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青雲谱

开觉

<p class="ql-block">春天来了。外甥,外甥女从深圳开车过来护送母亲到南昌探亲。陪着他们去了八一广场、万岁馆、中山路…他们小时候到过的地方。然后又去了话剧团,看了外婆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南昌特色景点,除了红色旅游:八一起义纪念馆,再就是滕王阁了。滕王阁重建于九十年代,在原址上建起的一片仿古建筑。它名声大噪完全是占了王勃《滕王阁序》的光。再还有哪里值得推荐?作为在苏州长大的南昌人,在此生活了大半辈子,我倒觉得有一个地方很值得去,那就是位于南昌青云谱郊外的八大山人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来是个道观。相传当年的周灵王,汉代的梅福,晋朝的许逊…都曾在这里隐居,开辟道场,修仙得道。唐宋以来,道观屡废屡兴。直至清初,朱耷,明皇室宗亲后裔,落寞飘泊,来到南昌城南郊,重建道院,取名“青雲圃” 。“青云”,缘于“吕纯阳(吕洞宾)驾青云来降”的道家神话传说。从此,青云谱成为南昌一处僻静的历史文化名胜。</p> <p class="ql-block">迈过古老的定山桥(清代古桥)。</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去,有院墙内古木参天,雍容茂密的华冠早已把深藏的厚重喧出墙外。1959年,青云谱道院这片具有江西道家规范和江南园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由政府几经修葺,改为《八大山人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道院的原大门,门额上书《青雲谱》。后易“圃”为“谱”,是表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之意。</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新大门。</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一股清凉之气迎面扑来,较之其他景点的热闹非凡,这里的冷清倒使这片隐逸在绿荫下的古建群,多了几份古扑和深邃。</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留下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二大门。</p> <p class="ql-block">二门前额刻着“净明真境”,这标明青云谱道观尊属许逊南昌西山“忠孝敬明”派,宗旨:凈明忠孝。</p> <p class="ql-block">二门的后额题着“众妙之门”。应该出自老子《道德经》。记得《道德经》首篇的末句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二大门是道观的主体建筑,有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三殿沿着由南向北的中轴线渐次递进。每一进由曲廊相通合围成院落。左右又通过小门衔接东西厢房。有“黍居”、“鹤巢”等。厢房前必有天井、沿廊、鱼池或花墰自成一小天地。然后又有小门通向后院。整个建筑面积不大,但却层层叠进,层出不穷,真有点苏州园林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关帝殿。殿内陈列着八大三人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穿过关帝殿,进入第二进:吕祖殿。</p> <p class="ql-block">院中两棵叶茂杆粗的罗汉松,已有500多年的树龄。</p> <p class="ql-block">吕祖殿外侧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从吕祖殿的“天根”“月窟”圆门望去,后面的大树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穿过吕祖殿,来到第三进:许祖殿。庭院明显比前两进大了许多。南昌人都知道,这里的两棵桂花树是唐代留下的。唐831年,刺史周逊把这里改名为“太乙观”,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只可惜唐代的桂花树已于62年的洪水中淹死了。现在的这两棵据说是用老树上的枝丫栽插而成的。就只当它是真的吧,给后人留下一点承前启后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许祖,就是前面说到的许逊,江西南昌人,平日里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得乡人尊敬。东汉末年在豫章等地抗洪治水,民间说他降服蛟龙,为民除害,遵崇他为许真君。后说在南昌西山修炼成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正出自于此。</p> <p class="ql-block">吕祖殿对面的墙上挂着周恩来的照片。1961年9月18日,周恩来总理开完庐山会议,由江西省委书记杨尚昆陪同来这里视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殿,匾额为八大书的“山房涉事”。</p> <p class="ql-block">东殿右侧廊沿通向“黍居”。