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什么呢?为什么是《一本笔记本的故事》引起的?(笑)<div> 我是摩旅爱好者,退休后就一心想骑摩托车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没有接受校内和校外的任何聘用。</div> 去年迎接二十大召开,离退休处吴处长和江老师电话联系我,让我给学生讲个报告。江老师也是我的老同事,曾经也一块骑摩托车玩过,抹不开面子,就做了一个PPT课件,题名是《摩旅自驾看祖国》。2022年10月11日下午,我在学校商学院学术报告厅给学生做了这个报告,把我拍的祖国大好河山照片给同学们看看。离退休处在年底还给我发个奖状,搞的我很不好意思。(笑) <h5> 上图:2022.12.28学校离退休处发的奖状</h5><h5> 下图:2022.10.11下午我在信阳职院商学院学术报告厅给学生作报告</h5>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原来的年轻同事何老师调到离退休处主持工作,今年学校要纪念建校120周年,离退休处多次在离退休群里转发学校的征文通知,让退休老同志写点回忆文章。</p><p class="ql-block"> 想想还是要支持学校和离退休处的工作,我就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叫《一个笔记本的故事》,纯文字稿,近4千字,准备交上去。</p><p class="ql-block"> 在写《一个笔记本的故事》的时候时,又查找出一些保留的旧纸片和老照片,想想就写了这篇美篇。查找一些老资料很费事,就以用这篇美篇保留一下。</p><p class="ql-block"> 美篇中有《一个笔记本的故事》的内容,加上回忆文字和老照片,显得比较繁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说明一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是讲</span>起始于50多年前的事情,要涉及一些历史背景,为了说明情况,我要引用一些照片,我是一个非常认真的“考证派”,无证据不说话,(笑),我把引用的照片分为三类。</p><p class="ql-block"> 1.我现有的实物,我对实物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2.我见过的其他实物或场景,我拍照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3.引用网络上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对不同来源的照片我会说明的。(笑)</p> 我出生1954年,小时候在信阳市南湾留守处长大,这个留守处就是河南省水利厅第二工程总队留守处,修南湾水库建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单位,有几百亩地,单位里还穿过一条小河。第二工程总队留守处具有计划经济时期大国有单位的特色,即单位办社会,单位有大片家属住房,有幼儿园、小学校、电影院、医疗诊所、办公楼、活动礼堂、洗澡堂、理发店等,第二工程总队在南湾水库下面还有一个疗养院,这些都具有那个时代学习苏联的印记,也具有那个时代“大院文化”的特点。(笑)<div> 我们水利子弟小学,也就是南湾水小,也是按类似苏联的小学设计的,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很好,红瓦房,木地板,学生是单人单桌单椅,书桌是专门做的小学生学习桌。</div><div> 校园有一个大的运动场,有篮球架,也可以踢少年足球。还有单杠、双杠、秋千、爬杆、木马等运动器材,还有风琴室、乒乓球室和克郎棋室,我曾经是学校足球队的后卫,还到市三小参加过信阳市小学足球赛。<br> 学校图书室有《少年报》、《儿童时代》等很多少儿读物,里面有很多破除迷信和科普的知识,我印象现在还有。那时班级也有报纸和小画书。<br> 我的发小、邻居,也是同班同学朱胜厚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是他在北京的姑姑给他买的,我们照着《十万个为什么》做过一些小实验。我对科技的兴趣在小学后期就形成了。