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青春痕迹的地方—云南省后所煤矿

绪无

<p class="ql-block">1974年高中毕业,因为父母在后所煤矿工作,按当时的政策,我有两个选择:1、到后所煤矿工作;2、下乡当知青。我选择了当矿工。17岁工作,先后干过预制厂普工、机修厂外线电工。期间有幸结识了一批云南大学等高校毕业分配到后矿工作的大朋友,也有幸交结了一批分配到后矿工作的知青朋友。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各地纷纷成立地震办,后矿也不例外。由云大物理系毕业的徐声远负责成立了地震办公室。我有幸被徐声远选中抽调到地震办,从此与徐声远亦师亦友。1977年恢复高考后,三个月冲刺般的复习,得到徐声远、刘光耀(唐山医学院毕业。已故。)等人的辅导,得以考入兰州铁道学院。1978年1月,离开后所煤矿。在后所煤矿短短四年时光,留下满满的青春记忆。当时的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因为有那些朋友的存在,使得苦中有乐,内心充实,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现在回想起来,真心感恩你们。</p><p class="ql-block"> 由于当年留下的影像资料很少,翻拍了几张纳入此篇。经历仅以文字概括。</p><p class="ql-block"> 制作此美篇的图片是阔别31年,重返后矿参加40周年矿庆所拍。</p> <p class="ql-block">每逢春节,井下作业人员放假,但不能停产,于是我们这些地面人员就顶上去了。由此,我自称矿工也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后所煤矿.1976</p> <p class="ql-block">后所煤矿宣传队部分成员合影.1976</p> <p class="ql-block">上山打猎.1976</p> <p class="ql-block">我和声远</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是参观矿史时翻拍的。我的父母也在其中,怀念……</p> <p class="ql-block">1974年-1978年在后矿期间留下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原后所煤矿机关办公楼前合个影(左起:苏泉林、匡承煜、李康、董自民、李格非、徐声远、罗玉青、王代惠、李庆宇、史为、姜松龄伯伯、姜润生、刘庭丽、盛和平)。姜伯伯现在已是百岁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是我们尊敬的父辈。</p> <p class="ql-block">在当年的家门口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师徒在当年的地震办门前,室内有我们亲自挖建的地下室,放置地震测试仪</p> <p class="ql-block">在自家门前</p> <p class="ql-block">右侧红砖楼是1975年建成的,我还参加了铺设预制板和浇灌水泥屋顶的建设,建好后,我家也入住,两室一厅带卫生间厨房。</p> <p class="ql-block">背后的青砖楼是他们曾经的家</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家曾经的家</p> <p class="ql-block">姜伯伯和儿子在家门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罗玉青的家门口</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两隔壁邻居</p> <p class="ql-block">山下的大礼堂,曾经在这里演出过</p> <p class="ql-block">好兄弟</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家属区</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刘家湾</p> <p class="ql-block">姜伯伯观看展览</p> <p class="ql-block">送给我们的矿史画册</p> <p class="ql-block">矿庆活动留影</p> <p class="ql-block">篮球队教练高庆欢</p> <p class="ql-block">宴请</p> <p class="ql-block">参加完矿庆活动,大家重游富源县城,这里仍保留了我们记忆中的部分建筑。再次归来,深感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愿能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转角旅社是当年后矿人的一个情结,竟然忘了在这留影。为了弥补遗憾,我制作了几幅照片。</p> <p class="ql-block">此美篇仅献给当年的后矿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