</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的起居卧室。</p> <p class="ql-block">现在各殿、堂、屋中都陈列着八大山人的生平和书画展览。</p><p class="ql-block">他的画作多乖张、怪异,往往枯枝败叶寥寥几笔即可成画。或丑石怪鸟,独居一隅,白眼对世…。</p> <p class="ql-block">八大的自画像,一个箬笠布衣的乡野村夫。他在题词中自嘲道:“没毛驴,初生兔,剺破西门,手足无措。莫是悲他世上人,到头不识来时路。”字里行间,尽是言下之意,弦外之音。</p> <p class="ql-block">这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一个人的内心怎么可以如此的孤寂而冷僻?于是,古树、屋宇、书画、人事…在观者的意象中生动起来,一场悲剧色彩的历史剧开场了。</p> <p class="ql-block">朱耷,又名八大山人,雪个。在他出生前223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16子朱权被封南昌后,朱家的这支血脉即世居南昌等赣地,传到朱耷已是第九代孙。</p><p class="ql-block">朱耷自小聪颖好学,又在家族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他八岁能吟诗,11岁能作画,弱冠考上秀才…。一路走来可谓得天独厚,富贵、才华、地位一一齐全。可就在他19岁那年,随着清兵入关,明最后一代皇帝崇祯在眉山上吊自尽,他的世界顷刻崩塌。父亲去世。在清王朝的追剿中,全家90多人被杀,母亲带着弟弟躲进山里,妻子儿女在逃难中相继离世。孤身一人的他,只能隐姓埋名,或僧或道以保性命。他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有时甚至沿街乞讨维持生计…。隐遁于乡野之间,他只能用画笔构建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于是朱耷变成了八大山人。</p><p class="ql-block">朱耷,朱字中去掉牛,耷字中去掉耳,就只剩下八大。牛耳,在古代汉语中,是指执掌政权的意思,所谓“执牛耳者”嘛。八大,一个被夺走了“牛耳”的人。</p> <p class="ql-block">28岁至36岁,他带着母亲和弟弟住在南昌。从此,南昌的茶室酒肆多了一个蓬头垢面,不僧不俗的痴人。混迹于底层劳动人民中间,他常饮酒,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画就是十多张。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6岁那年,他忽然想“觅个自在埸头”。当来到南昌城郊,即刻看中了这块清净地,在各方资助下,他主持重修了道观,并改“天宁观”为“青云谱”,这就是现在的这座道院。</p> <p class="ql-block">康熙17年他53岁时,临川县令闻其名延请他随其僧长到临川官舍做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闷郁愤,遂佯装疯癫撕裂僧袍,独自暴走几百里回到家乡南昌,至此所有积压的愤怒,痛苦,焦灼,抑郁,终于爆发了,这反而让他得到了一种解脱的自由。他以笔为工具,表达着自己心里最想表达的东西。几十年国破家亡饱经风霜;几十年隐姓埋名,历尽屈辱;几十年复国无望而埋藏于心中的不甘与不屈,一起倾泻于笔端。他,找到了一种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在他笔下看不到天空。他画的枯枝败草,残而不倒;他画的动物以丑怪闻名…。缩颈的鸟,怪诞的鱼,或躲在枯枝败叶下,或蜷缩在石头水塘的一隅。然后用浓墨画眼框,焦墨点眼睛,冷冷的向这个世界翻着白眼。</p> <p class="ql-block">《古梅图》</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八大山人将"胸次汨淳郁结,别有不能自解的苦闷"断然抛开,实现了“物我合一,超然象外”的精神自由。他熟练的以书法用笔进行绘画。其风格在造型上也更加凝练简洁,用笔更为雄奇、朴茂,笔墨也更为酣畅淋漓。多年积累形成的艺术造诣和笔墨趣味,使他的绘画登上了艺术的巅峰:突出主体,大块留白给人以丰富想象空间的构图;以少少许的笔墨给出多多许的变化的哲学思考;以丑陋抨击甜腻,以强烈的悲剧意识冲击空洞的肆意放纵…,远隔几百年仍给今人以心灵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八大以冷峻的画风,桀骜不驯的个性傲然于世,但他仍不失儒家文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和高贵品性。我们从悬挂于三殿中八大书写的对联和题词,从他的诗作中多少能够感受到一点作者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关帝殿的门帘是八大草书的“三徑望三益,卓荦观群书”。三益谓:直、谅、多闻。承陶渊明隐逸之义,只望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博览群书。</p> <p class="ql-block">吕祖殿的门额为八大草书“时惕乾称”,出自《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既反映了他当时隐遁避世生活状态下的谨慎,也意含警戒自己始终保持高贵善良的道德情操,礼敬天地万物。