<br></div> <h5> 我在南湾水小用过类似图中苏联式的小书桌,在1960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这是很好的条件了。(情景回忆照片,下载网络,致谢!)</h5> <div> 那个时候,国家整体还是很困难和很贫穷的,很小的时候留守处办公楼和学校有电,大片成排的家属平房虽然是红瓦房,但还没有电,社会上居民也没有电,晚上都点煤油灯,那时都叫洋油灯,还有洋火(火柴)、洋钉(铁钉)、洋灰(水泥)、洋车(自行车)等。</div><div> 一般家庭都备有手电筒,我小时候对手电筒、电池和小灯泡很感兴趣,由此,也爱好上了电。(笑)</div> <h5> 左侧:《十万个为什么》,右侧:煤油灯,电池、电线和小灯泡。(情景回忆照片,下载网络,致谢!)</h5> 南湾留守处自己有一家电影院,就在现在的南湾乡政府占的地方,每周六都放电影,大人看电影5分钱,单位内的小孩不要钱,看了很多的国产电影片和苏联电影片,映像很深。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单位地富反坏右家属都要撵回农村老家,我父亲当过国民党军医,又打过右派,我家就被撵回老家,我们老家就在信阳市西关桥头,我太爷爷和爷爷在旧社会靠磨豆腐为生,所以我们家就由南湾搬到信阳西关。<br> 我转学到信阳市五小上六年级,是67届毕业生。<br> 那时是文革中,全国学校都停课了,我在家看我哥安装五灯电子管收音机,看我哥初中三年级的书,我对初中物理很感兴趣,尤其是对电路感兴趣,欧姆定律就是那时自学的。<div> 也看我父亲的医学书,如《生理学大纲》等,我对生物学和生理学感兴趣,我父亲给我们讲过达尔文的进化思想。</div> <h5> 我父亲的《生理学大纲》,吴襄编著。</h5> <h5> 《生理学大纲》的版权信息</h5> <h5> 《生理学大纲》第三次修订本序,下面有我父亲的签名。</h5> <h5> 《生理学大纲》中关于心电测量的简单图解</h5> <h5> 《生理学大纲》中关于心电“导程”和“导电轴”的讲解</h5> 那时《生理学大纲》中用的心电术语和现在不同。(笑)<div> 吴襄先生是我国生理学家,他主编的《生理学大纲》自1947年出版以来,先后六次修订再版,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还担任过我国《生理科学进展》杂志主编。<br></div> 受我哥的影响,我也爱好上无线电,装过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还爱好上摄影。做过照片放大机。 <h5> 图中从上向下:矿石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情景回忆照片,下载网络修改,致谢!)</h5> 文革中信阳新华书店没有什么科技书,后来还关门一段时间。我就到旧书摊找书看,文革时红卫兵抄家,流落社会上有一些不太“封资修”的书,主要是科技方面的书,太“封资修”的书都被烧了或送到造纸厂打成纸浆了。<br> 在火车站下面的老百货楼南门口旁边,有一位老大爷摆旧书摊,我常去那里翻翻看看,买过一些旧书。经过50多年,我还保存三本在那个旧书摊上买的旧书,一套《普通物理学》上下册,一本翻译苏联的《积分学》。<br> <h5> 信阳市老百货楼南门旁边的旧书摊(本人绘制)</h5> <h5> 我保存的当年在旧书摊淘的《普通物理学》上下册和《积分学》</h5> 我当时是小学生毕业生,对《普通物理学》有小部分内容我还是可以看懂,一部分似懂非懂,大部分看不懂,尽管如此,我对物理学的兴趣越来越高。这套《普通物理学》编的特别好,我时常看看,书都让我翻破了。(笑)<div> 对《积分学》我看不懂,但我很好奇。 <br></div> <font color="#ff8a00">没事我就经常到那个旧书摊翻翻看看,有一次,什么时间我记不清了,应该在1967年,或1968年前后,我在这个旧书摊看到一本笔记本很好,淡绿色硬皮,里面记的是高等数学学习笔记,我那时也在看我哥的初三数学书,所以很感兴趣。这本笔记本的字体和数学公式写的很工整,记的很有条理,特别是编有目录和页码,按照目录可以查找到所需要看的内容,简直是一本好的教材。我从来没有见过记的这么好的学习笔记,于是就买下来了,大概是一两毛钱。</font> 因为我属于黑五类子弟,加上我父亲已经下放到五七干校,我哥也下乡到农村了,我母亲就坚决不让我读高中了,怕我毕业后下乡。<div> 那时的我还是很有下乡热情的,1971年初,在二中毕业动员下乡后,我和同学蔡传玮、徐长柏最先骑自行车去罗山38公里看下乡点。