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先生142周年诞辰

辽沙(叶勇)

<p class="ql-block">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42周年诞辰,10月19日是其逝世87周年。为进一步弘扬鲁迅精神与鲁迅思想,闲暇之余,我特别制作和完成了《鲁迅》纪念美篇,与大家一起分享,愿心向光明,时刻保持清醒。</p> <p class="ql-block">  142年前的9月25日,一个婴儿诞生在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周家,一个伟大的人生从此启程,中华文化浩瀚的星空中增添了一颗异彩夺目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鲁迅,光辉的名字——“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的脊梁”“民族魂”。这个光辉的名字载入中国的历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国内国外,鲁迅先生的名字总是被不断地说起,景仰,赞美,研究,释义,甚至有同情,有悲哀,他的思想的透彻和特别,一直都是那么耀眼。鲁迅是一个无尽的话题,一方永久的宝藏。</p><p class="ql-block"> 先生是深沉锐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爱憎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活生生的现实气息,他的情感充满了思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142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鲁迅故乡,在这里以我们的方式仰望星辰,记忆鲁迅,怀着真诚的景仰,让我们在这一幅幅新老照片结构的历史图卷中重温鲁迅。</p><p class="ql-block"> 刚直的头发,深邃的目光,冷峻的面容,以笔代枪,与风雨如磐的黑暗势力作斗争,他的现实战斗具有格外的深沉力量,他的思想魅力鞭辟入里沁人心脾,他的斗争精神无所畏惧奋力前行,他的著名杂文力扛九鼎叱咤千军,他的文学风采鹤立鸡群、无与伦比……</p> <p class="ql-block">   鲁迅像</p> <p class="ql-block">  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白色恐怖,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担心的是革命……</p><p class="ql-block"> 鲁迅——文人中的战士。“吃的是草,吐的是奶和血”,当问心无愧矣。</p> <p class="ql-block">  水道纵横桥连桥</p> <p class="ql-block">  绍兴是古越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水乡,也是桥都。绍兴境内的古桥,说得上名留有书籍记载的就有100多座,只要你有心情在其境内集市山川田野漫步,你就到处可见古桥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水乡鲁镇(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 鲁镇是一个在《祝福》《明天》《故乡》《狂人日记》等鲁迅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典型的生活环境,虽说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但其中蕴含了旧时绍兴的民俗风情、建筑风韵、自然景观,也可以说是绍兴水乡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坐北朝南,清代建筑。现存建筑1125平方米,共6进。鲁迅故居又称周家新台门,这是因为在鲁迅纪念馆之东,还有周家老台门在,那里现在已悬起了“鲁迅祖居”之匾。说周家新台门之“新”,其实也已经是清朝嘉庆年间的事了,是老台门八世祖在此购地新建的。以后子孙繁衍,聚族而居。</p> <p class="ql-block">下图一乌篷船 图二社戏</p> <p class="ql-block"> 鲁迅自传</p> <p class="ql-block">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会稽县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1881年9月25日(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地主家庭。1898年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转入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赴日留学,先后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1906年弃医从文,返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并加入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由蔡元培教育总长延揽进教育部,任教育部部员,后随政府迁往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佥事兼第一科科长(相当于司长助理兼一处处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1892年,11岁就读于绍兴寿镜吾(鲁迅的第四位塾师)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这是绍兴城最为严厉的私塾,老师寿镜吾极为“方正、质朴、博学”(鲁迅评语),口碑良好。前往南京水师学堂求学前,鲁迅在这里前后学习了六年多。</p><p class="ql-block"> 鲁迅幼年常住外婆家,六、七岁时读私塾。那时除了读“四书”“五经”外,也读“野史”“笔记”之类,并喜欢民间木刻、绘画艺术和“社戏”。</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绍兴乡下安桥头人,以自修得到看书的能力,她的品格影响着鲁迅的一生。并养育了三个儿子,即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周氏三杰: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以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向世人展示了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鲁瑞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值得后人敬佩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  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 周建人,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他们都是开山派的人物,但他们的思想、性格以及文风,却是迥然而异的。</p> <p class="ql-block">  1893年的秋天,周家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鲁迅田园牧歌式的童年生活也就突然画上了句号。</p><p class="ql-block"> 这一场滔天大祸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闯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科举舞弊案就发生在鲁迅家。</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周氏家族在绍兴也算是望族,三杰之父伯宜公,母鲁瑞。在长子鲁迅出世时就有屋宇六进,80余间,连后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鲁迅的祖上至他爷爷 周福清一代,便是朝廷的翰林院庶吉士。鲁迅的爷爷当年是做过六到七品官员的,鲁迅爸爸29岁考上举人,30多岁要考进士的时候,正好,那一年来绍兴巡查的主考官跟鲁迅的爷爷是同一年考中进士的“同学”(同年),彼此说好,只要把钱送过去这事便可办成。周家找到自己最信任的一个佣人,可谓一忠心耿耿之人,但不识多少字。结果到那边时,主考官与副主考正在谈事,他说:我们家老爷让我给你送封信来,紧接着佣人又对主考官大人说信封里面有银票,你得给我个回话,我好给老爷有个交待。结果引致皇上震怒,将鲁迅爷爷拿下大狱,判了“斩监候”的重刑,后减刑为“牢固监禁”,蹲了八年大狱。鲁迅爸爸周伯宜(周用吉)被革去功名,三年后病死(刚35岁)。</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桩科场案,鲁迅的家庭从小康跌入困顿,十几岁的鲁迅先是随母亲下乡避难,到乡间“为乞食者”,后来则“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体验着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冷酷。</p><p class="ql-block"> 终于老大鲁迅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与旗帜,靠他那支犀利炽烈的笔,嬉笑怒骂,纵横文坛,嫉恶如仇,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尘沙弥天的狂风中用自己的脊梁,为中华民族树立起一根文化的大柱。后人敬仰他,是钦佩他一身傲骨,两袖清风,一种与恶势力誓不妥协的民族之魂。老二周作人,文不逊其兄。但这位苦雨斋的主人因妻日本妇故与其兄分道扬镳,最后附逆给自己所谓的散淡人生留下了洗之不去的污迹。但他与其兄一样,那种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冲锋陷阵的历史功迹却是不可忽视的。老三乔峰老人则是周氏家族精神世界穆立的碑碣,他以自己的生活道路,揭示了一条中国文人的必由之路。周建人曾任浙江省10余年省长和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副国级)等高职,为文质朴,著有文集10余部。</p> <p class="ql-block">  1902年秋,留日浙江同乡会摄于日本东京,四排左起第十四人为鲁迅,这是鲁迅存世的第一张照片。鲁迅当时22岁(虚岁),赴日本留学第一年。第五排左起第一人为许寿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03年3月,摄于日本东京。鲁迅1902年1月毕业于南京矿务铁路学堂,4月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当时,鲁迅毅然剪掉发辫,拍摄了人生第一张个人独照,并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宣誓。</p> <p class="ql-block">  1903年,与弘文学院同学摄于日本东京。后排左起第一人为鲁迅。</p> <p class="ql-block">  图为1903年周树人与东京弘文学院同学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04年4月东京弘文学院毕业照。