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仿吾(1897-1984年),无产阶级教育奠基人之一,新中国高等教育家。自1934年在江西瑞金中央党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党的高等教育事业,先后在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后又回到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在长达50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积淀了厚实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基础。无论是在教育为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方面,还是在教育事业自身规律性的探求方面,都留下了许多著述,提出了许多有创造性的见解,“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增添了新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仿吾同志非常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工作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批评当时高校存在着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等不良作风。有些高校领导作决策、定方案不是建立在对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或虽有了解但很肤浅,遇到需要具体材料的时候,便“临时抱佛脚”,“按级往下边要”。这同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需有较大较快发展的要求是相去甚远的。他呼吁“现在是该我们彻底克服这种坏作风的时候了”,“我们过去做的差,要多努力”。“因为我们不是凭主观估量办事,或随波逐流,而是要领导,要做好工作”。要真正领导好高校的工作,第一步必须是充分地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有必要的话可以搞“试验田”。这种试验可以是“每个方面、每个问题”的,通过科学试验找出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仿吾是这样号召、提倡的,也是身体力行地这样去做的。他在几个高校任职期间,都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之中。他带头听课,文、理科的课程都认真去听。比如,在东北师大,他曾连续几周去中文系听“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由于他听课是“一头扎下去,连续性的”,“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所以能够提出一些“切中要害”的意见。他还经常利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休息时间,到学生宿舍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接近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正因为他在东北师大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所以当1958年8月25日他奉调去山东大学工作时,“东北师范大学倾校出动,到火车站欢送他们爱戴的老校长赴任。火车开动了,送行人中有的泣不成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大复校后,1978年他出任校长、党委书记。80岁高龄的他仍发出“敢与中青迈齐步”的豪迈誓言,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指导着人大的各项工作。他不仅亲自参加各种会议,而且还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深入系室了解教师的备课、科研情况,深入食堂了解学生的伙食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眼睛向下、脚踏实地的作风,他每到一校,都能够很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从他留下的文章、讲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高校各方面工作的洞察是细致入微的,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办法也是非常中肯得当的。这跟他“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密不可分的。难怪聂荣臻同志称他是一位严肃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每个人都提高了,学校才能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仿吾强调全体高校人员要读书、学习,注意全员素质的提高。“学校内每个人都要提高,不是提高某一部分人和某几个人,不仅教师、党、团干部,连一般职工都要提高。每个人都提高了,学校才能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师素质的提高,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他在许多场合都提到了,从事管理的同志也应该提高素质,要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进一步学会领导教学、服务教学,并且要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学习业务知识。“不要盲目,不要不求甚解”,“不能搞经验主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对待学习有三种不良的方式:一是学而不思。这容易成为教条主义,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南方搬北方的,北方搬南方的,你抄我,我抄你。二是思而不学。这容易产生闭门造车,主观主义,洼地种地瓜,瞎指挥。三是不学不思。这就更不好了。“不学习,不思考,脑子迟钝,越不学脑子越不好用,思想落后于实际,工作就做不好,以至要犯错误。”上述现象都“必须加以改变”,因为教育工作正在深入发展,在科学上要攀登世界高峰,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要完成这个繁重的任务,“首先就要认真学习”。既不能学而不思,也不能思而不学,更不能不学不思;要既学习又思考,思考是深入学习,联系实际的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此,要健全学习组织,落实学习时间。这项工作应由行政负责领导,下面要成立学习领导小组,不要放任自流或有始无终。学习必须联系实际,联系工作。“光懂得条文、背出公式还不够”,“要领会精神,学习立场、观点、方法”,学习“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要“养成习惯”,形成学习的自觉性,“老老实实学习,不要自己欺自己”甚或自欺欺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认为,如果这样认真地坚持下去,10年之内,高校各方面人员的素养就可以大大提高,就“真正能够站到时代的前头”,“在业务上真正是专家”,“教师有专著”,“行政干部成为专家”,那么我们高校的面貌就会有一个大的改变,就可以比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高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科学研究工作应以结合教学为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非新话题,应该说早已有之,但如何正确处理,甚至直到今天,仍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效绩,评聘其专业技术职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其科研成果,似乎这才是硬东西,而教学效果是软的,有的甚至以一好遮百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仿吾曾尖锐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现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有许多同志以教学为主的思想还没有很好树立”,许多教师存在着“三愿三不愿”的思想,即愿搞科学研究,不愿做教学工作;愿教专门组课,不愿教基础课;愿意进修提高,不愿带实验和担任辅导工作。“总的就是不愿教学,愿搞科学研究和进修提高”,甚至“有的系主任也不抓教学”。为此他要求大家澄清三个方面的模糊认识:第一,科学研究在综合大学是很重要,但对此强调“有时过份,把教学挤了”。