回来后我准备报名下乡,我母亲坚决不让我报名,我和母亲僵持的情景我现在还忘不了,母亲拿着敌敌畏瓶威胁我说:你要敢报名,我就喝敌敌畏。</div><div> 恰在这时,我被学校确定不下乡,一个原因是我学习好,毕业时我获二中五好学生称号,二是我是54年下半年出生,年龄处于中间段。我们那时的年龄段是53年、54年和55年出生的。</div><div> 上谭山包信高,我很高兴,可以多读书了。我母亲却不想让我去上高中,想借机让我躲过下乡。我坚决要去上信高,闹得我母亲没办法,我母亲发电报让我父亲从驻马店五七干校回来劝我,我父亲支持我上信高。我母亲就来个缓兵之计,让我先上信高,一学期再说。 </div> <h5> 1971年1月,我在二中毕业时,获五好学生称号。名字写成同音字了,应该是刘鸿健。(笑)</h5> 那时我们是复课闹革命后第一届高中生,是1971年春季入学。只上了一学期,到了暑假,我母亲坚决不让我上了,怕我毕业下乡,我知道也说不过我母亲,只好退学打工了。<br> 母亲晚年常对我内疚说,没让我把高中上完。可怜天下父母心,在困难时为了儿女总是左右不是。 <h5> 1971年2月,我上信高的《录取通知书》。</h5> <h5> 1971年3月,信高(谭山包)开的“体杂费、书籍费”5元收据,当时平均工资约40元,占工资的1/8。按现在3000元工资,就是375元;按6000元工资就是750元。</h5> 1971年暑假开始,我就到社会上干临时工,修过铁路、干过建筑小工、木工、油漆工等。 <h5> 我参加修的铁路就是信阳铁路下行场,1971年下半年干了半年,铁路修完后,就把我们都解散了,(笑)。(情景回忆照片,下载网络修改,致谢!)</h5> <h5> 2021年5月30,时隔50年,我用无人机航拍了当年修的京广铁路信阳下行场,航拍时,跨下行场的转体钢架桥(长300米)已焊接安装好,等待转体。</h5> 接着往下说。(笑)<div> 后来我转行干临时电工,这是我的爱好,外线电工和内线电工都干过。学到一定技术后,就到上游造纸厂和上游变压器厂从事电工技术工作,当过“土技术员”,从事电力变压器、低压电器的设计和试验工作,因技术革新和新产品设计,两次被评为信阳市工业学大庆代表和一次被评为信阳市科学大会代表,分别3次获信阳市委和市革委奖,但身份还是临时工。</div> <h5> 我设计和安装的低压配电柜,我在用钳形电流表测量电流。</h5> 我在上游造纸厂设计的低压配电柜,柜体由钳工车间焊接,所有电路由我设计,所有电器、电工仪表、铝排、电缆电线、绝缘子、绝缘塑料管和五金件等由我“采购”回来安装。<div> 造纸厂是耗电大户,我设计上面的配电柜是六面组合的,输入两台100千瓦变压器的能量,分四路动力和一路照明输出,两台变压器可以分别输出电力,也可单独对全厂输出电力,还可以并联输出电力。</div> 计划经济时代,电力电料不在市场上供应,怎样“采购”呢?<div> 五金交电门市部卖居民日常电器,机电公司卖工业电器、电机和电线,电业局仓库负责本地区高压电器和电料供应。后两者都没有门市部。</div><div> 非电业系统单位如需要电力电料,要开介绍信才能买到。有的不叫卖,叫调拨,原价加很少的管理费。(笑)</div><div><div> 例如,我需要高压跌落式保险和高压瓷瓶,我造出计划,厂里供销科负责去申请计划、付款,拿回调拨单,我拿调拨单到电业局大仓库去取货和验货。(笑)</div><div> 有的电料电业局大仓库缺货,我们就到信阳高压开关厂去“调拨”,要找熟人、开后门才能搞到所需的电料。(笑)</div></div> 可能有人要质疑我一个人怎么完成六面配电柜的安装?(笑)<div> 我们电工班有四人,周班长上长白班,负责修理电动机,这是周班长的擅长,电机经常被水淹,还有提浆泵多,电机也容易烧。我和另外两个女师傅三班倒。我擅长控制电路,厂里就把新配电房的建设任务交给我了。</div><div> 新配电房是按我提出的面积要求新盖得,还有预留有电缆沟和进线孔。</div><div> 我就在新电工房用两个汽油桶,架上角铁,铺上铁皮和黄板纸当床,不回家了,我们厂没有食堂,我就在三里店豫南制药厂大食堂吃饭,托熟人找事务长,用全国粮票买饭票。</div><div> 轮我值班时,除车间有事处理外,我就一人在新配电房安装配电柜。那时不知道累,兴趣高的很,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布线安装。没有奖金,也不要奖金。(笑) </div> 我设计和安装的晶体管双水位水塔自动控制器 <p class="ql-block"> 造纸厂是用水大户,打纸浆和漂洗纸浆需要大量的水,我在的上游造纸厂用水是二级供水,一级抽水机在浉河河沙滩,位置在南关大桥浉河南沙滩有一个水泵房,一级抽水把浉河水抽到厂区的蓄水池。