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人家(第十二章 三叔三婶的传奇故事)●安然

安然

<p class="ql-block">  三叔和幺叔走出老屋,是因为他俩去省城读书。幺叔当年读的是武汉邮电学院,跟幺婶是大学同班同学,两人毕业后先是回家乡在沙市电子局工作,继而调到武汉仪器仪表总公司做工程师,后移民美国。 </p><p class="ql-block"> 三叔三婶也是大学同学,不过他俩可没有我幺叔幺婶那么顺坦,他俩历经磨难,也成果最大。1982年全国首届科技工作的表彰大会上,他俩的“优良种畜科研项目”受到国家农委国家科委的表彰与推广,1992年三叔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叔三婶幺叔幺婶摄于武汉】</p> <p class="ql-block">  一直钦佩着三叔曾凡春与三婶姚亚琳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起初他俩华中农学院毕业后,三叔分配在武汉农科院工作,可三婶却因为家庭原因不能留在省城,被分配到湖北咸宁通城县的一个畜科所,然而就是在这么一个小小县城里,研究试养出了全国知名的优良品种“通城猪”。</p><p class="ql-block"> 三婶的祖父姚季逊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光复军总部副长官,北伐军驻烟台兵站站长等,江水师总部军械处处长,受过奖,当过江西省行署专员,并引导自己的族亲和儿子也就是我三婶的父亲姚正刚参加北伐军和国民军。1951年三婶的父亲回到家乡被作为国民党反动军官没收了房屋和一切财产,他们一家人只能住在当地祠堂一侧的房间里,靠拉煤维持生活。两年之后三婶父亲又被抓去坐牢,我三婶和她的妹妹无依无靠,生活陷入绝境。三婶祖母得知消息,拖着一双小脚,冒着风险,费尽千辛万苦,赶回萍乡老家把俩孤女带到汉口,随自己的小儿子,也就是三婶的叔叔姚正谊一家子生活,总算有了依靠,有了安身之处。可是叔父家也艰难啊!</p><p class="ql-block"> 三婶有位姑姑,她父亲的亲妹妹,叫姚正芳,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后在香港从医,聪明勤奋,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和经济收入。1953年祖母带着三婶俩姐妹投靠叔父家的那年,正芳姑姑向姐妹俩伸出援助之手,承担了俩姐妹生活和教育的所有费用,并不断鼓励俩姐妹好好学习要像姑姑那样读完大学!姑姑的精神与品德,姑姑的叮嘱与鼓励,深深影响着这姐妹俩。我想,三婶这一生勤奋努力矢志不移取得如此成果,应该是来自于她姑姑姚正芳的影响。正芳姑姑是她人生路上永不枯竭的源泉与榜样,使她能够长此以往面对现实勇敢生存。逆境磨练意志,小姑娘学习刻苦发愤图强,先后考取武汉重点中学、华中农学院、直至大学毕业来到湖北咸宁通城的畜科所。</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末,三婶姚亚玲(左)和她从加拿大回国探亲的姑姑姚正芳(右)】</p> <p class="ql-block">  我三叔早些年留在省城农科院,邓小平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三叔三婶想以自己的所学为国家农畜科研做出点成绩,于是三叔毅然放弃了省城的优越环境来到我三婶更接近畜牧的通城。在一次中断了十几年的全省畜医学会的年会上,他俩提出要选育优良猪品种,省畜牧局领导和学会负责人当即把通城猪提纯复壮的任务交给了他俩,并决定省里拿钱,地方出粮,帮助通城猪提纯复壮。</p><p class="ql-block"> 湖北通城的养猪有着它的悠久历史。据县志记,明朝万历二十六年,有“猪行税银四钱五分”记载,表明当时通城养猪业就比较发达。解放前,老百姓用木船经水路将小猪,架子猪等运往崇阳、蒲轿、嘉鱼、武昌等地贩卖,换回食朴、布匹、日用品等物,增加了家庭付业收入。</p><p class="ql-block"> 三叔三婶他们走訪了通城县大部分乡村,看到农民家中喂养着一种头部和尾臂部是黑毛,体躯四肢都是白色的猪,群众称它“两头乌”猪。农民用残菜剩飯、少量糠糕,大量青粗饲料喂猪,育肥猪八至十个月可屠宰,农民说这猪是个聚宝盆。他俩对全县的生猪存栏、结构分饰进行了仔细调查,对部分种猪进行体尺测量,通城“两头乌”猪是当地保存很好的当家猪种,是通城县特别珍贵的资源。由此决定选择优良品种的通城猪作提纯复壮。</p><p class="ql-block"> 科学是需要准确数据的。为了掌握通城猪提纯复壮性能,三叔三婶亲自喂养作好记载,这是一项既细致又繁重的劳动。经过近半年的试验,终于掌握了育肥性能一系列数据,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领导为支持她的工作,专门给他们配备了一名饲养员。接下来试验迅速扩大,全县建立了多个种猪场,一个生产队一千户的推广点,鱼儿得水一般。1982年,在华中农学院有关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提高通城猪瘦肉率的不同喂养试验,掌握了上万个数据。次年由华中农学院教授们主持对通城猪复壮性能测定试验,瘦肉率高达52%,评定通城猪具有早熟易壮,肉质鲜嫩,耐粗料,适应性强,遗传性能稳定等优点,被定为全省优良地方猪种之一。同年5月全国良种猪资源代表专程来通城考察,把提纯复壮后的通城猪称之为地方良种猪保种利用样板,优质母本材料,为此国家农委和国家科委特颁发了技术推广奖励证书。1982年,三叔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经验交流会,在小组会上交流了“通城猪资源保存和利用”研究论文,国家农委和国家科委给三叔颁发了技术推广奖励证书。