如果不以教学为主,光搞科研,写文章,我们的教学任务怎么去完成?教学质量怎么去保证?所以,“要奖励在教学方面有成绩的教师”,“奖励那些无名无利埋头苦干教书的同志”。《高教六十条》写得很清楚,但有些教师忽视了,“应该补补课”。第二,学校与研究机关不同。研究机关主要搞科研,而高校主要搞教学。第三,少数人可以专门搞科研,高校也有一些专门的编制,但多数人不应该不搞教学而去主要搞科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如果谁以此推论成仿吾只抓教学不重科研,那就错了。在他看来,这两者不是只取其一的关系,而是“科学研究工作应以结合教学为主”的主次轻重的问题。他说,对高校教师来说,科研当然也是要提倡的,“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要搞科研,不搞科研,教学质量也不能提高,这是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在陕北公学时,成仿吾同志就组织研究室,除了进行教学工作外,还经常外出调查研究,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现在全国通用的“教研室”这个名称,就是经他反复考虑,翻译确定下来的。他不仅定名称,而且在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了41个教研室,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这个经验的启示下,全国各高校也纷纷成立了教研室。后来他奉调到东北师大,在1953年2月的全校党员大会上,提出了改进学校工作的5条意见。这5条意见也就是他到任后首先要抓的几件大事,其中第一条就提到要抓好教研室工作。他亲自创立了讲授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四大理论教研室,并且兼任马列主义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在他的号召下,其他校领导也分别兼任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教研室主任。这既反映了他对四大共同政治课教学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教研室工作的重视。这样,通过参加教研室活动,“解剖麻雀”,了解情况,从而能更好地领导和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教学、科研要发挥集体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成仿吾认为,新式大学与旧式大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后者“散漫,个人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而新式的高等教育机关“不能够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而应该是集体的”。只有充分实现教育工作人员的合作,高度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够满足客观的需要。他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合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并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即集体力”,认为这对高等学校亦不例外。教研室是高校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基本组织,直接进行一门或数门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的教学方法与科学研究工作。即便是不能成立教研室的单位,也需要把相同、相近学科的教师们组织起来,使之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做好教学和研究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在1951年撰写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教研室工作》,1953年撰写了《东北师范大学共同政治课教研室的基本情况》,1962年在山东大学教研室主任会上作了《努力做好教研室工作》的讲话。这些文章和讲话都无不强调在教学、科研中要发挥集体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要向真正人民教师方面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要造就合格的学生,就必须有高水平的教师。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他们“缺乏经验”,“质量还不高”,但“不讲又不行”,必须上讲台。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提高。这“不仅是提高教师个人,而且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对此,大家要很好认识,“应作为教育上一个根本问题来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方向、目标要明确。这个方向、目标即“一句老话,又红又专”,不能只专不红或只红不专。而且对高校教师来说,“专的标准要提高”,“红的标准也要高”。专的问题自不必说,就红来讲,我们要培养人民教师,而不是教书匠。只是专,教教课,那是不能称为“人民教师”的。教师要管学生的红,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这样才能在红的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我们是做教育工作的,希望下一代是什么样子,自己就应是什么样子。“自己不这样,怎么帮助同学,为他们服务?怎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所以,“要向真正人民教师方面努力,不要忘记又红又专的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应该是多种途径的:(1)以在职提高为主。在“一是做研究生,一是做助教”二者之中,“助教是最好方式”,因为全做研究生不可能,所以要提倡一边做助教,一边研究,“自己提高自己”。有些教师,凡谈到提高、进修,就认为是升学,而不去面对本身的工作加以研究改进,实为认识上的一个错误。(2)互教互学。提倡“教师中间也互相帮助”,“副教授向教授请教,教授也可向教授请教”,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一定要开“这个风气”。“外国的大学老教授听青年教师的课,如物理教授听化学、数学教师的课”,我们也要提倡这样做。(3)“向学生学习”。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改造人,所以必须了解人,对学生不能“视而不见”。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以此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内容,这样教师也能不断地得到提高,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4)通过科研来提高。“要做论文,有研究结果,不能光看书,不动手”。可以说,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只能是一种没有观点、没有灵魂的教育。(5)要“学点教育学”。教师要提高,首先必须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具备应有的修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还需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就教师个人而言,要处理好“提高与教学任务的矛盾问题”。有些教师以提高为由,希望减少甚或不承担教学任务。成仿吾引用《学记》中的“教学半”,指出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在教学中间也能提高”。当然,工作和学习提高有矛盾,系、室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适当加以考虑也是必要的。第二,就系、室来讲,对教师的学习提高计划,要认真督促落实。“教研室每月检查一次,系里二个月检查一次,并向校部汇报。系里成立领导小组,经常检查这一工作,每学期作评比”。还应就此建立赏罚制度,表扬或奖励好的,批评或处罚不好的。这不是面子问题,而应从治学态度和事关教育事业发展成败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载《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收入《中国“九五”科学研究成果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引文注释从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