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在读《出师表》时就知道成都有武侯祠,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而立,也知道祠中有“攻心联”最为有名。因而就有了向往,向往去武侯祠看看。</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来成都二十年有余,近在咫尺的武侯祠居然还没有去过。说起来,真令人汗颜。今天是“5.18世界博物馆日”,金沙遗址和杜甫草堂以及武侯祠,成都三大博物馆免费向世人开放。金沙遗址我去过,杜甫草堂我也去过,唯独武侯祠三过其门而未入。</p><p class="ql-block"> 天亮就出发,早早的来到武侯祠大街231号。只见人头攒动,用“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来形容人多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红墙碧瓦,绿荫掩映下的古建筑的大门上挂着一匾额,上刻着“汉昭烈庙”四个金黄的大字。经询问方知,这儿就是我心之所向而未能往的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 “汉昭烈庙”怎么就是“武侯祠呢?带着疑惑和不解进了大门。</p><p class="ql-block"> 庙内夏木成阴,古柏苍郁,殿宇雄伟,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殿正中一尊高大坐像,高丈余,全身贴金,冠冕九旒,双手执圭。旒者,帝王礼帽下垂之玉珠。圭者,帝王贵族行礼用玉器。垂旒执玉,帝王也,非诸葛丞相。塑像左右有侍卫,一捧玉玺,一捧尚方宝剑。帝王无疑。塑像下面牌上写着“汉昭烈皇帝”。旁有简介,曰:刘备(公元161 ~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河北涿州)人。汉末起兵,逐鹿中原。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世称“蜀汉”。伐吴失败,病逝于北帝城(重庆奉节),谥号昭烈皇帝。哦,原来是刘备庙。其子刘禅于223年为其所立,是祭祀他的专用房屋。</p><p class="ql-block"> 大殿的东偏殿为关羽的塑像和其子关平、关兴的陪祀塑像,西偏殿为张飞及其子张苞、孙张遵的塑像。殿前东西长廊内,有蜀汉文臣武将塑像,东有人称凤雏的庞统,西有智勇双全的赵云。</p><p class="ql-block"> 大殿的匾和楹联不多,二门上方悬匾大书“明良千古”四大字。明君良臣,千古垂范也。东边墙上刻有《三国志》作者陈寿为刘备立的传《先主传》。“先主姓刘,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为其一生作了记叙,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p><p class="ql-block"> 三国的君主都善于用人,其用人各不相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以性情相契”。刘备有正统的帝王血统,又得关羽、张飞两位武将和诸葛亮的辅佐,军中还有赵子龙和庞统,为何建立蜀汉政权仅存43年就被司马氏所灭呢?杜甫诗《八卦阵图》给出了答案。诗中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p><p class="ql-block"> 刘备弘毅宽厚,用感情相处,“桃园结义”将关张笼于麾下,为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献上《隆中对》:先占荆州,后占益州,三分天下,联东吴抗北曹。刘备成都称帝后,实力迅速增强,他日感老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之叹”,想尽快“一统天下”。改变“隆中对”,吞并东吴,北上伐曹。实力不济,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大伤元气,国力日渐衰退。诸葛亮白帝城接受托孤后,励经图志,国力有所增加,但刘禅昏庸,黄皓弄权,陈袛乱政,谯周误国,最终蜀国被灭。“失吞误”就是吞吴失败。刘备吞吴失败后,破坏了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埋下了失败的祸根。其实,蜀汉从建国之初就注定要灭亡,因蜀汉偏安一隅,无争霸途径,也无争霸资本。</p> <p class="ql-block"> 穿过二门就是武侯祠,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后主刘禅给其谥号“忠武侯”,所以诸葛亮殿就称为“武侯祠”。</p><p class="ql-block"> 武侯祠宏伟不及汉昭烈庙,面积也只有其一半,诸葛亮塑像没有刘备塑像高大,也只坐在一神龛内。祠不及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君尊臣卑的等级观念。难怪陈胜吴广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p><p class="ql-block"> 神龛悬挂“静远堂”匾额。“静远”二字选用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引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中的一句话“淡白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缩写而成。宁静致远,表达了诸葛亮一生的情操。</p><p class="ql-block"> 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神态儒雅,颇有一代名相风度。塑像两侧各有一书童,一捧兵书,一执宝剑。塑像两旁有两尊塑像,一是其子诸葛瞻,一是其孙诸葛尚。其子孙都在与曹军绵竹之战中,血洒沙场,以身殉国。诸葛亮,赤胆忠心,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而且献了一生,献子孙。</p> <p class="ql-block"> 诸葛亮殚精竭虑为蜀汉,深受文人骚客、帝王将相的推崇和黎民百姓的喜爱。武侯祠内到处都是匾额、楹联,镌刻着对的崇敬和赞美之词。</p><p class="ql-block"> 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也有郭沫若先生的“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还有其他的,不知其出处的,如“万古云霄一羽毛”、“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p> <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名扬遐迩的清赵藩撰写的“攻心联”。