</p><p class="ql-block"> 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但后来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于是弃医习文。</p><p class="ql-block"> “学医”和“弃医从文”是鲁迅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根据鲁迅同辈友人的回忆和分析,鲁迅学医的动机有四:一是痛恨中医耽误了他父亲的病;二是受明治维新发端于西医的启发;三是想要救治中国女子的小脚;四是鲁迅从小深受牙痛之苦。</p><p class="ql-block"> 弃医从文,鲁迅在仙台学医时,课间看幻灯片,看到日俄战争中日本人杀充任俄国间谍的中国人,而被杀和围观的中国人却麻木不仁,于是又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鲁迅决定弃医从文,“改变他们的精神”,从事文学思想活动去了。</p> <p class="ql-block">  1904年与绍兴籍留日同学合影,后排右起第一人为鲁迅。</p> <p class="ql-block">  1904年8月,转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课余则试译《世界史》《北极探险记》《物理新诠》等西籍。与同学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三人为鲁迅。</p> <p class="ql-block">  1906年,3月从仙台医专退学,返回东京,一面学习德语,一面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开始文学活动。他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它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写了《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一生结过两次婚(那是一个仍然存在一夫多妻的时代),原配夫人朱安,绍兴府山阴县人,比鲁迅大三岁,在母亲包办下于1906年6月仓促完婚,朱安是母亲要求自己娶的,那时候的鲁迅接受了新思想,不愿意成为旧社会的陪葬品,他心里是拒绝包办婚姻的。是母亲称病逼鲁迅(儿子孝顺)从日本回国举行了婚礼,但其屏弃了绍兴婚嫁的所有仪式,且新婚燕尔的他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的房中。婚后第四天,鲁迅借口学校功课忙,便带着弟弟周作人一起去了日本。朱安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人,身上还保留着裹脚等旧习俗,在思想上与鲁迅也是南辕北辙。从此,鲁迅与朱安之间一直过着挂名夫妻生活,1947年6月29日,69岁的朱安孤独离世。第二任妻子许广平(1898一1968),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为鲁迅学生,出生于富贵之家,她从小接受的就是新时代的思想,对于旧习俗也是相当厌弃。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广平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对外宣布:他们正式结合。鲁迅和许广平的结合是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他们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从北京定情,到广州与厦门两地相隔,再到广州相聚,他们互相牵挂着对方,关心着对方。无论是在感情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越走越近。是缘分将他们拉近,是爱情让他们结合。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月,与鲁迅的通信集《两地书》编辑出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06年身备医术的鲁迅对社会的病根进行探究,他的医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受害的人数。他想打破黑暗,就必须去搅动死水,以一己之力带动百万、千万人的力量,让社会上的黑云感受波涛带来的风的力量。弃医从文。</p><p class="ql-block"> 1907年所作《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人间之历史》等,于1908年在《河南》月刋发表,首次介绍浪漫主义文学。该刋为河南留日学生主办。</p><p class="ql-block"> 1908年,从夏天开始,每星期日到章太炎在东京之寓所(民报社)听其讲学,历时约半年,偕行者有许寿裳、钱玄同、周作人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09年,在东京与许寿裳和蒋抑卮等合影,前排左起第一人为鲁迅。</p><p class="ql-block"> 3月2日,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出版。</p><p class="ql-block"> 7月27日,《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出版,介绍弱小民族文学。</p> <p class="ql-block">  1909年8月,为减轻家庭负担,离日回国,结束留学生活。</p><p class="ql-block"> 至杭州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之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籍教师之翻译。始编《人生象斅》《生理实验术要略》等生理课讲义。</p> <p class="ql-block">  1909年冬摄于杭州“湖州会馆” 前排右起第三人为鲁迅。</p><p class="ql-block"> “木瓜之役”胜利后与浙江两级师范教员合影。</p><p class="ql-block"> 鲁迅从日本回来后,曾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新任学监夏震武对教员们很是倨傲无礼,引起学校教师的强烈不满,要夏辞职,并且终于获得成功。由于夏震武不明时务,木然逞强,被鲁迅他们称为“木瓜”。夏震武辞职后,鲁迅、许寿裳等同志20余人为此纪念合影一张。当时的参与者张宗祥称此次行动为“木瓜之役”。</p> <p class="ql-block">  1910年5月,祖母病逝,替爷爷和父亲回家主持葬礼,诸事依照旧习办理。</p><p class="ql-block"> 7月,辞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席,回绍兴。</p><p class="ql-block"> 9月,任绍兴府中学堂之监学,兼生物学教员。始辑《古小说钩沉》及《会稽郡故书杂集》。</p> <p class="ql-block">  1911年春,“绍兴府中学堂辛亥春季旅行于禹陵之纪念”。左上角穿黑衣者为鲁迅。</p><p class="ql-block"> 7月,辞去绍兴府中学堂职务。</p><p class="ql-block"> 10月,武昌起义爆发,回绍兴府中学堂暂管校务。</p><p class="ql-block"> 冬,担任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p><p class="ql-block"> 冬,作短篇文言小说《怀旧》。</p> <p class="ql-block">鲁迅,前幅照片局部。</p> <p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即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教育总长由蔡元培担任。蔡元培接受了许寿裳的推荐,邀请鲁迅到教育部去工作。</p><p class="ql-block"> 2月,辞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职务。去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p><p class="ql-block"> 5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行前返绍兴安顿家事,主要是安排母亲的生活。入京住绍兴会馆,过起“北漂”生活,会馆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p><p class="ql-block"> 8月,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旋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院、美术馆等事宜。人们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到:他曾经到天津去考察新剧,曾去选择开辟公园的地址,曾去视察国子监及学宫的古文物,曾主持筹备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等。</p><p class="ql-block"> 入京前,《古小说钩沉》辑毕。入京后,始辑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此两书于次年3月辑毕。</p> <p class="ql-block">  1913年,2月被教育部聘为读音统一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6至8月,回绍兴省亲。</p><p class="ql-block"> 继续抄书、辑书,读佛经,时常足不出户,夜间则孤灯独坐,如是一连几年。</p> <p class="ql-block">  1914年5月20日,与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会员摄于北京教育部。后排右起第三人为鲁迅。</p> <p class="ql-block">  1915年1月5日,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全体部员摄于北京。后排左起第三人为鲁迅。</p><p class="ql-block"> 1915年1月完成《百喻经》作品。</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攫取了总统大权后,不断采取反动措施,向革命力量进攻。最后,袁世凯干脆不再掩饰自己的反革命面目,“变成了吸血的魔王似的”大肆地捕杀革命党人。不过,这还并不是袁世凯的最终目的,他是想当皇帝了。</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的称帝活动并不得人心,在南方实力派的反对下失败了。他自己也在1916年病死了。</p> <p class="ql-block">  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开馆纪念撮影”拍摄于北京。第二排左起第五人为鲁迅。</p><p class="ql-block"> 7月,演出了一场张勋复辟的闹剧。1日,张勋、康有为等人拥戴溥仪复辟,恢复清朝旧制,改本日为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在溥仪的复辟诏书和随后发布的“诏书”中,张勋被授予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政府的最高权力。