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平民话太极

吃亏是福

<p class="ql-block">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和范畴。“太”就是大的意思,“极”就是开始、顶点的意思。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而太极”,并非说太极从无极产生,而是“太极本无极”之意。而“太极”是产生万物的本源,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太极观念的这种迷离恍惚地看待万事万物的现象和本质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实则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理,其终极目的是希望人类活动顺应大道至德和自然规律,不为外物所拘,“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到达一种无所不容、宁静和谐的精神状态。</p><p class="ql-block"> 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太极”,则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p><p class="ql-block"> 在重庆市黔江区的西南部30公里左右,有个四面环山的乡镇坝上,曾经因为一条河流蜿蜒曲折呈S型流过,形成天然的太极图,故得名“太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发展生产,改直河道,在名为鹅公颈的地方建了个水电站,改变了天然太极图的原貌,太极地名却流传至今(原来的河是从太极中学前面流经太极小学,现在的新街正是曾经的河道)。</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时期,以太极河为界,东边为酉阳县管辖,西边归黔江县属;1952年3月,河东边才由酉阳县划属黔江县;1958年10月,太极乡改建太极公社;1983年7月,撤太极公社改为太极乡;2021年7月,撤销太极乡,设立太极镇。所辖7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3518户,人口12738人,总耕地面积25490亩,幅员面积64平方公里。这里有已建成的太极水库,在建的茶园水库,森林资源丰富,名木古树众多,是一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和美、宜居之地。</p><p class="ql-block"> 在新陆村欧家寨有棵2.7米粗的罗汉松、孟家园有大量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资源,1米粗细的红豆杉植株随处可见;太河村柚溪官仓坝有百年以上的金丝楠木;李子村翻垭口有银杏树、酸枣树,大坪有柿子树、柞木树、柏树、珊瑚朴树等挂牌保护名树。这些古树是非常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观赏和科研价值,对于维系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地方历史厚重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太极镇大力发展栽桑养蚕,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拥有桑园面积8700余亩。在去年连续高温极端气候条件影响之下,仍然养蚕5920张、产茧5026担、产值1200多万元,产茧量连续6年稳居全区第一,成为名符其实的蚕桑小镇。建有以蚕桑为主的“太极镇电商中心”“太极农产品加工园”;中国首家以桑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客栈“桑蚕主题客栈”也落户太极;“李子村蚕桑产业园”“金鸡坝观光农业示范园”“新陆村黄桃生态园”等产业,拥有“重庆市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殊荣。</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太极以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镇”的政策扶持,发展迅速,街道改造、民房改建、河道治理,变化日新月异。太极小学,太极中学座落于此,学校特聘太极宗师张三丰第14代传人、河北邯郸著名武术家郑飞超老师带领两校师生学习太极功夫,强身健体,弘扬太极文化。</p><p class="ql-block"> 太极境内有晚清名臣张之洞所题的“龍洞”摩崖石刻、詹氏烟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刘氏贞节牌坊等景点;光绪版《黔江县志》总纂陈藩垣、清末诗人陶祖谦、近代传奇人物杨增锡等名人,在各行各业的精英群体之中,也不乏太极人的身影,即使是在平民百姓之中,也有一些不平凡的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太河村柚溪官仓坝,有位远近闻名的农民诗人胡长彬(号太河居士),现年49岁的他从小就酷爱诗词楹联,特别喜欢格律诗的创作。他在浙江从事印花技术及管理工作,工作之余,大量阅读,刻苦学习,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现为竹韵汉诗协会会员、子曰诗社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重庆黔江区诗词楹联学会理事、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绍兴市越城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其作品常见于《竹韵汉诗协会》《秋霜诗社》《光明诗词》《桃花源间》《诗海选粹》《人间词话》《杨子书法诗歌》等网络平台。</p><p class="ql-block"> 其代表作略举一二,即可见其功底之深,水平之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极镇奇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围苍翠与天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水弯弯绘太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使乾坤生此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莫非盘古赠伏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漫舞青枝吐绿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闺中裹足众人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深月老休相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与清泉是一家。</p><p class="ql-block"> 濯水古镇景点天理良心的楹联“人守良心谈买卖,月遵天理照盈亏”就出自他手,土家十三寨、黔江闸桥也有他的大作。他身在浙江务工,心系家乡建设发展,为反映黔江乡村振兴建设成果的中国画长卷,11.8米长,0.7米宽的《李子富村山居图》题跋并作诗:“累月经年,太极镇李子村终得农旅俱兴。壬寅孟秋,益友章华邀圣手绘富村山居长卷,嘱余作文相叙,乃情倾一律,勉力为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烟变幻墨生香,夹岸秋村画卷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霞映山居镌岁月,风吹稻谷辩阴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泉亭水溢探花字,龟背林荫礼士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尺清天明皓首,千年老杏历沧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摇白日三心静,岭蘸金溪一练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笔走龙蛇书大草,何人在此作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梵高奶奶”邬良英是鹿子村人,现年76岁,仅读过小学,也未曾接受过任何艺术培训。花甲之年的她,突发萌生艺术梦想,自学绘画和雕塑,用水泥和石灰粉就做起了雕塑作品,令四川美院雕塑系的专业艺术家都为之震惊,高呼其为“后现代”作品,并于2010年2月14日在重庆主城开办个展;同年6月22日受邀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与自然》栏目做专题报道,被誉为“梵高奶奶”“最草根的雕塑家”,10月接受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专访,市内外多家媒体也曾相继报道过。