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流离的人,温暖寂寞的城——向文学社社员推荐阅读《呼兰河传》

无意苦争春

<p class="ql-block"> 赖争春2023年5月20日</p><p class="ql-block"> 月初文学社有位同学要我推荐几部现当代小说,其中就推荐了萧红的最后一部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我认为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每一章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是萧红对家乡、和乡友的忆念,散发着一种挥不去的感伤。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p> <p class="ql-block">  要我推荐书目的同学是位灵性的阅读者,平时对他偏爱有加。同学阅读完小说后找我交流,于是就如何阅读《呼兰河传》和他长谈了半个小时。首先,告诉他《呼兰河传》是一本独特的小说,也是萧红红个人“回忆式”文体的巅峰之作。全书共分七章,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其次,要明白呼兰河城也不是安详的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和愚昧,荒凉的土地上弥漫着痛苦和绝望。这里的人民虽然愚昧无知,但他们乐观、勇敢、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其三,《呼兰河传》具有浓郁的怀念及回忆之情,文中对故乡呼兰河镇写了许多乡间习俗,还写了萧红与祖父之间发生的趣事,也写了呼兰河镇的乡亲们封建迷信的品质,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道理。最后,读完作品要审思反省自己,与萧红相比,我们现在的苦又算得了什么?阅读时,人既要能走进书中,更要能走出书外。读书用眼,更要用心,阅读和思考应结伴同行。</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更想和爱好文学的大部分同学交流阅读心得。个人认为阅读《呼兰河传》要有三重视角:一是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我”,孩子看不清事件的内涵,于是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二是成年叙述者视角,叙述者是处在一种超然的境界,与小说中人物保持着距离;三是萧红视角,萧红视角是居高临下的,读者可能看不见她,但她随时会出来发议论,有时连议论也不发,但读者要感觉到萧红的情感波动。《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荒凉,这是最深处的荒凉!在小说前半部分描述院子和各处风光时,萧红一直反复说着“荒凉”,我并无强烈感受,直到团圆媳妇被虐而死和众人的无动于衷,那种荒凉感才真正袭上心头。我也能理解真实世界中的萧红,会在其最牵挂和依恋的祖父去世后,不顾家人反对而出走。当时的她,应该是想逃离呼兰河的。只是远在香港的她,又想念起了家乡。她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乡的爱,对家乡人的怜悯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