二级抽水机在厂区水泵房,把蓄水池的水抽到水塔上,水塔对全厂生产供水。 </p><p class="ql-block"> 我设计的晶体管双水位水塔自动控制器,就是对这个二级供水系统实现自动控制,控制对象是两个大功率抽水机的电动机,控制目标是蓄水池和水塔都不能缺水,也都不能满出水,抽水机也都不能空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上面技术工作,我分别受到厂里、办事处表彰,被评为1976年度信阳市工业学大庆代表,获信阳市委和市革委奖状。</p> <h5> 我被评为1976年度信阳市工业学大庆代表,获信阳市委和市革委奖状。</h5> <p class="ql-block"> 后来上游变压器厂的技术员走了,上游办事处把我紧急调去,当土技术员。(笑)</p><p class="ql-block"> 我先后去北京变压器厂和郑州变压器厂参观学习,要他们的图纸资料,那时全国一盘棋,工人阶级是一家,要资料就免费给,还很热情。(笑)</p><p class="ql-block"> 我又买了一些专业书和电机工程手册。</p><p class="ql-block"> 面临新的技术问题,我非常兴奋,在变压器厂时也是住在厂里干,(笑)。变压器厂比造纸厂小很多,文革时寺庙都停了,变压器厂建在南关清真寺里,我住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有几层院子,后院有一间很大的房子空着,我就住进去,绘图办公也在里面,后来才知道这间房子是清真寺给亡者净身的地方,但这没有影响我的工作。后来这间大房子要做仓库,我搬到前面一间小屋办公。</p> <h5> 我保留的当时使用过的专业技术书籍,《电机工程手册》我还有七八册。</h5> <h5> 图中左侧是我设计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时的手稿,右侧是我起草印制的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产品说明书</h5> 经过一番努力,我设计出55千瓦三相自动减压补偿启动器和10千伏级320千伏安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填补当时信阳地区的空白。<br> 1977年12月召开信阳市科学大会, 这两个产品被选为参展产品,我们厂没有汽车,厂里借的汽车, 变压器很重,是用三角支架吊上汽车的,所以就没有卸车。<br> 1977年前后的信阳市委所在地是现在东风路口东南的信合中州国际饭店,现在又改为东方伯爵酒店。<br> 当时的市委书记叫魏道轩。 <h5> 我设计的自动启动器和和电力变压器在老市委院内展出</h5> 关于信阳市科学大会,我来讲一下历史背景。<div> 1977 年 5 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方毅、李昌、武衡等同志汇报中国科学院工作。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同志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决定。华国锋同志说:<font color="#ff8a00">“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先进国家比,总的说,水平低,但我们有信心搞上去。考虑要开个科学大会,全国科学大会,把劲鼓起来。人数要多一点,这个会要使全国震动。科学大会的规模可以大些,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人民有贡献的专家和群众,要给予表扬,戴红花。他们应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要送个‘红本子’,要拍电视、电影。把全国有成就的科学家请来。”</font>会议决定,在 1977 年冬季或 1978 年 1、2 月份召开一次全国科学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负责筹备。<br> 1977 年 7 月邓小平正式复出并主管科技和教育工作。<br><div> 1977年底全国各地陆续召开地方科学大会。</div><div> 信阳市的科学大会是1977年12月召开的,我评为信阳市科学大会代表。