同日,黎元洪避居于日本公使馆,电请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并电各省出师讨贼。3日,段祺瑞组织讨逆军,自任总司令,于天津附近马厂“誓师”,通电讨伐张勋,分两路向北京进攻。6日,冯国璋在南京就任代理大总统,特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7日,南苑航空学校派飞机向清宫投弹。9日,北京公使团照会清室,劝告解除张勋武装。12日,讨逆军进入北京,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公使馆。张勋复辟遂告失败。鲁迅坚决不肯向复辟的皇帝称臣,愤而辞职,在苦闷中进行新的探索。直到复辟乱平,他才回到教育部。</p> <p class="ql-block">  鲁迅和胡适一开始志同道合,后来为什么反目成仇,他们俩曾经为拯救民族危亡奔走疾呼,极力推动新文化运动,但是在关于中国为什么落后这个根源上,鲁迅和胡适存在很大的分歧。鲁迅是从人性看问题,对当时国人的劣根性,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他认为国人的精神是贫瘠而丑陋的,比如麻木不仁、见死不救、不守规则、窝里斗、奴性深重、没有抗争精神,也没有进取精神。所以他塑造了阿Q、华老栓、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鲁迅的观点是:由于国民的劣根性才导致国家的落后。</p><p class="ql-block"> 但胡适不这么看,胡适认为:人是在治理下的环境的产物,人性本来是没有善恶,环境好就能养出好的国民,环境恶,养出来的国民才会一身毛病,所以国民的问题不在于国民本身,而在于封建皇权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几千年来实行的愚民、弱民、疲民的法家政策,故意把国民按压成了这种低素质的状态。胡适认为:如果有良好的制度和环境,给他们予以启发心智的教育和自由肯定会国富民强。</p><p class="ql-block"> 鲁迅重批判,他认为国民愚昧要改造人。</p><p class="ql-block"> 胡适重建设,他认为不是人的问题,是环境问题,要改造顶层设计。</p><p class="ql-block"> 这是两人的分歧和不同。但两位大师——时代翘楚相同之处是都享受到了崇高的寿终哀荣。</p><p class="ql-block">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破除旧的文学规范,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学面貌。他说,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吾所谓“物”,约有二事:情感和思想。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浓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二曰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语俗字。</p><p class="ql-block"> 鲁迅一生交友甚广,但不掩其犀利文风。无论是朋友还是论敌,他都直言不讳,用词泼辣,力透纸背,大大小小的论战多达百余次。 那些年,鲁迅经历的笔墨官司有:与林纾、章士钊、陈源、顾颉刚、梁实秋、周扬、胡适、高长虹、周作人、田汉、范源濂、杨荫榆、林琴南、成仿吾等十余位主要论敌,正是这些笔墨论战成就了鲁迅和他的文坛地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18年1月13日,鲁迅(三排左二)与浙江绍兴中学校旅京同学会在北京大学二院的合影,这也是本年鲁迅先生唯一的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上大人,孔乙己……”</p> <p class="ql-block">  1918年1月参加改组后的《新青年》编委会,5月15日,首次用鲁迅笔名在该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加入了新文化运动阵营,从周树人转为鲁迅,开始了自己一生的战斗生涯。“鲁”是母亲的姓,“迅”字表示自己的中国梦并未中断,还是要迅捷地反抗要挑战要救国民。这篇小说被尊为新文化运动向旧礼教挑战的檄文。鲁迅借“狂人”之口,愤怒地揭穿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真面目,“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新文化阵营向封建社会、孔孟之道投下的第一封宣战书,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第一声号角,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巨作。以后他的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了包括《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等十四名篇编成第一本经典小说集《呐喊》出版,为中国现代文学和革命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p><p class="ql-block"> 同时写了许多杂文收入《热风》《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此后,创作与编成了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并组织了莽原社等文学团体,出版了《莽原》等刋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19年,鲁迅花3765块大洋,在北京西直门八道湾胡同,买下了一套四合院,一共有32间房屋,又花300块大洋装修了一番,鲁迅自己动手设计、整修房屋。安排妥当后,鲁迅从绍兴老家接回母亲、夫人朱安以及三弟周建人一家,8月,周作人一家六口到京。三兄弟团聚,共同侍奉老母亲,其乐融融,一晃就是三年半时光,期间的生活开销全由鲁迅负担。</p><p class="ql-block"> 然而好景不长。1923年7月14日晚,鲁迅突然不再与周作人一家一道吃饭(此时周建人一家已经搬出),并在日记中特别记下此事:“是夜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为止。”到7月19日,事情更为蹊跷,这天上午,后院的周作人来到前院鲁迅屋中,交给后者一封信,该信写道:</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p><p class="ql-block"> 仅仅一个公事公办的“鲁迅先生”,就足以把兄弟的距离拉开了。</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封历史上著名的信,后来导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失和。</p><p class="ql-block"> 鲁迅与周作人这对“双子星座”情深意笃四十载,一朝失和,永无修复,晨昏相隔,甚至殃及后代,断绝交通等一切往来,这不能不令人注目。到底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剧烈的冲突和伤害?除了间接的表露,鲁迅和周作人双方都“不说”。然而他们越是不说,事情就显得越神秘,人们就越要揣测。</p><p class="ql-block"> 举家搬到北京后,八道湾从鲁瑞改为羽太信子当家,兄弟挣钱一起花。鲁迅除了留点零用钱外,绝大部分收入都交给羽太信子,连同周作人在内,兄弟两人每月约有600多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六万元)的薪水都不够用,周作人又当甩手掌柜,只好鲁迅四处借债。鲁迅因为羽太信子花钱无度,说了其几句。羽太信子恼羞成怒,和鲁迅吵了一架,于是,羽太信子拿出了“调戏”这一利器。调戏不调戏,只有当事人知道,她一口咬定,周作人又“心地胡涂,轻信妇人之言,不加体察”且不给其兄任何解释机会,便信以为真,从而大怒于鲁迅。</p><p class="ql-block"> 后来弟弟周作人和其日本弟媳直接霸占了鲁迅全款购买的那座四合院(一直住到20世纪60年代)。</p><p class="ql-block"> 八道湾的周宅,是蔡元培、郁达夫、钱玄同、胡适、沈伊黙等许多文化名士频频造访之地。并诞生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著作和译著百多篇。</p> <p class="ql-block">  1920年后,他一面创作,一面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书和研究古典文学,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稽康集》《小说旧文钞》《唐宋传奇集》等。“五四”运动落潮期,他苦闷徬徨,但他仍以韧的战斗精神坚持对“学衡”派、“甲寅”派、“现代评论”派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1月《一个青年的梦》译本。</p><p class="ql-block"> 8月5日作短篇小说《风波》。</p><p class="ql-block"> 8月6日,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主讲中国小说史及文艺理论,直至1926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久、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p><p class="ql-block"> 10月10日,刊小说《头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0月22日,译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小说《工人绥惠略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1年1月作短篇小说《故乡》。</p> <p class="ql-block">  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和郁达夫等人于日本正式决定成立“创造社”。</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他们的创造社更快的被广大青年熟知,郭沫若便想到一个说起来不算太光明磊落的方式——批评鲁迅的《呐喊》获得关注。</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曾用4字骂鲁迅,鲁迅加1字“回敬”,世人笑称:这便是郭沫若。</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评击鲁迅是专搞师生恋的“衣冠禽兽”。</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几天后写了一篇文章进行回击,评价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p><p class="ql-block"> 鲁迅下面这八句话,估计再过一百年也不会过时:</p><p class="ql-block"> 第一,村口的狗叫了,其它的狗也会跟着叫,但它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当浑浊成为一种常态,清白也是一种罪过。