由此,通城县养猪业迅速发展,1990年生猪出栏数25万头。</p> <p class="ql-block">  三叔三婶都是畜牧科学技术研究带头人,为国家畜牧养殖事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生猪养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1988年三叔被选为省第五届党代会代表、1993年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92年,被国务院列为终身享受特殊津贴人员并颁发证书。三婶也当选为通城县政协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2011年,三婶的人事档案从畜牧局转入县干休所,享受副县级待遇。</p> <p class="ql-block">  游子最念的是家乡情。2015年8月,三叔带着三婶及儿女回了趟日思夜想的故乡沙市祭祖。</p><p class="ql-block"> 这年的暑期,三叔三婶先是到苏州昆山参加孙女考大学的升学宴,在昆山住了十多天后,儿子、孙女陪同回到通城,携同女儿一家共七个人又开车前往沙市。三叔三婶的一对儿女都出落得一表人才。儿子曾祥耘在苏州开了一家公司,事业如日中天;女儿曾祥娟是通城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祥娟小时候也是在我们沙市大赛巷奶奶身边长大。因为她比我们要小一截,我们都宠着她,只要不上学,便去奶奶家带着她玩。那时候祥娟可真是活泼可爱!</p> <p class="ql-block">【曾祥娟妹妹颇有些她母亲当年的才女气韵。】</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叔三婶离开家乡几十年后的归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想三叔三婶的感慨定是不少,与兄弟亲人欢聚一堂也定是十分开心!汽车行驶在告诉公路上,两旁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稻田,今年又是丰收年。早些年听说昔日风光繁华的沙市市被与荆州地区合并,成为荆州市的一个区了。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时代与变迁!</p><p class="ql-block"> 三叔他们一行经过监利江陵抵达荆州城,如今沙市隶属荆州了,自然是要游览荆州古城城墙的,还有城内的古迹。之后即开车前往沙市,安排好住宿,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访了他们的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共同商议了次日祭奠他们的母亲、即我们奶奶的事宜。我们的爷爷曾庆义去世比较早是1965年,原本是葬在沙市王板桥曾家坟地里,之后文革运动来临,一夜之间沙市的私家坟场全部被铲平难觅踪迹了。下午五点钟,我父母宴请全家人在沙市喜燕酒店聚餐,三兄弟加上孩子们二十多人这么大型的会餐可以说是我们沙市曾家大房的历史性时刻!我父亲曾繁浩作为大哥在宴席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精彩丰富的讲话受到大家热烈欢迎与鼓掌,大堂里一片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八点,三兄弟乘坐三辆汽车,向我们奶奶骨灰函安放地的凤凰山长陵公墓驶去。庄严静穆的公墓陵园,三兄弟三儿媳排列站在奶奶的灵前烧香、献花、鞠躬、默哀、祈祷老人家在九泉之下放心安息。望着这六位长辈们的身影,我默默在心里说”奶奶您为您的四个儿子四个儿媳们欣慰吧,他们个个出众拔萃有出息!您的小儿子曾繁富这趟没能来,他们在美国工作安定生活安定您老放心吧!”</p><p class="ql-block"> 中午的聚餐亲人们在一起更是畅所欲言谈兴酣畅,他们谈到了大赛巷的曾家老屋,自己儿时的生长地;谈到了先辈们的勤奋创业勤俭持家;甚至还讲到了曾氏的开派祖先曾参以及我们老家湖南湘乡的曾国藩。再之后,又转而讲到了这些年他们各自的奋斗、坎坷、以及他们的成果,个中的酸甜苦辣。最后,大家围在一起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2015年父亲三兄弟团聚合影照。左边三叔三婶、中间大哥大嫂我父母、右边二叔二婶】</p> <p class="ql-block">  望着长辈们亲切的面容,听着着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真切感受着他们那一代人的情感;感受着他们的坎坷人生、执著人生、和豁达人生。我为他们这些故事而感动,心里存着一份崇敬,和羡慕。这是长辈们的奋斗史,也是我们民族的奋斗史,那样的人生,最充实,连汗水都耀眼夺目,让我心向往之。我也似乎明白了,在这个纷呈多彩的世界里,我们该怎样去热爱生活,该怎样去寻觅人生价值,以及日后内心的平静。</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安然,本名曾祥安。荆州沙市第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长江文艺》《阅读时代》《泰山文化》《青年博览》《北美经济导报》《湖北日报》《人文荆州》《荆州文学》《沙市文学》等报刊,出版过散文集《不止一个秋季》《沙市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