(笑)</div></div> <h5> 我获得的信阳市委和市革委颁发的信阳市科学大会奖状,名字写成谐音字了,应该是刘鸿健。(图中“代表证”布条照片是放大后与奖状照片合成在一起)</h5> 信阳市科学大会真是按照华国锋主席指示的那样,那天下午是个晴天,各单位科学代表集中在人民广场,举行了一个仪式,科学代表们人人都带大红花,然后敲锣打鼓,列队进入东方红大道,向东风路口东边的市委行走。<div> 东方红大道两侧都是市革委组织的欢迎群众和学生,很热闹,这不但实现华主席指示的要给科学代表“戴红花”,还要“游街露脸”。(笑)</div> 华主席指示还要给科学代表送“红本子”,我还不理解“红本子”指的是什么红本子, 信阳市委和市革委给每位科学代表送了红塑料皮的笔记本,当时这是最好的笔记本。 (笑) <h5> 信阳市科学大会给科学代表发的“红本子”</h5> <h5> 我用这个“红本子”全部用来做机器人和自动化方面的笔记了,那时我的初中同学张信禹在地区科委资料室,我从他那里借来一些资料记下来的。</h5> 再看看我参加1977年信阳市科学大会发的资料,46年了,我还保留着。(笑) <h5> 我保留的1977年信阳市科学大会发的文件袋,文件见下。</h5> <h5> 华主席关于开全国科学大会的指示和邓副主席关于科技工作的讲话</h5> <h5> 华主席关于“戴红花”和送“红本子”的指示片段</h5> <h5> 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和方毅在中国科学院传达讲话</h5> 1978年2月我又被评为1977年度信阳市工业学大庆代表,获信阳市委、市革委奖状和一个红皮《光荣册》,见下图,图中《光荣册》照片为局部。 奖状和红皮《光荣册》 可能有读者要问,文化大革命的工作与造反和派性有关吗?<div> 我是1973秋年进入工厂的,之前在社会上干临时工,此时文革前期的造反和派性斗争已经基本停止了,进入抓革命促生产阶段,这是一个背景原因。</div><div>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进入的工厂都是上游办事处办的,叫社办厂,属于小集体企业,自负盈亏,国家不承认是正式工人身份,也不承认工龄,所以社办厂的工人也是临时工,社会歧视为无正当职业者。(笑)</div><div> 我呢?因为是黑五类子弟,还不属于社办厂的在编工人,是临时工中的临时工。(笑)</div><div> 自负盈亏的一群人,造啥反?都忙着干活出产品卖钱发工资,厂要垮了,都回家没饭吃。(笑)</div><div> 造反或派性都是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事,与我们自负盈亏的底层小企业没有任何关系。(笑)</div><div> 我是最爱电气工作,只要有技术活干,就有兴趣,就加班加点干,住到厂里干,就是要一心一意把一个技术目标完成。</div><div> 因为是黑五类子弟,从来没有过问过加班费,更没有去要过什么奖励,都是厂里、办事处和市里给评上先进了,才知道。(笑)</div><div> 虽然多次获得厂里和办事处的奖励,也3次获信阳市委和市革委奖,但身份还是临时工中的临时工。(笑)</div> 我在工厂从事电工电子技术革新和产品设计上,与工业自动控制和电磁学有关,促进我自学了很多知识和技术,我的兴趣也很广泛,1972年后科技新书开始陆续出版,杂志也陆续复刊或新出,我那时订的杂志累计就有20多种,无线电、电工电子类、低压电器类、测量仪表类、自动化类、摄影类、航空与舰船类、自然科学与哲学类、古人类、大学学报类等,后来订的杂志累计到40多种。<div> 我接触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知识和概念比较早,最早订的杂志是1973年的,也订了一些专业学术期刊,例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1+2”,即《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发表在《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中国科学》是当时中国最高学术刊物,这本杂志我当时也订了,我现在还保存着陈景润和一些科学家,像钱学森、苏步青、竺可桢、吴文俊等科学家当年的学术论文。对这些很专业的前沿论文,生物、天文、气候、考古和物理类我可以看懂一小部分,数学就看不懂了,当时的心情是想了解一下科学家们都在研究什么。