</p><p class="ql-block"> 第二,打断你一条腿,再给你一副拐杖,最后告诉你,没有我你连路都走不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如果动物光吃不胖,它的肚子里一定有蛔虫,如果人民勤劳无法致富,那社会一定有吸血鬼。</p><p class="ql-block"> 第四,人性就是一说到钱权,就立马放大瞳孔,一说到女性事,就立刻变得兴奋,然而一说到道德、礼仪、良知,个个噤若寒蝉,和我没关系,不关我的事。</p><p class="ql-block"> 第五,任何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实际在利益面前多数都不堪一击,落井下石的是自己人,看你笑话的不是外人,不希望你好的是身边人。</p><p class="ql-block"> 第六,搞仕途的人就是这样,扯淡的事,干的很专业。专业的事,干的很扯淡,有利的事,干的很积极,不要脸的事,干的天衣无缝。</p><p class="ql-block"> 第七,奴性极重的人,对同类一定极其凶残。因为,他们从奴隶主那里失去的自尊,需要从同类中得到补偿。他们对上卑躬屈膝,对下却嚣张跋扈。</p><p class="ql-block"> 第八,当有一天你发现周围的人变得客气了,不是他们善良了,也不是素质提高了,而是你的实力变强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1年12月4日,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刋》连载。这部由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可悲可叹的一生。阿Q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被奴役的地位。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辛亥革命波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大牢处决了。</p> <p class="ql-block">  1922年5月23日,“在北京世界语会”后合影,前排右起第三人为鲁迅。</p><p class="ql-block"> 12月3日,编完小说集《呐喊》并撰《(呐喊)自序》。</p><p class="ql-block"> 本年作品有:短篇小说《端午节》《白光》《社戏》《不周天》。</p><p class="ql-block"> 杂文则有《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等。</p><p class="ql-block"> 译作被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未名丛刊”“世界丛书”丛书出版。</p> <p class="ql-block">  1923年4月15日,鲁迅和周作人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等合影于北京。是年7月19日,鲁迅、周作人关系破裂。这张照片,是现存鲁迅与周作人最后的两张合影之一。</p><p class="ql-block"> 7月受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次年改教授。讲中国小说史及文艺理论。</p><p class="ql-block"> 8月2日,搬出八道湾十一号,与朱安一起,迁至西城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居住。</p><p class="ql-block"> 10月1日至11月18日,鲁迅大病一场,开始连日高烧咳嗽,肺病复发。</p><p class="ql-block"> 12月11日,所编讲义《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北京新潮社发行。</p><p class="ql-block"> 12月26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题为《娜拉走后怎样》之演讲。</p><p class="ql-block"> 本年,小说集《呐喊》出版。译作被列入“世界丛书”“文艺丛书”等丛书出版。</p> <p class="ql-block">  《祝福》完稿于1924年2月7日(甲子年正月初三)。原本绍兴人过春节是这样的:三十日上午,绍兴旧俗,中等以上人家往往忙于将祖宗画像取出来,挂于厅堂之上。午后,贴门神,门神即是秦叔宝、尉迟恭;贴元宝,元宝是由红纸剪成,贴于橱、门、缸、柜等上,用意在于祈求来年富有;有祠堂者,还需上祠堂祭祖。晩上,家祭,吃年夜饭(分岁),付孩子压岁钱;妇女饭后搓实心汤圆;然后倒尽垃圾,关门炮仗一响,此晚不再开门出去了,而在家中守岁,待来年早上开门了。而鲁迅的这个年节却始终生活在《祝福》的氛围中。上图为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祝福》剧照。本片是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桑弧导演,白杨、魏鹤龄主演,曾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颁发的评委会特别奖。</p><p class="ql-block"> 死了丈夫的祥林嫂怕婆婆将自己卖掉,逃到了鲁镇,躲在鲁四老爷家帮佣。但不久还是让婆家的亲戚抢回去给卖了。新郎贺老六是一个穷猎户,向财主借了高利贷,才娶了祥林嫂。祥林嫂死活不愿与贺老六成亲,后来发现他为人厚道老实,也就安居了下来。夫妻俩相互敬重,又添了个儿子。但是,厄运又降临到了祥林嫂的头上:丈夫为还债带病干活,积劳成疾病死了;同一天,儿子被狼叼去。她只得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帮佣。祥林嫂面容日益憔悴,精神也时有失常,不久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在一个春节的晩上,死在鲁镇的雪地上。</p><p class="ql-block"> 1924年6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p><p class="ql-block"> 鲁迅笔名:敖者、宴之敖者、俟堂、风声、尊古、巴人、褚冠、华约瑟、中拉、许霞、洛文、唐丰瑜……</p> <p class="ql-block">  1924年,7月20日“陕西教育厅国立西北大学合办暑期学校举行开学式撮影”,摄于西安,第二排右起第十一人为鲁迅。</p><p class="ql-block"> 9月22日,始译日人厨川白村之文艺论集《苦闷的象征》,至十月十日结束。</p><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作《记“杨树达”君的袭来》。</p><p class="ql-block"> 11月17日,参与组织的“语丝社”刊物《语丝》周刊创刊于北京,围绕着《语丝》周刊聚集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作者,他们定期聚餐,形成了著名的“语丝社”,然后有了著名的“语丝派”文学。《语丝》前156期,周作人事实上负全责,鲁迅、梁遇春、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为该刊主要撰稿人。鲁迅对于《语丝》,不但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始终以战士的姿态,用笔来给它支持。据统计,《语丝创刊后的一年中,鲁迅发表的诗、小说、散文,就有43篇。这就提高了《语丝》的社会地位,为它初期扩大影响创造了条件。杂志在北京被禁,移至上海再办,由鲁迅主持,周作人发表的文章仍然不少。</p><p class="ql-block"> 本年,短篇小说有《祝福》《在酒楼上》《肥皂》。散文诗有《秋夜》《影的告别》《复仇》《复仇(其二)》。杂文则有《论雷峰塔的倒掉》等。</p><p class="ql-block"> 《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主要撰校人有胡适、陈西滢、徐志摩等,被称为“现代评论之辰”。</p> <p class="ql-block">  1925年5月28日,摄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为了《阿Q正传》俄译本所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1925年7月4日,为英译本《阿Q正传》摄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1925年对于鲁迅而言,是关键性的一年。他在这一年打了人生第一场官司,打了人生第一场笔战,还收获了人生第一份爱情。而这三者皆与上图这人章士钊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鲁迅为什么要打官司呢?因为教育总长章士钊罢了鲁迅“区区佥事”职务。章士钊为什么要罢鲁迅的官呢?因为鲁迅带头参与了一场学潮。</p><p class="ql-block"> 1924年初,杨萌榆任女师大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早年离婚,性格古板、刚烈,做事一意孤行。接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后,杨荫榆要求女师大的学生只管读书,不准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并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让学生很是不满。</p><p class="ql-block"> 1924年秋季开学之际,部分学生由于受江浙战争影响未能按时返校,杨荫榆遂以此为由,勒令国文系三名平时对她有不满言论的学生退学。但哲学系预科也有两名学生同样未能按时返校,却未受到相同惩罚。因此,国文系学生提出抗议,女师大风潮由此爆发。</p><p class="ql-block"> 1925年5月7日,女师大学生在校召开纪念“五七”国耻纪念会,杨荫榆不请自来,并试图以校长资格主持会议,被学生轰走。杨恼羞成怒,以破坏“国耻纪念”为名,于9日贴出布告开除学生自治会成员刘和珍、许广平等六人。</p><p class="ql-block"> 而章士钊正是杨荫榆的后台。女师大学潮爆发后,章士钊也一直力挺杨荫榆,曾以教育部名义发公告斥责女师大学潮。</p><p class="ql-block"> 出于鲁迅和章士钊的利害关系,已成为著名公知的鲁迅此前一直对女师大学潮没有公共评论。</p><p class="ql-block"> 5月27日,鲁迅拟稿,以周树人本名与钱玄同、周作人等七人共同签署的《对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在京报发表,为许广平等被开除的六人打抱不平。</p> <p class="ql-block">  1925年,4月,文学团体“莽原社”成立,创办《莽原》周刊,鲁迅任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p><p class="ql-block"> 5月,邀集女子师范大学六位教员,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的宣言》,公开支持女师大学生反对校长杨荫榆。署名者有马裕藻、沈严黙等七人。</p><p class="ql-block"> 6月,请许广平等学生在家中吃饭。此后,与许通信流露亲昵之情。</p><p class="ql-block"> 7月,与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人组成文学团体“未名社”,出版《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书”。