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和一个母亲的故事及其他——读《沉淀的时光》札记

魏元石

<p class="ql-block">1-1.一本书——散文集《沉淀的时光》把我带到了人文底蕴丰厚的巴渠大地,使四川达州成了我神往的地方,感谢作者郑显银老师!</p> <p class="ql-block">1-2.无论丁一先生的序言还是《达州晚报》上的评论,都体现了文艺评论界对这本书的共识:温度、温情、真情和感恩。这或许就是这本散文集的母题?</p> <p class="ql-block">2.这书共4辑,第一辑虽说题为“梓里流韵”,而文眼却是《背心的温度》篇,它也是全书的文眼;难怪这辑封面是这幅“母子相依为命”图了。本书书名被作序的著名作家丁一先生解读为“沉淀在温度中的时光”也就顺理成章了。</p> <p class="ql-block">3-1.请阅读《背心的温度》的一个片段。 母爱(母亲的舐犊之情)跃然纸上,爱母(儿子的感恩情)也流露其中。注意文中的细腻描写。</p> <p class="ql-block">3-2.视频‖元石诵读《背心的温度》一文中的片段,与诸君分享。</p> <p class="ql-block">3-3.请阅读《背心的温度》片段之二。 母亲的背心成了郑家的传家宝,是一笔精神财富,家教家风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3-4..请阅读《镌刻在心中的书》篇片段。这篇堪称《背心的温度》的姊妹篇。母亲对作者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感恩成了一种动力。从这片段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沉淀的时光》是献给母亲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3-5.视频‖元石诵读《镌刻在心中的书》一文的片段,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6.人的大爱都是从爱母亲开始的,把母爱推及他人,推及世界,因此在作者的笔端不但淌出来“梓里流韵”,也流出来“随行所思”“幸福密码”,爱故乡草木、祖国山川,爱母校,爱校友;师生情、同学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充满温度温情。</p> <p class="ql-block">7-1.散文大家林非和著名的翻译家罗悌伦以及被他称作不朽师魂的启蒙老师黄瑞碧等等都在作者笔下活起来了,呼之欲出。真是生命如花,相信读到这书的人都能点燃起对生命的激情之火!</p> <p class="ql-block">7-2.《生命激情如花绽放》是人物特写,可看作著名德语翻译家罗悌伦老教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三部曲。文题充满了哲理,而正文的三个小标题诗意满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p> <p class="ql-block">7-3.郑老师曾任一支四川农工队的随队翻译,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的石头河农场工作。他凭自己的俄语知识和能力,化解了一场矛盾冲突,有《水漫金山》为证;也有他与妻子的“俄国车州——中国达州两地书信”故事,有《爱的回音》为证,这里只介绍后者。</p> <p class="ql-block">7-4.请阅读《爱的回音》中三个片段。你看,作者接到妻子书信的情态,真男子也!电子邮件能激发这种情态吗?这足以使读者感奋吧。</p> <p class="ql-block">7-5.请阅读《爱的回音》的“贴俄罗斯纪念邮票寄信”这一片段。</p><p class="ql-block"> 元石点评:贴有精美邮票的信函的遭遇,并非多余的细节。它表达了作者邮寄信和盼回音的急切,也顺手敲打了一些国人的劣根;可以使读者警醒。</p> <p class="ql-block">7-6.视频‖元石背诵《爱的回音》一文的结尾自然段,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注:文中的“摩挲”有两种读音,①口语读音māsā或māsa ②mósuō.读音不同,词意稍有差异。元石采用了①的读音。)</p> <p class="ql-block">7-7.请阅读元石背诵过的《爱的回音》结尾自然段。</p><p class="ql-block"> 元石点评:同感。/摩挲笔写的信笺比起注目键写的电子邮件更能感受到妻子的真情及温度。</p> <p class="ql-block">8.这本书里有一帧书签儿,书签上有作者写的一副对子。这对子就是打开、理解和鉴赏这本书的钥匙吧。“氤氲”这个词儿,在这本书里频次较多,想是作者的珍爱。</p> <p class="ql-block">9.郑显银老师为人低调、谦逊,对别人称他为这个家那个家不感兴趣;但是从“作者简介”中可知,永远做一个“乐于读书,笔耕不辍”的人,是他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10札记写到这里,元石情不自禁回味前头所述郑母的故事(《母亲的背心》《镌刻在心中的书》),让我们把鲜花献给天上的郑母,献给天下所有已逝和健在的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