</div> <h5> 我订的《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第1页就是陈景润的论文“1+2”,这本杂志我还保留着。</h5> <h5> 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首页,论文很长,一共印了18页。</h5> 1973年,美国出版的《科学年鉴》开始翻译出版,每年一本,我一直跟踪购买,这是一个很好的图书,使我开阔眼界。 <h5> 我还保存很多老杂志,其中有两种杂志我是从创刊号订起。(笑)</h5> 1977年恢复高考,我十分想考大学,那时只有复习提纲,没有统一的教科书,<font color="#ff8a00">数学复习大纲里有行列式,我找的参考书里没有行列式,于是我就想起十年前买的那本数学笔记本,里面有行列式,我就是看这本数学笔记本学习的行列式。(笑)</font><br> 但还是基础太差了,参加1977年12月的高考没有考上,还继续干临时工。半年以后,1978年7月又参加第二次高考,够分数线了,但分数不高,被录取信阳卫校医疗专科班,编在78级大专七班。<br> <h5> 1977年我的初中同学李相金下乡后抽到郑州铁路司机学校上学,这是他在郑州给我手抄的高考复习提纲,从郑州寄给我。非常怀念他。</h5> 我对医学的兴趣主要在生理学,尤其是神经生理学和进化方面,在信阳卫校上学期间,我仍然关注无线电、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机器人、人工智能和自然科学。<div><br> <b style=""><font color="#ff8a00">关于那本笔记本的事,有一个时间“发酵”过程。(笑)</font></b></div><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这个过程与我在卫校上学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的一些学习活动有关,那时我已经25岁,是少数大龄学生之一。<br> 由于才恢复高考,国家优先组织编写新版本科教材,一边编写,一边出版,七七级和七八级学生用的教材还是以原来工农兵学员教材为主,有的是老师编的讲义。专科教材编写计划滞后本科教材。<br></div></div> 因为晚开学,我们七八级的学生是79年2月入学,第一学期是程贞益老师教我们《医用物理学》,用的是数理教研室自编教材,后来知道是程老师主编的。<br> 我很喜欢物理和电工电子技术,程老师教我们《医用物理学》一半的时候,我托当采购员的中学同学高有成在外地买到本科新版《医用物理学》,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新版本科《医用物理学》教材,是我当时最好的学习参考书。<br> 在物理实验课方面,像物理实验用的万用表和示波器,我在工厂时就是我的常用工具。一些电工电子电路实验,我之前都安装过,期末,我的《医学物理学》考了100分。(笑)<br> 程贞益老师在讲心电物理时,我非常感兴趣,我写了一篇学习心得文章《心电图的环体分割法》,交给程老师。物理教研室办有一个栏板刊物,叫《物理世界》,我的文章被选用了,《物理世界》编辑部还发给我一个日记本作纪念,这个日记本我现在还保存着。 <br> <h5> 1980.10.5信阳卫校《物理世界》编辑部送给我的日记本</h5> 学习心电图的环体分割法使我对这个心电物理问题非常感兴趣,相继断断续续的跟踪学习研究了近30年,中间写成的论文两次投稿都被退回,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放在后面讲,这也与笔记本的主人有关。(笑)<div> <b style=""><font color="#ff8a00">接着说笔记本的事。(笑)</font></b></div> 1979年下半年学习《生理学》,冯老师讲的,在讲了心脏生理后,做蛙心实验,当时实验用的是记纹鼓,全国当时生理实验都用记纹鼓,我一看,太落后了,我在工厂接触到的记录设备比这先进多了。<br> 我有一个红外光电传感器,就设想一个非牵拉的心脏收缩红外摄影测量装置,我把我原来自制的照片放大机拆了改装,先在家里装好电路,模拟试验还可以。本想拿到学校生理实验室做实际实验,但害怕冯老师不同意,于是我就找带我们实验课的齐建华老师,齐老师很支持,说可以在周六晚上借你心电图机、蟾蜍笼、手术器械和实验试剂,你带回家做,周日晚自习把东西都还回来。