</p><p class="ql-block"> 8月14日,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去教育部佥事职务。</p><p class="ql-block"> 8月22日,向北洋政府平政院递交诉状,控告章士钊违法。</p><p class="ql-block"> 9月1日,肺病复发,几个月后恢复。</p><p class="ql-block"> 10月,确定与许广平爱情关系。</p><p class="ql-block"> 至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黎明中学、大中公学、宗帽胡同自办女师大(女师大被教育部解散后)、中国大学等地授课或演讲。</p><p class="ql-block"> 本年作品有:散文诗《希望》《好的故事》《过客》《失掉的好地狱》《颓败线的颤动》《死后》。短篇小说《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离婚》。另有《青年必读书》载于《京报副刋》(2月10日)。</p><p class="ql-block"> 同年,与现代评论派展开论争。与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展开论争。</p><p class="ql-block"> 1925年后支持与领导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出版《语丝》《未名》,主编《莽原》,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和《未名新集》,抨击各种反动思想。同时,积极指导和鼓励青年与反动统治作斗争,成为青年领袖。因支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斗争,曾被章士钊革职,结果是科长鲁迅“告倒”部长章士钊。</p> <p class="ql-block">  1926年1月13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驱逐反动校长杨荫榆斗争胜利后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六人为鲁迅,后排左起第三十一人为许广平,中排左起第三十六人为刘和珍。两个多月后的3月18日,刘和珍就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觉得无比痛惜,觉得“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因为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而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于是写下《记念刘和珍君》。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揭露和痛斥了反动派及其走狗的凶残、卑劣,对死难烈士表示了无限的悲痛和崇敬,激励革命人民起来反抗斗争。</p><p class="ql-block"> 1926年1月,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的战斗口号。 同年8月,因受封建军阀和政客的压迫,后经林语堂推荐,鲁迅离开了生活14年的北平,南下赴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写了《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散文笔调优美,感情沉郁,记述了他的片断经历,从侧面勾划了中国社会。</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前往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发表了热烈赞颂革命,发出永远进击的呼声的著名文章《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群众和共产党人,他愤而辞职以示抗议。在这里写的揭露、抨击敌人的杂文收入《而已集》。年底转赴上海,开始了一生最光辉的战斗历程。血的教训,生活的经验,使他逐步从“新的必胜于旧的”,“青年必胜于老年”的进化论走到阶级论,成为共产主义战士。</p><p class="ql-block"> 1928年,在由创造社、太阳社发动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中,他学习研究、翻译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同时主编由北京迁来的《语丝》,与郁达夫创办《奔流》,编辑《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丛书。</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建立的创造社,为博出名,无端攻击左盟领袖鲁迅。鲁迅评价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作为国人,中日抗战之际,他贪恋女色,取了日本女人左藤富子作妻子,作为丈夫,他又抛弃日本妻儿出轨电影名星余立群。</p> <p class="ql-block">  1926年11月17日,厦门大学教职员摄于厦门大学,第四排右起第一人为鲁迅。</p><p class="ql-block"> 本年,所作小说集《彷徨》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小说旧闻钞》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始编讲义《中国文学略》(后物《汉文学史纲要》)。</p> <p class="ql-block">  “我坐在厦门的坟中间”</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2日摄于厦门南普陀。</p> <p class="ql-block">  向厦门大学辞职后与“泱泱社”青年合影。</p><p class="ql-block"> “泱泱社”,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帮助学生发起并创办的青年文学团体,出版《波艇》月刋。鲁迅为该刋审稿、改稿并指导编印。</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4日“厦大学生会欢送鲁迅先生大会撮影”,摄于厦门,第二排右起第十一人为鲁迅。</p><p class="ql-block"> 4月15日,国民党右派在广州发动“四一五”事变,捕杀民众及中大学生。鲁迅以教务长身份召集中山大学各系主任会议,力主营救当日事变中被捕之学生,但无人响应。</p> <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26日作《(野草)题辞》。</p><p class="ql-block"> 5月1日,作《(朝花夕拾)小引》。</p><p class="ql-block"> 7月23日,在国民党广州市教育局主办之暑期学术演讲会演讲,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p><p class="ql-block"> 9月4日,作《答有恒先生》。</p><p class="ql-block"> 27日,同许广平往上海。</p><p class="ql-block"> 10月3日,抵上海。五日后迁入虹口景云里二十三号,与许广平正式同居。至江湾劳动大学演讲,题为《关于知识阶级》。</p><p class="ql-block"> 12月21日,至上海暨南大学演讲,题为《文艺与政治的歧途》。</p><p class="ql-block"> 本年,散文集《野草》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广君宋传奇集》上册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p> <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19日摄于广州西关。</p><p class="ql-block"> 1927年1月中旬左右,鲁迅到达了广州,在这里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8月19日,鲁迅与许广平、廖立峨、何春才来到照相馆拍照。这张照片比较特别,多次曝光,有四张底片。</p> <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19日摄于广州西关。</p><p class="ql-block"> 鲁迅与许广平等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4日,抵上海时与许广平、周建人等合影,后立者为孙伏园(晨报副刊编辑)。</p> <p class="ql-block">  1928年,3月16日摄于上海景云里寓所。</p><p class="ql-block"> 2月23日,作《“醉眼”中的朦胧》。</p><p class="ql-block"> 6月20日,与郁达夫合编之《奔流》月刊创刊。</p><p class="ql-block"> 9月9日,迁至景云里十八号。</p><p class="ql-block"> 12月6日,创刊《朝花》周刊,该刊由朝花社编印,社员则有鲁迅、柔石、崔真吾、王广仁、许广平等。</p><p class="ql-block"> 本年,译作《思想·山水·人物》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杂文集《而已集》由上海北新书店出版。</p><p class="ql-block"> 本年,太阳社与创造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与鲁迅展开论争。</p><p class="ql-block"> 避居东京的郭沫若曾化名杜荃,在1928年8月《创造月刊》上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多少挟着些意气”地攻击鲁迅为“封建余孽”,“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等等。鲁迅曾在《三闲集·序言》等文中引用并予以批驳。</p> <p class="ql-block">  1929年,4月翻译苏联卢那察尔斯基《艺术论》,并由上海大江书铺六月出版。</p><p class="ql-block"> 5月,赴京探母。在燕京大学作题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之演讲。</p><p class="ql-block"> 8月,请律师起诉北新书局,追索拖欠稿费。胜诉。</p><p class="ql-block"> 9月27日,子海婴出世。</p><p class="ql-block"> 10月12日,译完普列汉诺夫论文集《艺术论》。</p><p class="ql-block"> 12月22日,作《我和(语丝)的始终》。</p><p class="ql-block"> 本年所编《近代木刻选集(1)》、《近代木刻选集(2)》由朝花社出版,所编《蕗谷虹儿画造》由朝花社出版,译作《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所编《毕亚兹莱画选》由朝花社出版,编译《文艺与批评》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p><p class="ql-block"> 本年,另有北京大学第三院之演讲、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及第一师范学院之演讲、暨南大学之演讲等。