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游记

碧海情深

<p class="ql-block">九华山风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世界地质公园,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74平方公里,由11大景区组成。</p><p class="ql-block">  九华山天开神奇,清丽脱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莲花佛国”之称。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莲花,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连绵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景区内处处清溪幽潭、飞瀑流泉,构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还有云海、日出、雾淞、佛光等自然奇观,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誉。</p><p class="ql-block">  九华山气候温和,土地湿润,生态环境佳美,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1460多种植物和216种珍稀野生动物。基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九华山季节分明,四时之景不同。春天,满山吐芳,百鸟和鸣;夏天,佳木繁阴,谷风清凉;秋天,层林尽染,别富情趣;冬天,琼楼玉宇,超然空灵。四时美景不同,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九华山以地藏菩萨道场驰名天下,享誉海内外。公元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尊。长期以来,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朝山礼佛的教徒信众络绎不绝。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现有5尊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费冠卿、杜牧、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吟诵出一首首千古绝唱,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唐代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堪称稀世珍宝。</p><p class="ql-block"> 九華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山勢雄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有「東南第一山」之稱</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下大願文化园99米高地藏菩萨铜像。</p> <p class="ql-block">凤凰松凤凰松位于九华山中闵园,是九华山的一大景观,被誉为天下第一松。史载见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如今仍然枝挺、枝繁叶茂、苍翠。凤凰松以其雄姿和传奇故事成为古今众多诗人、画家、摄影家的赞美诗和优美画幅中的主角,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将它誉为“天下第一松” 属于闵园景区。</p> <p class="ql-block">乘车在天台公交站排队乘索道车车。</p> <p class="ql-block">在索道车上欣赏美景。</p> <p class="ql-block">下索道车.看到的第一个奇石。</p> <p class="ql-block">攀登</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p> <p class="ql-block">长青松</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p> <p class="ql-block">畅游《一线天》</p> <p class="ql-block">挑战极限。</p> <p class="ql-block">一生平安。</p> <p class="ql-block">大象肖像</p> <p class="ql-block">享受登顶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定不是梦!</p> <p class="ql-block">青龙背</p><p class="ql-block">九华山中粒钾长花岗岩中走向近南北的垂直节理发育且切割深,在后期的风化剥蚀、流水冰冻和重力崩塌的不断作用下侵蚀成厚仅3-5米、长约50米的南北向薄脊。</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下山索道。</p> <p class="ql-block">大願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五通桥。</p> <p class="ql-block">聖土佛天</p> <p class="ql-block">大願一感化天人</p> <p class="ql-block">弘願堂。</p> <p class="ql-block">弘願堂石狮。</p> <p class="ql-block">莲花宝座。</p> <p class="ql-block">地藏铜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