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接上一章)</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听,精神马上紧张起来。司机兼导游继续说,去纳木错之前请不要吃抗高反的药物,抗高反的药物一般只是降低人体高反的反应程度(言下之意就是只是感觉上有所缓解,而事实上身体该怎么样还怎样),而一旦出问题,反而会更加厉害。另外,去纳木错之前千万不要喝酒,喝酒会加快血液循环,加速高反反应。</p><p class="ql-block"> 一听这话,老婆便很生气,昨天专门问了那个联系人的注意事项,她根本没说这些。而我昨晚为了庆祝我们结束上个团的游程,还特意在晚餐喝了瓶小酒。老婆和司机理论,可又有什么办法?</p><p class="ql-block"> 出城上百公里,有一高原安全知识普及站,我们都下车去听。站里人员讲解去纳木错安全知识,一句话,凶险无比!我们内心充满惶恐!今天不会因为来旅游,来玩一趟,把小命丢在这里吧?怎么办?打道回府,不去了?一个心不甘,一个回去怎么回?这里连个车也没有。看来只能“舍命游湖”了。那一刻,我不知道是佩服了自己的“勇气”,还是麻木了自己的胆怯,表现得很镇定。</p><p class="ql-block"> 去纳木错需要装备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氧气,一个是御寒的衣物。站内人员告诉我们,手持式氧气瓶里面装的只是在西安生产的压缩空气,氧气浓度很低,而且持续使用,几分钟就没有了,对高原缺氧作用有限。要保障氧气供给,只有配备医用氧气瓶。他当着我们的面做了一个实验,拿一根燃烧的香烟,放在手持氧气瓶前,喷出氧气,香烟的烟头火苗稍微有些闪亮,用医用氧气瓶喷出氧气,烟头火苗大盛!不可否定,医用氧气瓶作用强大。站内人员又拿出一个小仪器,夹在人的食指上,说是检测人的血氧含量,说正常情况应该是一百,如果低于九十去纳木错就很危险。有人检测指标是八十多,站内人员递过一根氧气管,他的指标便直线上涨。我也测了一下,开始我的血氧含量竟然只有六十多,吸氧后才达到九十多。</p><p class="ql-block"> 内心虽然早已感觉他们在联合做一场销售的“套路”,可在面临实打实的高原反应,面临实打实的生命危险的时候,是不顾他们的“套路”,甚至揭穿他们的“阴谋”?还是接受这一切,相信他们的“善意“?</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做过大的纠结,选择了后者。在生命面前,别的什么很重要吗?况且,还不是我一个人的生命。氧气瓶有五升的,有十升的,我没有犹豫,选择了十升,另外,为自己租了一件棉大衣,为老婆租了一件羊皮围裙,总共花费七百八十元。</p><p class="ql-block"> 整装再行。司机用绳子将氧气瓶固定在我们前面车椅靠背后面,分出两根吸氧管供我和老婆吸氧。我望着自己和老婆的样子,忽然就觉得有点滑稽,在我印象里,这可是医院抢救的式样,而我们却是去旅游。听人说过“拼死吃河豚”,一定没听说过“拼死去旅游”的吧?而我们,也算人生头一回了!</p><p class="ql-block"> 藏北的风景可能是最接近人们对西藏高原的印象。地广人稀,雪山荒漠,牦牛藏羊。藏式的民居一般是平房,一栋百十平方的建筑,连着一个几百平方甚至上千平房的院子,平房住人,院子关牛羊。在房子旁边,一定会有一堵褐色的墙,这是当地女人用牛粪垒起来的,等这些牛粪干透,就是这个家庭最好的燃料了。</p><p class="ql-block"> 纳木错景区大门建在山下,司机特意停车,让我们下车上厕所(高原不可憋尿),接下来我们开始上山。</p><p class="ql-block"> 上山的路不算太险,大地已被积雪覆盖,只有我们行驶的道路没有积雪。四周的雪山连绵不断,极目远眺,雪域高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派银装素裹的景象。在路上一直悬着的心,不知不觉的就放了下来,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不禁生出不虚此行之感!</p><p class="ql-block"> 车行几十分钟,来到一个垭口。路上的车排起长队停在路边,这里是去纳木错最高的一个景点,我们下车,见半山上立着一块大石头,上书“拉根那 海拔5190”。这次西藏之行去过几个高峰,这个5190应该算是我们实际站立的最高点了。我不敢动作太大,感觉喘气有点吃力,只好用手持氧气瓶吸上几口。地面全是积雪,行走也得小心翼翼。心情倒是兴奋,出拉萨城的时候,司机告诉我们,年满60岁的,去纳木错就必须签生死状了。还好,我还在免签范围,但我知道,估计这辈子再来一次这个地方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婆在拉根那石碑前留影。这里,可能成为我们此生来过的海拔最高的地方(五千多米应该算是普通人能到达的海拔极限,上六千米只能是专业人士,普通人就是生命禁区)。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的高度,也应该是我们人生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拉根那下面就是纳木错了!