</p><p class="ql-block"> 本年,就“文学的阶级性”与新月社展开争论。</p> <p class="ql-block">  1930年,1月4日“海婴生一百日”摄于上海。</p><p class="ql-block"> 2月16日,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筹备会,有冯乃超、柔石、夏衍、冯雪峰等十二人与会。</p><p class="ql-block"> 同时参加共产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大会,被推举为发起人。</p><p class="ql-block"> 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成立大会鲁迅作《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之演讲。到会的有冯乃超、华汉(阳翰笙)、沈端先(夏衍)、潘汉年、画室(冯雪峰)、田汉、蒋光慈、郁达夫、柔石、冯宪章、许幸之等40余人。后因遭通缉,在日人内山完造家避难。</p><p class="ql-block"> 4月11日,主编之左联机关刊物《巴尔底山》旬刊创刊,被列为“基本成员”。</p><p class="ql-block"> 5月12日,迁居“北川公寓”A三楼四号,一名拉摩斯公寓,位于上海北四川路一九四号。由景云里十七号迁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0年9月17日,在白色恐怖下“左联”为鲁迅作“五十岁纪念”摄于上海。</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思想不但多半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更是以他一生对黑暗的反抗、以他在这反抗中形成的人格来表达的。</p><p class="ql-block"> 12月26日,译完苏联法捷耶夫小说《毁灭》。</p><p class="ql-block"> 本年出版之著作有:《新俄画选》(编,上海光华书局)《文艺政策》(译,上海水沫书店)《艺术论》(译,上海光华书局)等。</p><p class="ql-block"> 鲁迅为什么不去日本疗养。辛亥革命以前,鲁迅曾四往日本。到了他的晚年,虽曾有过去日本转地疗养之念,但他终于未去。</p><p class="ql-block"> 1930年12月,蒋梦麟辞去了教育部长之职,到北大当校长,国民党政府于12月4日改任高鲁为教育部长;高不到任;于是,6日起,就由蒋介石亲自以行政院长兼任了教育部长;15日,又任命李书华作为他的政务次长。蒋介石当教育部长,一直到1931年的6月18日,几达7个月之久。就在蒋介石自任教育部长期间,有人去向蒋献媚告密,说:现在部里的特约编辑周豫才,就是周树人,也就是鲁迅,也就是最激烈地反对你的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和这两个团体的头子,也就是浙江国民党省党部呈请中央通缉,并已通缉在案的这个人。他的意思,原来是提请蒋介石注意此事并加以处理,借此邀功。可是,蒋介石极其奸猾,他听了,反而说:“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还有与他交好的老同事、老朋友没有?应该派这样的人,去找他,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事,很高兴。我素来敬仰他,还想和他会会面。只要他愿去日本住一些时候,不但可以解除通缉令,职位也当然保留;而且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办到。”后来教育部来了人,说了这事,鲁迅拒绝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1年,1月20日,因柔石、殷夫、胡也频、冯坚、李伟森五人被捕,全家避于日人开设之旅店。2月28日返家。</p><p class="ql-block"> 2月,左翼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秘密杀害。</p> <p class="ql-block">  1931年4月20日,编完《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后摄于上海。</p><p class="ql-block"> 《前哨》(“左联”机关刊物之一),“纪念战死者号”于1931年4月25日出版,刊载了鲁迅写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和《柔石小传》。</p><p class="ql-block"> 7月20日,在上海社会科学研究会暑期学校作题为《上海文艺之一瞥》之演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1年8月22日,“一八艺社”举办木刻讲授会,摄于上海。</p><p class="ql-block"> 10月23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发表。</p><p class="ql-block"> 11月5日,作《(野草)英译来序》。</p><p class="ql-block"> 12月,主编之《十字街头》双周刊创刊。作《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之文评。</p><p class="ql-block"> 1931年他和宋庆龄、杨铨等人发起以保卫人民权力和营救被捕革命者为使命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还曾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主编和与人合编过《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和《译文》等刊物。</p> <p class="ql-block">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后,鲁迅写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等八个杂文集,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p> <p class="ql-block">  本年撰有《惯于长夜过春时》七律一首及杂文《沉滓的泛起》《“友邦惊诧”论等。曾往上海同文书院演讲《流氓与文学》。</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30日,在内山书店三楼躲避一·二八事变之战火。旋迁英租界内山书店支店、大江南饭店等处。三月十九日返回寓所。</p><p class="ql-block"> 2月3日,与茅盾、郁达夫、胡愈之等签署《上海文学界告世界书》,抗议日本侵华暴行。</p><p class="ql-block"> 10月10日,作《论“第三种人”》。</p><p class="ql-block"> 1932年写了著名的诗篇《自嘲》。</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1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时,摄于北师大操场。</p><p class="ql-block"> 11月,往京探母病。往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分别演讲《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今春的两种感想》《革命文学与遵命文学》《再论“第三种人”》《文艺与武力》等。</p><p class="ql-block"> 12月10日,作《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p><p class="ql-block"> 12月,与柳亚子、茅盾、周起应、沈端先、胡愈之等联名发表《中国著作家为中苏复交致苏联电》。</p><p class="ql-block"> 本年前后,左翼作家与胡秋原、苏汶等展开关于文艺自由问题之论争。</p><p class="ql-block"> 1933年,鲁迅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上海分会执行委员,与宋庆龄等积极开展营救被捕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33年2月17日,77岁的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在环球旅行途中,在中国进行了短暂的停留,蔡元培和宋庆龄两位先生安排了萧伯纳的上海之旅,中午在一起吃饭的还有鲁迅、林语堂等人。</p><p class="ql-block"> 图为上海莫里哀路宋庆龄住宅门口的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史沫特莱、萧伯纳、宋庆龄、蔡元培、伊罗生、林语堂、鲁迅。‘</p> <p class="ql-block">  1933年2月17日,与萧伯纳、蔡元培摄于上海中山故居。</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1868—1940)与鲁迅系浙江绍兴同乡。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是-个有开明思想的学者和教育家,他曾两次到欧洲留学,在国内很有声望,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他主张兼容并包,聘请各方面的有名望的人物来当教授,如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李大钊任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胡适、钱玄同、刘半宏等都请来当教授。蔡元培长鲁迅13岁,他高中进士点为翰林时,11岁的鲁迅刚走进“三味书屋”。</p><p class="ql-block"> 作为同乡和师长,蔡元培对鲁迅有知遇之恩,提携扶持不遗余力。诚如郭沫若所说,“对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p><p class="ql-block"> 1917年初,蔡元培着手北大教育改革,其中就包括设计校徽,以此艺术化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北大也成为国内最早设计校徽的大学。出于对鲁迅美术功底与美学主张的信任与首肯,蔡元培把设计校徽的重任托给鲁迅。8月7日,鲁迅完成设计,“寄蔡先生信并所拟大学徽章”后即被北大采纳,延用到了1949年,后因历史原因长期弃用,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使用。2007年6月,北大将校徽图案作了丰富、发展,一直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留欧归国的蔡元培已闻名中外,于1912年1月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此时,留日回来的鲁迅正忙于谋职,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因参与学潮被“炒鱿鱼”;后又在绍兴府学堂做博物教员,但薪水微薄,“不足自养”。鲁迅谋职不顺,满心惆怅,感到“越中棘地不可居”,“欲在它处得一地位,虽远无害”。</p><p class="ql-block"> 引领鲁迅走出困境的,正是蔡元培。