block">性格教育比能力培养更重要,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p><p class="ql-block">决定人能否成功的是性格,性格是后天形成的。能力更多的是天赋。</p><p class="ql-block">陪伴,亲自陪伴就是一个情感培养的过程,亲自抚养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可怜的父亲)。</p><p class="ql-block">我们给孩子什么,孩子将来就会回报我们什么。做父母要宽容一点儿。</p><p class="ql-block">上初一、初二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聊聊,你做什么事情很快乐。逐步帮孩子寻找兴趣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三岁以后学会对孩子说不,要温和而坚定。</p><p class="ql-block">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空间思维,一种是时间思维。培养孩子的时间思维。培养孩子能够在诱惑面前停下来,能够约束自己的只有自己的未来。练就意志,长跑,游泳,一个是耐力,一个是胆量,运动是用来救命的。国家的力量,在于人的质量,社会的问题,源于人的问题。人是社会发展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养育+教育,养育由家庭完成,教育在学校进行。养育孩子的重中之重是在六岁之前。解决所有重要的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人的命运取决于人生早期。真正重要的教育在六岁之前。未成人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父母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独无助熬出来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爱、陪伴,而不只是一给自己挣钱的角色。给孩子挣钱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给孩子存钱,不如直接教给他做人做事的努力。</p><p class="ql-block">人性的教育重于智力教育。好的养育,要依着孩子的个性来。与其去寻找指南式的育儿方法,不如去发挥父母的个性,并且跟孩子的个性去发生碰撞。</p><p class="ql-block">孩子不是标准件,不是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的个性生长节奏的独一无二的生命。再加上父母和家庭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凡事都想着按照标准做,那么第一孩子会痛苦,第二家长会焦虑。很多家庭的那些激烈的亲子冲突和矛盾,往往就是来自于“标准病”。</p><p class="ql-block">一件事要想发生变化,与之相关的整个系统都要随之改变。一个人改变,全家也就必须一起改变。</p><p class="ql-block">孩子的养育一旦进入了恶性循环,就会加速恶化,这种直觉会一直延续到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而这种直觉恰恰是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你得懂你的孩子。</p><p class="ql-block">父母要信任自己,也要信任孩子。在养育当中摸索孩子的个性,形成属于自己的养育风格,比寻找标准答案更重要。</p><p class="ql-block">从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的点越多,越有利于孩子提高自尊,成为敢于担当的人。当然你也要客观、真实、智慧地发现,不要盲目乱夸,那叫溺爱,你要理智真实地告诉孩子他的优点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很多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大师都特别强调,一个人只有成为他自己,他才会觉得他的人生是有意义感的,才不会轻易放弃自己,或者说轻易放弃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如果孩子哭着回来,非常低落地来到你面前,你首先要表现的是接受他,理解他,关切他,支持他,然后我们要尽量了解事实是怎么样。</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成年是破茧成蝶,那么青春期就是成蝶之前的蛹,只有在蛹里经过痛苦的变化,才能化茧成蝶。这个时期必然会出现各种的反抗行为,但是父母必须接受的宿命,就是孩子正是在反抗父母和否定父母的过程当中,逐渐成为一个大人的。换句话说,父母养育的职责之一,就是让孩子把自己当作是反抗的对象。这听着有点不好接受,但实际上就是如此。青春期的孩子常说:“烦死了,不关你的事。”其实这也很正常,在某种程度上不经历反抗、冲突,孩子就没有办法跟父母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p><p class="ql-block">尽量平等地去交流,重要的是,要拿出倾听对方说话的态度,真的听。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如果下定决心,拿出坚决的态度的话,孩子一下就可以感受到,我想这大概是与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了。只要让孩子知道,你的态度是认真的,那其实问题就不大。认真地倾听,认真地平等交流,而当你真的非常生气的时候,怒吼一声,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很多时候,一句怒吼而出的话,反而可以修复两个人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与其关注像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些冷冰冰的数字,不如为孩子做一次早饭,默默地看着孩子,或者平行地陪伴孩子做某些事。比如说我就主张孩子写作业,你不要盯着他哪个字写错了,哪个数算错了,你也拿出一本书来,或者摆出一个学习的姿态,在一边和他共度学习的时光,而不是盯着他一举一动。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要努力做到“言所行,行所言,言行一致”。</p><p class="ql-block">我先说说我的,我觉得最好的父母是以孩子为核心、顺应孩子的父母,而不是以自己为核心、让孩子顺应自己的父母。父母不是给孩子的成长锦上添花的,比如说他能获得什么样的财富、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是不是能够创业成功,这里靠他自己努力的成分更大,靠天时地利人和的机缘更大。父母是给孩子托底的,就是当他碰到人生低谷的时候,他依然相信会有人愿意帮助他,他依然相信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这一份温暖坚定的生命底色,是父母可以给到孩子的。我想如果能做到这一层,就可以称得上是最好的父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