</p><p class="ql-block"> 2010年10月被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18年3月被太极乡党委政府评为“乡贤”。</p><p class="ql-block"> 邬良英从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农村老人,成为极不平凡的雕塑艺术家,她有异于凡人之处在敢于“突发奇想”,并毫无顾忌、无遗余力、坚持不懈的去做,正因为是这种敢想敢做的作风成就了她的美好梦想,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之处。</p> <p class="ql-block">  太极社区的农民书画家万小刚,生于1968年,自幼喜欢书画,2岁时便失去母爱,小时候没笔,就用木棒在地上书画,11岁时进入了最苦难的日子,12岁已经到了无家可归的地步,没办法只得独自一人浪迹天涯。15岁开始学做生意,有了毛笔后,才用起笔来写画,但没有人教,都是自己随便写写画画。直到2017年6月10日,才开始正式学习书画,在曹梅、赵磊两位画家恩师的精心指点下,他用6个月时间写出了全国优秀奖,9个月写下了中国梦想杯铜奖,在书画界创下了只用1年时间成为书画家的神话,用最低的文化,在最少的时间里,写出了一个农民一生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他坚持梦想,通过勤学苦练,现已成为:北京华夏兰亭书画院院士、国家一级书法家、农民书画家、当代书画名家、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栏目组》《名家讲堂》签约艺术家。被书画圈网、国画头条、上游新闻、新浪看点、武陵都市报、黔江新闻、黔江微博、三农人物、华龙网、东方头条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并当选为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策智库专家委员会入库专家。</p><p class="ql-block"> 同样在太极社区,77岁的冉井福老人,只有高小文化程度,自学中医,治病救人的同时,对牲畜也兼治,颇见成效,在当地小有名气。一次下河洗澡,差一点被卷入旋涡水伤命,受此启发,刻苦专研,发明引力式龙卷水轮发动机获国家专利……</p> <p class="ql-block">  石槽村的“重庆好人”张怀江,典型的80后。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小就心存善念,乐于助人。立志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利用所学更好的为大众服务,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让别人会因为他的存在而生活得更美好。他在一边打工维持生计的同时,遍访全国各地名师精进修学,曾先后在安阳风水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学习,现为“高级易学文化传承师”,从事易学、风水等相关服务内容。</p><p class="ql-block"> 在2016年12月寒风凛冽的黔江闸桥,他奋不顾身,从冰冷的河水中救起年仅三岁的小女孩和她的爷爷,挽救了两个人的生命,拯救了一个完整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2017年3月,他舍身救人的事迹,在第56期“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被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重庆好人”,他用实际行动铸就了“好人”的无尚荣光、彰显了“好人”的崇高精神,成为太极人民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新陆村的平民百姓,年过半百的我也曾经有10年的打工经历,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特别是在国外的4年时间,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深深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人的思想、行为、习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以博大包容的胸怀,不仅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学习和吸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精华。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相互吸取的结晶;是圣贤思想在生命中实践与体征的文化;是有德、有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文化;是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的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流地传承到今天的文化;是利益民众、造福社会的文化;是化解世界文明冲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是辉煌灿烂、独具魅力的世界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信心源泉!</p><p class="ql-block"> 有鉴于此,我于2015年9月,果断地放弃国外优越的务工条件,回到生我养我的农村,孝养父母、教养小孩。利用农村剩余的瓜果蔬菜,科学发酵制成环保酵素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改良土壤污染,种出绿色天然农产品,音乐酵素米、酵素红薯、本地老品种玉米面等远销吉林、浙江、广东、陕西等地,见报于2018年10月11日《武陵都市报》和10月18日的《重庆科技报》。自筹资金两万余元建了个“仁容公益书屋”,为乡亲们免费提供传统文化学习资料。利用暑假帮助留守儿童指导学习并提供免费食宿,见报于2017年11月1日的《武陵都市报》,11月21日的《重庆日报》农村版。</p><p class="ql-block"> 以硬笔书法的形式抄写经典,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先后完成了14米长、21512字的《学庸论语》,14.98米、43391字的《诗经》,14.95米、83113字的《老庄孟》和2幅《十九大报告》书法长卷。见报于2018年7月9日《武陵都市报》。为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为了给孩子们做好榜样,培养细心、耐心和恒心,我又用时42天,写完32支笔,自己打格子5毫米,抄录28部经典,共计211979个字的经典之作,见报于2019年10月28日《武陵都市报》。</p><p class="ql-block"> 用售卖大米收入的一部分为黔江实验小学、实验中学和职教中心班级装框赠送书法作品13幅,通过朋友转赠秀山县凤栖小学校一幅。2016年为患癌亲友义卖筹款,见报于当年7月16日的《武陵都市报》。2018年在黔江图书馆义卖1500元捐给“圆我读书梦”公益活动,见报于当年8月22日、23日《武陵都市报》。</p><p class="ql-block"> 力所能及参与公益活动,为土耳其地震捐款献爱心,每月坚持为慈善组织捐款。19年无偿献血5800毫升,先后获得“绍兴市无偿献血奉献奖”“2012-2015年度浙江省无偿献血奉献奖”“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称号。</p><p class="ql-block"> 为了教育子女,传承家风家训,努力做好自己,影响别人。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编成美篇书《我是农民,世界有我更美丽》《记者眼中的农民形象》《我从武汉到迪拜》和《家庭纪念册》保存,与有缘来到“仁容公益书屋”的亲朋好友分享交流,既是激励和鞭策自己,也是带给别人一点崇德向善之光。</p><p class="ql-block"> 我经历过很多很多的苦难,也曾经渴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深刻的认识到需要帮助的人的迫切心情。所以我下定决心,只要自己有能力,一定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努力去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农民工队伍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做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更希望能带动身边的朋友共同参与公益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美丽家乡、和美太极添砖加瓦,共创美好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