</p><p class="ql-block"> 1926年4月底,鲁迅因支持“三一八”学生爱国运动,遭到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通缉,被迫离开工作14年的教育部,南下厦门、广州。1927年在上海定居,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生活又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 正当鲁迅“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担任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再次向他伸出援手,聘其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免除了他的生活之忧。这是一个不用上班的美差,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月薪300大洋。</p> <p class="ql-block">1933年2月24日与杨杏佛摄于上海。</p><p class="ql-block">杨杏佛(1883—1933)名铨,江西清江人。当时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1933年5月13日与鲁迅、宋庆龄等至德国领事馆递交抗议书,谴责德国法西斯迫害进步人士的暴行。6月18日,杨杏佛在中央研究院大门外中枪身亡。鲁迅为此气愤地写下诗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并于6月20日没带钥匙就出席了杨杏佛的入殓仪式,做好了一去不归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初夏与内山完造摄于上海内山完造寓所前。</p><p class="ql-block"> 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社会活动家。自1917年起在上海创办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鲁迅因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柔石等被捕而遭到国民党政府迫害时,内山曾热情帮助鲁迅避居在他的寓所。</p><p class="ql-block"> 杨杏佛的被刺,的确打压了民权保障同盟,同盟不久便名存实亡。</p> <p class="ql-block">  1933年5月1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摄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  1933年5月26日,为斯诺编译《活的中国》摄于上海。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辗转致电中共中央,表示祝贺。</p><p class="ql-block">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西行漫记》,《活的中国》是《西行漫记》的前奏。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p><p class="ql-block"> 斯诺曾将《阿Q正传》等小说译成英文。这张照片最初发表在美国《亚洲》杂志1935年1月号上,和斯诺写的《鲁迅——白话文大师》一起刊出。《活的中国》卷首也用了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斯诺在上述这部书里,还记下了鲁迅先生同他的一段重要谈话。先生对斯诺说:“民国以前,中国农民是奴隶;民国以后,他们变成前奴隶的奴隶了。”斯诺接着就问:“如今经过了第二次的国民革命(指北伐),您认为在中国阿Q仍同以前一样多吗?”先生笑了,说:“更糟了。现在是阿Q们管理着这个国家了”……。</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岁生辰全家合影</p><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13日摄于上海</p><p class="ql-block">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p><p class="ql-block">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p><p class="ql-block"> 《鲁迅诗稿·无题》</p><p class="ql-block"> 1933年同宋庆龄一起代表中国人民向德国驻沪领事馆递交抗议法西斯逮捕、杀害工人领袖和知识分子的抗议书,是国际反帝反法西斯会议名誉主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34年5月10日,与日本铃木大拙等拍摄于上海内山完造寓所前。</p> <p class="ql-block">  1934年,8月29日在千爱里避难时与内山完造等摄于内山完造寓所前。</p><p class="ql-block"> 8月9日,发烧,肋痛剧烈,肺病严重。</p><p class="ql-block"> 12月18日,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夹攻下“横站”。</p><p class="ql-block"> 本年作品有:《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答国际文学社问》《小品文的生机》《儒术》《隔膜》《买〈小学大全〉记》《忆韦素园君》《门外文淡》《非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又是“莎士比亚”》《答〈戏〉周刊编者信》《中国文坛上的鬼魅》《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p><p class="ql-block"> 本年出版著作有:《准风月谈》(著,上海兴中书局)《木刻纪程》(编,铁木艺术社)《拾零集》(著,合众书店)《十竹斋笺谱》第一册(编,北平版画丛刊会)等。</p><p class="ql-block"> 1934年后,以古代历史和神话为题材,密切配合当时的斗争,借古喻今,写了五篇小说,连同以前的几篇集为《故事新篇》。</p> <p class="ql-block">  1935年在大陆新邨寓所附近摄于上海。</p><p class="ql-block"> 1月24日,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选稿并作序。该书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p><p class="ql-block"> 2月15日,始译俄国果戈里之长篇小说《死魂灵》。</p><p class="ql-block"> 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杀害。下半年着手编辑瞿氏文集《海上述林》。</p><p class="ql-block"> 11月6日,美国记者者史沫特莱等劝其出国休养。考虑到政治和经济上之诸多困难,没有采纳他们之意见。</p><p class="ql-block"> 12月,被举为西北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名誉主席,同被举者尚有宋庆龄、蔡廷锴、毛泽东、朱德等。该会于瓦窑堡召开。</p><p class="ql-block"> 本年作品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理水》《亥年残秋偶作》《采薇》《起死》。</p><p class="ql-block"> 本年出版著作有:《表》(译,上海生活书店)《小说旧闻钞》(再版,上海联华书店)《死魂灵》第一部(译,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集外集》(著,上海群众图书公司)《鲁迅选集》(日译本,东京岩波书店)《俄罗斯的童话》(泽,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外文谈》(著,上海天马书店)等。</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21日,应《朝日新闻》社上海支社之邀摄于上海闸北六三园。左起第二人为鲁迅,第一人为内山完造,朝日新闻社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5年红军北上抗日胜利到达陕北,他和茅盾联名给党中央、毛泽东和朱德发了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写下了“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1936年鲁迅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与“国防文学”口号开展论争。这时期的杂文收在《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里。鲁迅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杂文的创作上,著有杂文近七百篇,一百三十多万字。他的杂文是诗与政论、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与敌人进行斗争的匕首和投枪,是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1936年,1月肺病复发,引起肋膜炎,肩肋部剧烈疼痛。编定《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并作序。</p><p class="ql-block"> 在去世前半年,鲁迅的体重已降到37公斤,生命已岌岌可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6年2月11日,鲁迅与内山完造(右)、山本实彦(中)摄于上海新月亭。这张图片似为抓拍,捕捉到了鲁迅在日常生活中的神情与笑容,这一点比较少在其他照片中呈现。</p><p class="ql-block"> 2月29日,致信曹靖华,明确表示对于左联解散之不满,并表示不愿加入新成立之“文艺家协会”。</p><p class="ql-block"> 3月2日,气喘病发,持续月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6年3月23日,大病初愈后在上海大陆新邨寓所门前所摄。</p><p class="ql-block"> 4月,作《我的第一个师父》《写于深夜里》。</p><p class="ql-block"> 5月18日,发烧,持续不退。</p><p class="ql-block"> 31日,史沫特莱请肺病专家来诊,认为其病“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p><p class="ql-block"> 6月9日,病中口授《答托洛斯基派的信》,冯雪峰笔录。</p><p class="ql-block"> 10日,口授《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冯雪峰笔录。</p><p class="ql-block"> 15日,与茅盾、曹靖华等六十三人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p><p class="ql-block"> 6月起,鲁迅病情加剧。</p><p class="ql-block"> 9月1日,去医院就诊,体重仅为三十八点七公斤。