乾称可能出自张载《正蒙·乾称》。“乾称父,坤称母”。乾为天,坤为地。乾卦至健,自强不息。坤卦至顺,厚德载物。天地相互交感而创生万物。所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何以时惕,唯乾称而已。</p> <p class="ql-block">再看第三进,许祖殿的廊柱对联:</p><p class="ql-block">生不拜君 云谱逃禅 寄情于书也 画也</p><p class="ql-block">穷而尚道 黍离玩世 遣兴则哭之 笑之</p><p class="ql-block">为江西省第一任文化局长,老革命,左联老知识分子石凌鹤先生1986年题写。联中提到了两个名字,八大山人和牛石慧。牛石慧是朱耷的宗室弟弟。入清后两人都隐姓埋名,他们把“朱”字拆开,哥哥取“八”,起名八大山人。弟弟取“牛”,起名牛石慧。</p> <p class="ql-block">牛石慧也是一名画家,其风格比八大更为粗狂豪放。他画作上署名常常把三字草书连写,牛石惠也可以认作“生不拜君”,以表达对清王朝的誓不屈服。而八大山人四字连写很像“哭之笑之”。这是一种啼笑皆非的凄凉的不屈。这幅对联写尽了八大两兄弟明朝移民坎坷的生存状况和不屈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这是刻在石板上的《孔雀竹石图》。《孔雀竹石图》为八大山人65岁所作,借对孔雀的描绘讥讽当时求画的江西巡抚宋荦:两只丑陋的孔雀踞于危石上,屁股上画了三眼花翎(三眼花翎:皇帝赐给高官的顶戴),旁边的竹树有叶无节。还在画上题诗一首:</p><p class="ql-block">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p><p class="ql-block">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p><p class="ql-block">意思是,随时随地听候主子吩咐的奴才,恨不得长出三只耳朵;皇帝五更才到,奴才二更就已经候着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门廊上一幅《高山仰止》一下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是当代书画艺术家胡献雅所题。</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正是这一生的苦难经历,正是历尽苦难屈辱中的不屈,正是孤独无奈下的坚守,成就了他对人生意识的真实表达,也成就了他成为中国文人写意绘画的一代宗师。无数后人倾倒于他的门下,连后世孤傲不驯闻名的郑板桥、齐白石等都声称“恨不生前三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亦是快事。这里的诸君即是指徐渭、朱耷等。他们给后人留下了一座文化艺术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陈列于斗姥阁的八大山人书法横幅。</p> <p class="ql-block">穿过斗姥阁,就是后花园了,一片茂密的桂花林迎向来客。寻思着秋天桂花飘香,如果有个茶室,亲朋好友来了:“走,到青云谱喝茶去”,将是一件多么惬意的雅事,墨香茗香桂花飘香。</p> <p class="ql-block">园林内竹影娑婆,曲径通幽。林外清溪缭绕,禽鸟嘻戏。唯有屋柱上八大草书的对联,“儒墨兼宗道,云泉结旧庐”,让人感觉余音绕梁,品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绿荫履郁下,静静的躺着八大山人和牛石慧的衣冠冢。这就是那片耸出院墙的古树林了。香樟树、罗汉松均有500多年的树龄。</p> <p class="ql-block">其中有两棵苦储树。南昌人都知道青云谱有一棵古树被雷劈剩了一半,仍然活着。</p> <p class="ql-block">今天又见它枝繁叶茂地挺立着半边身躯。</p> <p class="ql-block">正好外甥女在树下盘坐,我赶紧拍下了这张照片,起名:“古树与青春”。在一条流动的长河中我们感到了心灵跨越时空的呼应,通过生命的坦诚表达和精神高地的坚守。</p><p class="ql-block">必竟,艺术的灵魂在于真诚!</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铜像伫立在绿树丛中,静静地守望着他的家乡。</p><p class="ql-block">“诵南华秋水,追北海高风”。</p><p class="ql-block">幸亏南昌城郊还有个青雲谱。</p> <p class="ql-block">“走,到青雲谱喝茶去”!</p> <p class="ql-block">后记</p> <p class="ql-block">这是四十多年前探访青云谱祖孙三代留下的合影,爷爷手上抱着的是我女儿。这次我们拿着这张照片来找背景地,竟然找遍全院也找不到相同的场景。还去问工作人员,年轻的讲解员更不知晓。</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女儿才两岁多,如今女儿的女儿都已成人。(拍摄于学校成人礼会场。)</p> <p class="ql-block">感慨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唯有文化,能万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