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座城市一个景区,多一个少一个公共卫生间没人会担责,没人问责,更没人自责,更没听说因公厕设置不合理而被投诉被追责的案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目光及处话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山劳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淄博烧烤爆红全国全世界,决非由于淄博的烤肉串比其它地点的味道独特,而是因为淄博这个地方表现出的久违了的人文情怀,热情礼貌,童叟无欺。更重要的一点是开明的政府在环境硬件上给了八方游客们以极大的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驾来淄的游客,第一感觉就是停车方便,无贴条罚款之忧,大路上只要不防碍通行,停就是了,即使略有防碍,交警就会善意电话提醒,然后帮你找个车位。街上找不到车位,那就停进各机关大院里,还是免费的,你说方便不方便。另外还有个方便之处,大多数人不便启齿,但又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方便"是否方便的问题。八大局烧烤集中地区,五一期间每天涌入近二十万人,不光纳新还要吐故吧,不仅吃喝还要拉撒吧。那几天网上辅天盖地的热议淄博,竟没发现一条因方便不方便而提意见发牢骚的。可见当地有关部门早有预案,在游客密集的地方合理没置了不少卫生间,解决了游客的后顾之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这仅仅是形象上的面子工程,在本市其它地方真不敢恭维。我经常到孝妇河两岸的沿河公园散步,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流水潺潺……改造中的孝妇河绿化带,风光煞是可圈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天正在散步,突然内急,于是开始寻找厕所,附近没有,一公里内也没有。于是我便瞎操心起来,河这边没有,河那边指不准建了呢,改天到河对岸,附近没有,一两千米内也没找着,好容易发现一处,还没启用呢。内急只好到草丛树后了。我就不信河边那么多钓鱼的散步的内急时不象我一样草丛树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确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早年我家住在周村古商城大街一条小胡同里,胡同里除了我家住的小杂院,再就是一处公共厕所了,那时还不兴叫"厕所",屙屎撒尿的地方叫"茅房",故我家住的胡同叫"茅房胡同"。我就是茅房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那个茅房挺排场,三间老屋,一排蹲坑一溜小便池。半个街区的男女老少都在这儿方便排便倒便,成天臭气熏天,人来人往,你起我蹲。倒也习以为常,没人牢骚没人抱怨。毕竟大家都住进城里了,多时尚啊,还有个公厕可上,不用在家中闻味了。那时有这样的公厕便是进步的标志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就在那时或者更早之前,咱大华夏不仅没有专门的方便之处,就连"厕所"这词还没有呢。起初文明点的人家养猪养羊的,就到猪圈羊圈里解手,所谓″圈"有的地方叫″栏"(用栏杆围挡猪牛羊),所以上茅房也叫“上栏",这种说法延续至今。至于茅房的表述,真是与时俱进啊,从厕所这个泊来词,进化到卫生间这个现代词,如今演变成盥洗室、洗手间、化粧间,还有w间M间,还有用图案表示,一个烟袋嘴表示男卫生间,一只高跟鞋表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方便之处有学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话说回来,近几年农村文明化建设确有进步,顶层曾专门就方便问题出台政策,大力推广农家茅房的旱厕改水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条件的实行旧村改造,集中搬近,让农民住进了配套齐全的楼房。但乃有不少老人们抱怨说:"俺才不愿意住到睡觉的地方有茅房的屋子里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可见方便这个话题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如果将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文学艺术唱歌跳舞是不可或缺精神生活,那么排泄拉散应该归于哪个范筹呢?人类吃饭喝水离不开饭碗茶杯,但排泄解手不一定非进厕所卫生间。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南方某大城市上大学的工友告诉我,那里的人在大街小巷光天化日之下,竟然"脸不变色心不跳,随随便便撒泡尿"呢。可见无饭碗不可吃饭,无茅房照样方便。只有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最后要解决的才是下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目前乃至一段时间内,还不一定会引起上上下下的共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现如今公厕再少,也见不到随处大小便的了吧,人们的文明水平提高了,忍一忍憋一憋也就过去了,实在不行草丛树后背人处,也会脸不变色心不跳,即使有人无意中看到,头一扭也就装没看见。我们就处于这么个时空之中,无可奈何呀。待到我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到一定水平,精神文明达到一定层次,整个社会充分认识到"吃喝"与"拉撒"同等重要时,方便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年我们去日本长崎旅游,座着轮椅,又是内急,求助导游,导游向远处望了一眼,用手一指,不远的临街看到了一处公共卫生间,建筑外表煞是美观,走到近前,一位老者笑咪咪的迎上来,我看见了M标示,老者摆摆手。示意不让我进男士卫生间,让我进了画轮椅的残障人专用间,嗬!里面那个阔气……算了不细说了,免得有人感到不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导游事后告诉我,这个小他妈国度里,三五百米就会看到三个卫生间,M、W和轮椅。三五百米我认为那是长他人志气,吹牛。至少得千八百米的目光所及之处才能看到公共便所,竟会让人感到处处方便,你说气人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