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夫璧公祠

吴毅然

<p class="ql-block">  盛世太平修族谱,国泰民安建祠堂。近年来,在广东省著名侨乡、泥塑之乡大吴村先后重修了两座祠堂:吴氏宗祠和大夫璧公祠。吴氏宗祠是全村的宗祠,其建设重修自然不在话下,而大夫璧公祠是纪念个人的祠堂,这倒让我颇感好奇,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参观了这座祠堂。</p> <p class="ql-block">  大夫璧公祠位于大吴村中心,坐东朝西,始建于乾隆四七年,即公元1782年,距今二百多年。解放后,大夫璧公祠曾做为大队(现称村委会)、村卫生站、信用社的办公场所,因年久失修,“日出鸡卵影,下雨摆缽仔”的现象屡见不鲜,一片萧条破败迹象,令人目不忍睹。2008年,大夫璧公祠派下的海内外裔孙集思广益,集腋成裘,共捐资一百一十万元,历时8个月,终于完成了重修工程,使大夫璧公祠重焕光彩,彰显了“潮州厝,皇宫起”的特点。2019年,大夫璧公祠被列入潮安区普查登记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我来到大夫璧公祠前面,只见屋脊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嵌瓷,前面屋脊是四套古装武打人物,双方武将身穿铠甲,银光闪闪,头戴花翎,威风凛凛,银枪长戟,绞杀在一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有如天兵天将在打斗,形象逼真。中间的屋脊则是双凤朝牡丹,雍容华贵。大门设计成凹进形式,正门左右各有一间房子,房子的背面外墙各镶嵌着一幅巨型石雕作品《雄狮献瑞》、《万象更新》,作品寓意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  凹进式的大门,在两个敦实的油麻石鼓的护卫下显得庄重气派,正门门额上阳刻着五个醒目大字“大夫璧公祠”。门额的背面阴刻着一篇碑文,碑文概述了祠主生平事迹,以及建祠者芳名。</p> <p class="ql-block"> 原来,这座祠堂是为纪念(吴)宏璧公而创建的。宏璧公在十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他本性敦厚,办事干练,勤劳致富后,内和族亲,外睦乡邻,出钱维修公屋,惠及后代,遇上天灾之年,没有抬高物价,而是平粜粮食,并捐款修筑堤坝,倡建文庙,传承文化,从而受到府尊县主赠匾褒扬。后来,宏璧公被朝廷恩赐为“中宪大夫”官职。</p> <p class="ql-block">  中宪大夫是清朝正四品文职官名,其级别相当于知府或太守,类似当今的地级市市长,属厅级干部,只不过是虚职而已。这也就难怪大夫璧公祠虽然筑有四柱三门,却只能安置在第二重门处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重门的正门门额上镌刻着“邦伯重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书体行书。“邦伯”即州牧,是古时对一方诸侯之长的称谓,后来也用以称呼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长官。“重光”即重新光复之意。正门左右阴刻着一副对联:“祠宇高华挹西山而倍爽,门阑霭瑞迎新月以增辉。”联中的“西山”是指粤东名山桑埔山脉,大夫璧公祠坐东朝西,刚好面对着它。这副对联写景生动,清新瑞祥。落款为“姪履和”,并钤印两枚。二重门的正门有两扇厚重的木门,木门上绘制着两位门神尉迟恭和秦琼,门神气宇轩昂,威风凛凛,令人肃然起敬。正门两侧各开着一个小门,小门的门扉上彩绘着福禄寿康的仙翁,人物形象慈眉善目,和蔼可亲。</p> <p class="ql-block">  “邦伯重光”的背面镌刻着“黄堂高拱”四个大字,这是何意呢?原来古代州牧都在办事厅的墙壁上涂饰雌黄,以驱邪消灾,故称其办事厅为“黄堂”,后泛指知府或太守。二重门左右各有一间库房,这里天井宽敞,视野开阔,环顾屋顶四周,飞檐翘角,嵌瓷精美。天井两侧各有一条廊庑,延伸至后厅。后厅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正后方设置神龛,供奉先祖,神龛前面摆放着金漆香案,香烟袅袅,庄严肃穆。神龛上面的楹梁上悬挂着金字匾额,上书“永思堂”,寄寓后代子孙不忘先祖美德,饮水思源之意。在“永思堂”的前方左右悬挂着“岁进士”和”贡生”牌匾,彰显先祖荣耀,激励后人。厅堂上楹联林立,如“祠宇重光祖宗德,黄堂焕彩声灵显”、“永铭祖训传诗礼,思怀先贤承仁德”等。左右的墙壁上分别书写着“福”“寿”“康”“宁”大字,表达愿景,传递吉祥。右边墙壁上还镶嵌着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面用金字勒刻着《大夫璧公祠重光碑记》,通读全文,我们知道了这座祠堂的建筑历史,先是由本族十五世祖裔孙于清乾隆四七(1872年)协力建成,2008年由本族海内外裔孙重修光复。</p> <p class="ql-block">  大夫璧公祠无论是过去的创建,还是现在的重修,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慎终追远,敬奉先人,继往开来。</p> <p class="ql-block">  正是:英名垂史光裕后,贤昆美德誉都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