我一听很高兴。<br> 在周六的课外活动时间,我和大专七班的黄成良、王中良等同学,翻学校的后墙到后面农村的水塘边抓一笼子蟾蜍。<br> 在学校吃了晚饭,天黑后几位同学帮助我把心电图机、蟾蜍笼、手术器械和实验试剂带出学校,步行走到西关我家,他们再返回学校就寝。<br> 这里要感谢齐建华老师的大力支持。<br> 第二天星期天上午,按约定,黄成良、王中良、王晓杰、理自明、陈进等同学来到我家,大家一起做实验,同学们解剖蟾蜍,我连接电路和心电图机。很好,试验很成功,无外力牵拉,蛙心的期外收缩和离体蛙心灌注实验曲线都描记出来了,比记纹鼓要灵敏多了。<br> 后来在我调回卫校后,把这个心脏收缩红外摄影测量方法写成论文,在1983年参加了在郑州召开的河南省生理学学术会议,作为大会交流论文。<br> 中午招待同学们在我家吃饭,下午完善试验后,开始闲聊。王中良同学开始翻看我书架上的书,见有几本笔记本,就笑着说,看看老刘写没写爱情日记,我说,都是资料笔记,你随便看吧。<br> <font color="#ff8a00">看着看着,王中良同学突然说,程老师的笔记本怎么在你这里?我说,程老师的笔记本?我看看。一看,就是那本数学笔记本,上面写有“程贞益”的名字。我以前怎么没有注意笔记本上的署名呢? <br> 同学们问我笔记本咋来的,我说是十几年前在旧书摊上买的。<br> 嘿,有意思,晚上带给程老师看看,从笔迹上看像程老师的笔迹。</font><br> 高考以后我就没有再看过这本笔记本了,所以没有去记一个陌生人的名字。<br> 同学们在我家晚饭后,我们提着心电图机、蟾蜍笼、手术器械和试剂瓶步行回到学校,到生理教研室把东西都还给齐建华老师,并向齐老师汇报了实验结果。<br> <font color="#ff8a00">随后我拿着那本数学笔记本去物理教研室见程老师,那时老师们晚上都泡在教研室和实验室备课或做研究,程老师一看很惊讶,说这是他的笔记本,是他学习高等数学时做的笔记。程老师说文革时有一段时间学校因派性斗争停课了,他外出躲避一段时间,回来后,住室已被人打开过,书籍、笔记本和生活用品大部分丢失。<br> </font><div><font color="#333333"> 这本笔记本的“流浪”很有意思,我家住在信阳市西关桥头的西边,卫校在信阳最东头赵家桥,在一个很深的胡同里,胡同的末端口就是卫校大门,这里不是过路口,信阳市人很少进去过,我在信阳市长大,知道有一个卫校,具体在哪一直不知道,当然也不认识程贞益老师。</font><br></div> <font color="#ff8a00">文革开始不久,这本数学笔记本从程老师的住室“流浪”出卫校,又“流浪”到老百货楼旁边的旧书摊,被我买下,在我家书架上存放了好多年,高考复习时,我学过上面的行列式,然后我通过高考做了程老师的学生,但我一直没发现笔记本是程老师的,一次家庭生理学实验,被我的同学先发现笔记本是程老师的,笔记本被我们带回卫校,送还给程老师,笔记本“流浪”十几年终于回家了。</font><br> <font color="#ff8a00">这是一个很有故事性的真实事情,很遗憾,我没有给这本笔记本拍一张照片留下来。</font><br> 不知道大家看没有看过钱学森先生的笔记,后来我看过《钱学森手稿》这本书,看到钱学森先生的数学推导手稿让我马上联想到程贞益老师的数学笔记本,具有相似的风格,字体工整,布局合理,视觉感觉和可读性特别好,一看就喜欢。<br> <h5> 《钱学森手稿》,我于2009年11月23日拍照的,我没有这本书。</h5> <font color="#ff8a00"><b>后面补充关于前面说的心电问题,也与</b></font><b><font color="#ff8a00">程贞益老师有关。</font></b> 关于学习心电图环体分割法产生的兴趣,我相继断断续续的跟踪学习研究了近30年,中间写出的论文两次投稿都被退回,为什么呢?问题主要有两个。<br> 一是文革中和改革初期,国内出版的医学教材和书籍,对外国科学家的译名多是简称,也不介绍其相应研究成果,例如心电图学中要讲“爱氏三角”,爱氏是谁不讲,都有哪些研究成果也不讲,我当时接触的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我不知道爱氏是谁,就对“爱氏三角”提出修正意见。<div> 爱氏是谁呢?后来才知道爱氏叫威廉·爱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1860年-1927年),是荷兰医师与生理学家,他在1903年发现了心电图机理和测量装置,获得19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br> 二是在心电导联轴的研究上,没有较深入的物理理论,一直停留在“爱氏三角”理想化的模型上,我的研究是用电磁学和数学的方法对“爱氏三角”理想模型进行修正。