“攻心联悬挂于武侯祠中诸葛亮殿前。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其联意为:若能以“攻心”策略使对方诚服,则心怀二心、疑虑不安的对立面就会自然消除,从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不好战;如果不懂得审时度势,施政方策或宽或严都会出差错,后来治理蜀国的人要深思其中的道理。这副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联意深刻,警示后人,得到后世各界人士的关注与称道。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名人志士曾在此联下驻足沉思,探寻治国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岑春煊接任四川总督,镇压民间反清组织,百姓反抗情绪强烈。赵藩有感诸葛亮治蜀之法,作“攻心联”,镌刻后悬挂于武侯祠诸葛亮殿前柱上,希望引起岑春煊的注意,重新审视施政之法。岑春煊见后,勃然大怒。后来,岑春升职,而“攻心联”撰写者赵藩,因撰联劝诫而遭谪贬放逐。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悲乎?悲也。</p> <p class="ql-block">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报知遇之恩,于是辅佐刘备“匡扶汉室”。刘备“临崩又寄臣以大事”,托孤诸葛亮,协助刘禅一统天下。他焚膏油以继晷的工作,呕心沥血地出征,以不负刘备的重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八卦阵图,九进中原,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可是,天不遂人意,出师未捷身先逝。在北伐途中,病死于五丈原。陨星坠落,举国悲痛。</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多上书,为其立庙。蜀汉各地多上书,为其立庙。蜀汉朝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在沔阳为其立庙,靠近其墓所。</p> <p class="ql-block"> 出诸葛亮殿,顺红墙夹道到刘备墓。</p><p class="ql-block"> 刘备在白帝城病逝后,与其先后去世的甘夫人和吴夫人合葬于成都南郊。墓前中碑,刻有楷书“汉昭烈皇帝之陵”七字。西侧写有“惠陵”二字。古有谥法,对死者追谥之准则。《周书.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柔质慈民曰“惠”。刘备生前仁慈爱民,故刘备墓又称“惠陵”。</p><p class="ql-block"> 墓呈圆形,高12米,周长180米,周围灰砖墙环绕,砖墙外为红墙夹道。惠陵墓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历经时代变迁和朝代更迭,从未被掘过,也未尝被盗过,这也许是源于对死者的敬畏吧。</p><p class="ql-block"> 刘备庙和诸葛亮祠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毁了修,修了毁,可谓历经磨难,饱经沧桑。</p><p class="ql-block"> 魏晋自诩为正朔,不承认蜀汉政权的合法性,灭蜀后,立即将汉昭烈庙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 西晋时期,诸葛亮庙就出现在成都了。据《方舆胜览》载:西晋惠安帝永安年(304年)李雄据蜀称王,在成都少城内修建孔明庙,这是成都最早出现的纪念诸葛亮的专祠。后来“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汉祚复兴,重建汉昭烈庙。后又在汉昭烈庙和惠陵之间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宋代,宋人为达到“以臣伴君”的目的,在惠陵左右不远处修建了关侯祠和张飞祠。</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王朱椿主张“君臣宜一体”,废除独立的武祠,将诸葛亮像和祠堂中的碑碣迁入昭烈庙。</p><p class="ql-block"> 据说是朱椿到封地,见昭烈庙人影稀疏,而武侯祠内却香火鼎盛,心里极其不爽。君臣有别,臣子怎么能抢君主的风头,掩盖君主的光芒呢?于是拆除武侯祠。可是,朱椿事与愿违,弄巧成拙,欲盖弥彰,人们反而将汉昭烈庙叫“武侯祠”。</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治蜀期间,令顺民心,政通人和,“ 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于是“终于邦域之内,(蜀人)咸畏而爱之”。百姓受其益,特别拥护和爱戴诸葛亮。在他去世后,纷纷为其祭祀。</p><p class="ql-block"> 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朱椿拆除的是地上的武候祠,拆不掉的是百姓心中的武侯祠。古今中外,为百姓谋福祉做实事的人,百姓永远不会忘记,历史也将铭记。</p><p class="ql-block"> 明末,张献忠“尽焚成都宫殿、庐舍、夷其城。”武侯祠所有建筑都毁于兵燹,仅存惠陵荒冢。武侯祠被毁近120年后,至清康熙十年(176 1年)才得以恢复重建。后来,为恢扬忠义,祭祀刘关张,武侯祠内又增加了“三义庙”。至此,武侯祠成为三国文化的源头,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和三义庙,四部份组成。</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时间的流逝,汉昭烈庙鲜为人知,而武侯祠则闻名古今中外。时至今日,官方遵循民意,将其名称确定为“武侯祠”。以民国邹鲁诗所言,此之谓:</p><p class="ql-block"> 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皆称武侯祠。</p><p class="ql-block"> 由来名为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p> <p class="ql-block"> 走出武侯祠,明朝杨慎写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词悠然划过心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日在,几度夕阳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