</p><p class="ql-block"> 西藏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教徒来纳木错游湖,也就是环绕纳木错,绕湖一周有一百多公里,我们显然是不可能徒步做这样的环绕。景区安排有摆渡车,我们乘车游湖。</p><p class="ql-block"> 四月底的纳木错湖面已开始解冻,距岸边近的地方已经可以看见湖水,而湖的中间,还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摆渡车送我们到有一片沙滩的湖边,让我们下车游览。</p><p class="ql-block"> 驻足纳木错湖边,首先看见的一大群红嘴海鸥,这些海鸥一点也不怕人,它们除了在湖面追逐飞翔,还有很多就跟着人群啄食人们投喂的食品。抬望眼,隔着纳木错的冰雪,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一座座雪峰排成一个横排,像等待检阅的队伍,那种气势恢宏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此刻,阳光照过来,天地一片通明,微风抚过脸面,湖光山色表现为雪原银山,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老婆拉住我的手,惊喜的说:我们去过的所有景点,这里的风景是最美的!</p><p class="ql-block"> 我深以为然也!世间有多少的美景,大多数不过是人工刻意做的修缮,而眼前的美景,除了湖边的游人,基本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保持着它最古朴原始的风貌,正如天然去雕饰的美人,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我来到湖边,面对圣湖,不自禁的跪在湖边的沙砾中,请老婆给我拍一张照片,拍一张跪拜纳木错圣湖的照片!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只知道此刻如果我不跪下,仿佛就亏欠了什么?或者说,如果我不跪下来,就根本不能表达我内心的情感,也许是因为这一方山水,也许是因为那化为湖水的仓央嘉措。人不一定需要宗教信仰,可人一定是需要情感,而情感的最浓烈的表达,一定是对美的追求和依恋。纳木错给了我想要的最美好的东西!此刻,我心光明!</p><p class="ql-block"> 如果可能,真的还想去一次纳木错。</p><p class="ql-block"> 九、西藏映像</p><p class="ql-block"> 十天的西藏旅游结束了。内心的激情和感慨却一直萦绕在心间。游记虽然把一路的行程做了些记录,想想却总觉得缺少一些灵魂。为何?有人说,最美的风景是人,雪域高原上的人是什么样子呢?我想记录几段见闻,做为这次西藏之旅的“映像”。</p><p class="ql-block"> (一)、女王</p><p class="ql-block"> 到拉萨的第一天就收到导游的短信,除了告诉我们第二天旅游的事项,还告诉我们她的名字叫“格桑梅朵”。我认为这一定是个美丽的藏族姑娘。</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在旅游车上见到这个导游,是个身材不高,也看不大出年龄的女人,穿着一件藏式边襟衣服,笑容很灿烂。导游很健谈,一路上通天彻地,对西藏的文化,宗教,生活,风俗等等讲得畅快淋漓。看得出来,她在这一块是下了苦功夫。</p><p class="ql-block"> 让我大感意外的是,她并不是当地藏族人,而是一个来自福建泉州的援藏导游。记得我们从火车站下来,旅行社安排司机接我们去宾馆,那司机来自四川。我们晚上去餐馆吃饭,那老板来自河南。我知道了,在西藏,主要的服务业这块,估计都是以内地过去的汉人为主。</p><p class="ql-block"> 导游给我们讲了孔繁森的故事。讲他两次援藏,讲他遇车祸去世,作为一个地委书记,口袋里只有八元六角钱。</p><p class="ql-block"> 导游也讲了自己的故事,她说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而且还是离异。为了将来能在旅游公司有一个更好的位置,她“费尽心机”的争取到了援藏的名额,要在这雪域高原呆上三年。</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她的故事是不是营销的包装?但一个并不强壮的娇弱女人,能抛舍家庭孩子,一个人跑到几千里之外的边远高原,来做这份导游的工作,这不能不让我心生敬佩!</p><p class="ql-block"> 旅游结束的时候,我加了她的微信,她的微信名让我有点吃惊,她叫“女王”。</p><p class="ql-block"> (二)、卓玛</p><p class="ql-block"> 旅程有一次参访藏族民居,地点是藏南林芝下面的乡村。</p><p class="ql-block"> 旅行车停在小村边的时候,有一个藏族女人站在路边等我们。我们下车的时候,她就为我们献哈达,搞得我们很感动。这个藏族女人应该算是这个村子接待旅游团的“地陪”,我们今天要去的就是她的家。</p><p class="ql-block"> 村子的规模不算大,应该也就是几十户人家。房子建得很整齐,基本都是平房,然后带个很大的院子。村道建得很好,铺着水泥。