</p><p class="ql-block"> 5日,口授《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冯雪峰笔录。又用三天时间改毕。</p><p class="ql-block"> 23日,作《“这也是生活……”》。</p><p class="ql-block"> 9月5日,作杂文《死》。</p><p class="ql-block"> 19日,作回忆散文《女吊》。</p> <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2日,在上海大陆新邨寓所客室中摄。十月“一日晴。……午后往须藤医院诊,云是小有感冒。广平同去。称体重得39.7K.G.(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1K.G.,即约二磅。……夜七时,热卅七度九分。”</p><p class="ql-block"> “二日晴。……下午……明甫来。Granich来照相。是日不发热。”《鲁迅日记》</p><p class="ql-block"> “从去年起,每当病后休养,躺在藤椅上,每不免想到体力恢复后应该动手的事情:做什么文章,翻译或印行什么书籍。想定之后,就结束道:就是这样罢——但要赶快做。”《且介亭杂文末编-死》</p><p class="ql-block"> 10月,与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二十一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文艺具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8日,鲁迅在病中参加了在上海八仙桥举行的“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图为鲁迅先生在与青年木刻家交谈,从至右依次为:黄新波、曹白、白危、陈烟桥。11天后,鲁迅先生病逝,这可能是鲁迅先生生前最后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10月9日,作《关于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p><p class="ql-block"> 17日,作绝笔杂文《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万事》。</p><p class="ql-block"> 18日,气喘发作,终日呼吸困难。</p><p class="ql-block"> 19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病逝于上海大陆新邨九号寓所。</p><p class="ql-block"> 本年出版《凯绥·珂勒惠友版画选集》(编,三闲书屋)、《苏联版画集》(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等。始译俄国果戈里小说《死魂灵》第二部,未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0月18日最后一次喘息症发作后,医生束手,针药无效,鲁迅终成“不归之客”。</p><p class="ql-block"> 10月19日去世。</p> <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19日鲁迅肺病急剧恶化,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鲁迅在上海逝世当天,即由冯雪峰起草了一份讣告,附有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13名单,这份讣告刊登在1936年10月19日的《大晚报》上。广大群众争相奔赴万国殡仪馆瞻仰遗容,中共中央致电吊唁。送葬群众达数万人,宋庆龄亲任治丧委员会主席,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邹韬奋等作了安葬演说,号召人们遵循鲁迅的路更加英勇地战斗。</p><p class="ql-block"> 鲁迅突然去世,家属事先没有准备。由于鲁迅一生清贫,积蓄很少,再加上其遗嘱说不收礼,故鲁迅墓地之选择,仓促而简陋。</p><p class="ql-block"> 鲁迅安葬的万国公墓,位于上海西郊,是上海当时最有名、规模较大的公墓,上海名人、知识分子死后,大多葬于此;在沪外国人死后,也葬于此。在当时条件下,万国公墓是鲁迅遗体最佳安葬地。</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七年,即1956年,适逢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举行隆重的鲁迅纪念活动。这时,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为鲁迅先生建造的新墓和纪念馆已如期竣工。墓址和纪念馆位于上海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内,此地是鲁迅生前常来的散步之处。10月14日早晨,茅盾、周扬、许广平等人即到万国公墓起灵,举行棺柩迁葬仪式。巴金和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将一面绣有醒目黑字的“民族魂”红旗覆盖在鲁迅先生的灵柩上,字样、形制都按照20年前的那面覆棺旗帜,所不同的是原来的白底黑字换成了红底黑字,象征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以告慰鲁迅先生英灵。</p><p class="ql-block"> 在肃穆的《葬礼进行曲》中,宋庆龄、茅盾、柯庆施、周扬、许广平等11人扶着灵柩,在众人的簇拥下,从虹口公园大门口向墓地行进。</p><p class="ql-block"> 开阔的墓地上,放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鲜花和花圈。墓碑前安放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敬献的花圈。中共中央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鲁迅先生永垂不朽”几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鲁迅一生著作极为丰富,并有许多翻译作品,编入《鲁迅全集》十六卷。他穷尽一生,翻译了15个国家77名作者的225部作品,他翻译的特点是突出作者的特色,就是因为这样,中国人才在鲁迅的翻译下逐渐认识了普希金、马克吐温、果戈里、托尔斯泰与高尔基等一系列的文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作家能够被国人熟知,几乎都是鲁迅选择的结果,好一个慧眼识人。他是中国100年以来难以想向的通才。他的生命虽然短暂,而工作与奉献的有效程度却发挥到了最大。</p> <p class="ql-block">  蔡元培挽鲁迅联</p><p class="ql-block"> 蔡元培(孑民)先生,擅制联。鲁迅先生逝世,蔡先生亲撰一联以挽之,文曰: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p><p class="ql-block"> 遗言犹沈痛,莫作空头文学家!</p><p class="ql-block"> “莫作空头文学家”是鲁迅先生名言,蔡先生摭以入联,对仗既工,语亦浑成,洵佳作也。</p> <p class="ql-block">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称鲁迅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过渡时代的伟大桥梁”,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p><p class="ql-block"> 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p><p class="ql-block"> ——林语堂</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新青年时代,是一个健将、是一个大将。我们都不喜欢做创作文学,只有鲁迅喜欢创作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胡适</p><p class="ql-block">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p><p class="ql-block"> ——郁达夫</p><p class="ql-block">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有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p><p class="ql-block"> ——老 舍</p><p class="ql-block"> 一百个齐白石抵不过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如果没有鲁迅,那么,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是完全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吴冠中</p><p class="ql-block"> 鲁迅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大,无与伦比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培育了无数革命青年,他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可以说,不懂鲁迅,就不懂中国。</p><p class="ql-block"> ——李泽厚</p><p class="ql-block">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伟人,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作家。他生活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却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一支“金不换”的笔为锐利武器,向着帝国主义与一切封建黑暗势力进行顽强的韧性斗争。他在文化战线上“大呼猛进”,冲锋陷阵,奋战一生,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著译,为我们民族留下了一座绚丽辉煌的文学宝藏,同时他的作品还充实了世界文学宝库,曾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五十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都有广大的读者。鲁迅是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鲁迅大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八十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不死。对于黑暗丑陋的一面,他口诛笔伐,毫不留情;对于弱小无助的一面,他横身于前,鸣枪示警。他用文人的傲骨,托起了一个时代的民众意识,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鲁迅。</p> <p class="ql-block">作者:叶勇(浙江金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