<br> 后来,我把我的想法又计算整理一次,写出题为《用坐标平行法研究标准导联矢量的理论推导》的论文,投到《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这个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同时被美国《医学索引》、美国《医学文献库》和美国《化学文摘》收录。</div><div> 投稿几个月后,编辑部的胡老师来电话,说他们没有这方面审稿专家,让我在全国找7位这方面的专家推荐给编辑部,由编辑部联系专家审稿。我就在全国生物医学物理学界的学术组织和大学的学院找专家,找了7名专家推荐给编辑部。</div><div> 又过一段时间,编辑部胡老师来电话说,稿件通过了,并转来审稿专家评语邮件。</div><div> 审稿专家评语: <font color="#ff8a00">对07-83的审阅意见:Burger提出了“导联矢量”的概念,用于对人体心电测量的校正,本文用坐标平行法推导了标准导联矢量,为从理论上研究标准导联矢量提供了一种方法. 全文结构严谨,阐述清楚,理论推导详尽且正确,图表等数据详实,建议全文发表。</font>(笑)</div><div><br></div><div> 为什么建议全文发表?该刊对综述论文限制在5000字以内,我是推导性论文,内容多,一共写了12000多字。推导是一步一步推到结论,一般不宜压缩。编辑部采纳了审稿专家的意见,我的这篇论文全文发表,杂志印出来,大16开的页面一共印了6页半。(笑)</div><div> </div><div> 我来简明说一下这个问题的关系。</div><div> 爱因托芬(Einthoven)发现心电图机理,提出爱氏三角理想模型→Burger提出“导联矢量”的概念,用临床和尸体实验,对爱氏三角理想模型进行修正→我用电磁学和数学理论提出一种理论推导方法,计算出Burger导联矢量在标准导联上的校正导联轴,并对爱氏三角理想模型进行修正。</div><div><br></div><div> 我的这篇论文前后经过两年的审稿和格式修改,于2009年4月全文发表,后来这篇论文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科技论文壹等奖。 </div> <h5> 我的论文《用坐标平行法研究标准导联矢量的理论推导》获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壹等奖。 </h5> 这里要特别感谢程贞益老师对我在心电物理上的基础教育。为什么呢?在医学教育上,物理学教育有两派学术观点,一派是传统派,只教普通物理学;另一派是改革派,主张物理学要与生物医学结合,叫医学物理学。程贞益老师是改革派,他给我们上物理课,补充大量医学物理学内容,心电物理学就是他给我们增加的内容。<div> 后来程贞益老师主编了一本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用的《医学物理学》教材,在全国一些医学专科学校被采用,效果比较好。</div> 发几张关于这篇论文的照片,供参考。<div> 这篇论文是我感兴趣和思考时间很长的一篇论文,从感兴趣到正式发表,用来30年。(笑)</div> <h5>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封面和封二合成照片,这个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同时被美国《医学索引》(IM)、美国《医学文献库》(Medline)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h5> <h5>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成员,其中有9位外籍编委。</h5> <h5> 我的论文片段1</h5> <h5> 我的论文片段2</h5> <h5> 我的论文手稿</h5>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观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