我们正感叹这个村子的美丽,那“地陪”问我们:你们这有来自广东东莞的客人吗?大家摇头。她说:我们的村子就由广东东莞负责对口援建的。原来如此。</p><p class="ql-block"> 进入“地陪”的家,是一间有六七十平的房子。房间靠近墙壁的地面有一个由铁板建成的柴火灶,里面烧着熊熊的柴火,上面两个灶口在烧水。房间的另一边摆着藏式的沙发还有桌椅。房子的陈设谈不上豪华,也谈不上简陋,房屋中间挂一盏电灯泡,发出并不明亮的光,给人感觉有点别样的风味。</p><p class="ql-block"> 我们各自找地方坐下。这个“地陪”开始自我介绍,讲了一串名字也没记住,只记得她说可以叫她“卓玛”。我知道这其实是一个藏族女人非常常见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我特意观察了一下这个女人,她身材不高,身体微胖,脸庞饱满,眼睛明亮,肤色红黑。她下穿一件藏式袍子(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叫裙子),上穿一件西式对襟衣,头上戴着不知道是应该叫藏式帽子还是头巾的东西。给人健康,朴实,落落大方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卓玛给我们每一个人倒了一杯酥油茶(倒得不多,估计也是怕我们不习惯,只是给我们尝尝味),我看很多人没去动,就端起来尝了一口,一股牛奶的腥味,再有点咸味,确实不是很对我们口味。</p><p class="ql-block"> 卓玛告诉我们,她的文化程度很高,是云南民族大学毕业的。在他们这里,可是真正的高级知识分子了。她告诉我们,这里可不是她的婆家,而是她自己的娘家,她是“娶”了老公的。按照我们内地习俗,这算“入赘”。在西藏,嫁娶只需要几头牛就可以了,所以,她把老公娶进门,也要给几头牛给老公家。这边的婚姻可以一夫多妻,也可以一妻多夫,不过一个不能是“公家人”和共产党员,一个多妻必须是亲姐妹,多夫必须是亲兄弟。</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你读大学就没谈过恋爱?她说不会啊!我们藏族人一般不会找别的男人,只会回家找。我的老公比我小几岁,我读完书,回家就“娶”了他。我忍不住好奇,就问:问你一个不很礼貌的问题可以吗?你今年多大了?卓玛落落大方的回答,我33岁了,是一个孩子的母亲,还准备要一个孩子,正在备孕!</p><p class="ql-block"> 她说她本来是学校的老师,因为村里里要发展旅游,她就回家来做旅游,虽然一切还是刚刚起步,但他们信心很足,未来会越来越好的。</p><p class="ql-block"> 她还和我们介绍了他们的风俗,饮食,宗教。她的那张纯朴大方的笑脸,很长时间还记得。</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个有生气有活力有信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三)、月亮</p><p class="ql-block"> 那天,和老婆从西藏博物馆出来,在门口的街边,看见一个卖配饰、小摆件和工艺品的地摊,老婆很喜欢这些小玩意,就走过去想选购点东西。摆摊的老板是个年轻的姑娘,地摊旁摆了块牌子,说明这些商品都是从尼泊尔进来的。那姑娘长得很美,像个江南女子,可她说她是内蒙人,是蒙族人。</p><p class="ql-block"> 我本没什么兴趣,可忽然想起自己身上有一块去年买的翡翠貔貅,那系貔貅的绳子都快磨断了,就问那姑娘,你这有好看你点的系绳吗?她说:我有很漂亮的系绳啊,不过今天没带来,你需要加我微信,发地址给我,我可以寄给你。说完,她递过手机加了我微信。我犹豫了一下,没多说。她又说:我这有很一般的系绳,你如果需要,我可以送给你。说完她拿出一根系绳。我看了一下,觉得也挺不错的。就说:那就这根吧,你看要多少钱?她说:不要钱,送给你了。我说:那怎么行?想想,还是把身上的貔貅递给她,她帮我把老绳子剪下,还很用心把老绳子上一颗珠子卸下来,装到新绳子上,帮我把貔貅系好。</p><p class="ql-block"> 我有点过意不去,就去她地摊上用心观看,见一大一小两个韦陀杵,黄橙橙的,也不知道是铜质的,还是镀铜的,摆在家里或者送人当礼品看起来真的不错。我问她:这两样东西怎么卖?她说:大的150,小的45。我说:这样,这两样东西我都要了,我一起转你200元。她说:你转我195就行!我也没多话,直接给她转了200元。</p><p class="ql-block"> 我拿上韦陀杵和老婆准备离开,那姑娘忽然问我们,你们是准备坐飞机回家吗?我说:是啊!我们买了回湖南的机票,第二天就要离开。她说:这韦陀杵不能上飞机啊!我说:打包托运不行?她说:可能不行!那怎么办?我有点彷徨。她说:这样吧,东西你给我留下,钱我还你。她拿出手机看了看,说:你转的钱我还没收,可我也不方便拒收,我再给你转200吧!</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话,我内心的感动和感激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达?我在想,这就是圣城拉萨的人应该有的样子吗?</p><p class="ql-block"> 这个姑娘的微信名叫“月亮”。</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