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5日晚,主题音乐会《红楼韵》在太原工人文化宫上演。舞台上,有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有独唱、合唱、舞蹈。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一百三十多名演员都已六、七十岁甚至更大,他们在无资金、无场地、无赞助商的情况,排练、演出了一台高品质的音乐会。</p><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人们走出剧场,此时,天正下着雨。和轻装的人们不一样,乐队队员玛亚提着一个大塑料包,包里装着16件宝石蓝色长裙,这是团里全部女乐手的演出服,均为玛亚自己出钱所租。</p><p class="ql-block">艺术团第一次演出《红楼韵》时,女乐手的全部演出服也是由玛亚出去租回来的。在一些人看来,她是操心太多,但在她看来,能为集体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觉得挺好。艺术团从开始排练到第一次演出《红楼韵》,玛亚都是演奏小提琴,但这次演出前的排练中,乐队吴指挥为了取得更好的演奏效果,就希望玛亚试试。</p><p class="ql-block">对此,玛亚没有推托,有时间就约打鼓、打镲的队员到自己家,共同练习进步。最终,乐队指挥对乐队做了调整,玛亚暂离开小提琴位置,乐队演奏《序曲》、《葬花吟》时,她打镲,演奏《晴雯歌》时,她敲碰铃,演奏《好了歌》时,她敲梆子。</p> <p class="ql-block">指挥说,玛亚真是革命的螺丝钉。玛亚说:”我也是初次在乐队操作打击乐器,通过这次演出,我对打击乐器产生了兴趣,人活到老学到老是很有意思的。”当得知74岁的团长、导演阎焕章为缓解艺术团经费困难,自己拿出数万元钱时,玛亚深受感动,也立即拿出3000元捐给艺术团。</p><p class="ql-block">拍练《红楼韵》前,拿到的乐谱是电视剧《红楼梦》的五线谱,而很多队员只识简谱不识五线谱,为了加快排练演出进度,玛亚回家后,连夜将90页的五线谱翻成简谱,供大家练习用。实际上,玛亚从10岁时期就会看五线谱了。从那时起,她就浸淫在音乐的海洋中,开始了美妙的音乐生活。</p><p class="ql-block">现在的人们称她玛亚,但身份证上她叫张红锦。1966年夏,山西晋生纺织厂改名山西红卫纺织厂(1976年后改名山西针织厂),在厂学习班,有人对玛亚的父亲说,你家孩子的名字有宗教色彩,玛亚加上弟妹中各抽出的一个字,合起来叫“玛丽亚”。</p><p class="ql-block">闻听此言,母亲甚是紧张,回家后便改了孩子们名字,张玛亚改名张红锦,下面三个弟妹的名字分别改成张红绣、张红河、张红山,合起来叫“锦绣河山”。</p><p class="ql-block">红纺子弟小学的音乐教师陈世宾(陈世宾后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西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在平日的教学中,他细心地在学生中发现可塑可教之材,很早就发现校篮球队队员玛亚歌也唱的好,非常有乐感。</p><p class="ql-block">一次上音乐课时,陈世宾弹着风琴,分句教大家唱歌,唱结束句时,应唱高八度do,最后,陈老师对同学们说:“张红锦唱对了,只有她唱对了”,这时的玛亚只10岁。音乐课上,玛亚和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五线谱、讲乐理,他们在音乐的路上愉快地成长着。</p><p class="ql-block">一次,玛亚下学后到幼儿园接弟弟,路旁的墙上是一张张的大字报,她看不懂大字报上写的什么,但有一张大字报吸引了她,因为上面的曲谱一支歌,她不禁站住,全神贯注打着拍子完整地唱下来这支歌。</p><p class="ql-block">在陈世宾严格的指导下,玛亚和同伴们走过了枯燥乏味的基本功阶段,造就了深厚的音乐功底,培养了对美的感知和自律坚韧。陈世宾为学生们演奏《红灯记》钢琴曲,领着学生们看舞剧《红色娘子军》,他紧闭教室门窗,脚踏风琴,手指在琴键上飞快的弹奏巜土耳其进行曲》、巜天鹅湖》,他给大家讲莫扎特、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故事,请山西大学艺术系的教授们来校,让同学们欣赏《流浪者之歌》音曲。</p><p class="ql-block">时机成熟,陈世宾组建了全市学校少有的西洋管弦乐队,队员有倪升、游锐、王亮栓、李凡梅、邓云飞、朱苏杨等十多个同学。学校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到工厂学工,陈世宾向校领导争取到几百元钱的学工补助费,领着同学来到桥头街,在乐器商店买回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又从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争取回来长笛、等乐器,校管弦乐队由此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她指挥学生排练了一首美妙动人的小提琴曲《红纱拉纺》,学生们以为老师这是为红卫纺织厂创作的乐曲,几年后,她告诉大家这是克莱斯勒的世界名曲《爱之悲》。在那个教材匮乏的年代,她和同学们学音乐时都是手抄五线谱,而陈老师送给她的是原版教材。为了提升乐队的演奏水平,锻炼上台演出的从容和自信,陈世宾领着乐队来到长风剧场、宽银幕电影院,站在台阶上为人们演奏《红色娘子军》和外国名曲。</p><p class="ql-block">观众以为他们是省歌舞团的子弟,不相信他们只是一家企业子弟小学的学生。1971年,人们开始奔忙寻找着自己的工作岗位,或参军、或进企业、或进文艺单位。听说铁路建设兵团招人,母亲领着玛亚来到南肖墙,在和平电影院旁的院子里,玛亚拉了一首美妙动人的《新疆之春》。1971年2月,14岁的她背着行李,提着小提琴和教材,上了前驶往古交的解放牌卡车。</p><p class="ql-block">在铁建,人们称玛亚“娃娃”,这个皮肤白皙、秀气可爱的娃娃得到了领导和哥哥姐姐们的关爱,在卫生员和统计员的岗位上,热情开朗的她工作认真,一丝不苟,在团部文艺宣传队,她演奏小提琴时万众瞩目,张扬着音乐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1973年,16岁的玛亚被分配到太原化肥厂,几年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幼儿园。她热情开朗,工作认真,总想着让音乐的醇厚质感与馥郁芬芳中在孩子们的心中沉淀,让优美的旋律永远光辉灿烂。</p><p class="ql-block">她说,音乐能激发孩子的思维发展,促进语言表达,丰富想象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爱好音乐的玛亚在退休后继续在音乐中徜徉。</p><p class="ql-block">她和当年的铁建战友们组成“岁月组合”,她指挥大家唱歌,帮不会识谱的人识谱。在公园、在党群活动中心,在家里,她或拉小提琴,或拉手风琴、弹钢琴、或电吹管、萨克斯,为大家伴奏《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祖国不会忘记》.《鼓浪屿之歌》等一首首动人的歌,陶醉在动人的音乐中。</p><p class="ql-block">朋友对她评价道,玛亚的物质生活有模有样,有条有理,精神生活有声有色,有趣有品,温馨精致有格调。</p><p class="ql-block">文:梁新民(太原日报社记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