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镇茶香飘

凤凰山民一黄明

<p class="ql-block">  久闻彭镇观音阁老茶馆盛名,却无暇光顾,今年五一长假,抽得一日之闲,与千里来蓉的亲家驾车前往,想着去看看老茶馆的模样,也看看彭镇的长相。早晨七点以前我们就赶到了目的地,几条老街静静地躺着,仿佛还在梦中。街上极少行人,唯独鸟儿比人起得早,叽叽喳喳的在屋脊、电线、树稍上飞来绕去,嚷嚷着它们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随着时钟一秒一秒地移动,一扇一扇街店木门纷纷开启;一盆一盆各色鲜花被店主从室内移至门店街沿;一张一张方形圆形的老式茶桌及配套的竹椅,陆陆续续被店主摆在了自己门前且连成了一片。</p> <p class="ql-block">  原来,这里是一个逃离城市又走进市流的古镇。被人称为“成都最后一个原生态老镇”。尤以观音阁老茶馆为标志的街景,以其独特的茶饮餐食文化和“文革遗风”享誉古今。“刋笛咖啡店”、“网红刘大胡子茶艺”、“沅乡书局”、“李四哥饭店”、“三代人冒菜”、“周蹄花”、“临河茶肆”、“栖山书院”、“云栖里美术馆”、“阿苗染房”……无不彰显着彭镇古朴与现代融合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相传150年前,彭镇突遇大火,几乎将整个小镇化为灰烬,唯独老茶铺幸免于难。祖辈念其有观音庇护,就在这儿修了一座观音庙,故而得名观音阁。老茶馆是明清川西老式的穿斗木屋,馆内十多根木柱支撑着错落有致的挑梁,屋顶层层叠叠灰褐色的老式瓦片,记录着这个镇子和这个茶馆的百年往昔,据说2008年大地震时,尽管那么大的动静,这座老茶馆的瓦片,却纹丝不动,没有一片散落;破旧的山墙,泥草糊平的墙面有的已经斑驳脱落,露出了里层竹篱编织的纹路,仿佛一列列传奇的文字,传递着岁月留下的痕印;蓑衣、斗篷、撮箕、锄头、一应老式农具,定格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简陋生产方式,亦给人以“悯农”的启示;墙壁、隔板、但凡可以书画的地方,都有“文革”时期书写的时尚标语、口号、领袖画像、语录和“忠”字及宣传画,也正是这些表面暗淡陈旧的书画痕迹,才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沧桑感,才吸引了众多跨时代跨世纪人们,到这里寻找念旧情节,满足好奇欲望。</p> <p class="ql-block">  这是观音阁老茶馆的后门,木构青瓦的老屋呈现着历史的原貌。巨幅朱红的“文革”标语赫然醒目,半身栅格体现着老茶馆曾经的风范,老桌、自行车、摩托车等随意摆放的物件,仿佛一条跨时空的生活线段,串起了老茶馆百年苍桑的光阴尘絮。每天开张时,只要有老年茶客从这儿进,老板就会把栅门打开,老年茶客离开后,栅门又会关上。老板说,这道门主要是方便年龄大的老茶客进出。夏日亮得早,约摸七点半左右,几位老茶客已经来了,当他们落坐在自己常年习惯的座位时,老板已将第一杯茉莉香型的茗饮放在了他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在观音阁老茶馆的前门外墙有一块木刻简介:“杨柳河畔,人民桥旁,马市坝街东侧,纵深三两进,横贯两条街的观音阁老茶铺盘距于此。马头桥侧,青砖灰瓦,层层叠叠。老式的穿斗房至今保留着龙纹飞檐,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千脚泥是其特色。老虎灶旁大石缸里盛着从深井抽出的地下水,泡茶后清甜透澈。观音阁老茶铺原为观音寺,据传150年前,彭镇突发大火,整个镇子几乎化为灰烬,只有观音寺完好无损。当地人认为这是观音菩萨护佑的结果。民国初期,观音寺被用作茶铺,直到今天。昔日的杨柳河熙来攘往,热闹繁华的场景如在眼前。日的观音阁老茶铺不仅是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彭镇彭家场的文化名片,而且是众多摄影爱好者和婚纱拍摄的重要场地。”</p> <p class="ql-block">  老茶客们只为一口茶而来,常来常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茶客只为茶馆之誉而来,品人间百味,观世象荣繁。老茶馆旁的杨柳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带走的是年轮,却带不走岁月留下的盈室茶香和经年积淀的人文底蕴。由于老茶馆历史悠久,是远近闻名的摄影圣地,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拍客前来寻求快门的乐趣,也引来无数中外旅友前来品茗聊天,赏古镇旧颜,忆峥嵘岁月,观今生世象,谋未来人生。</p> <p class="ql-block">  看着墙上那幅“领袖光辉”的画图,就让我想起“文革”时期的一首歌,“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这幅画和柜台上的老式物件,历经数十年,走进了无数中外拍客的镜头,走进了千千万万茶客的心里,一个时代的光芒,一位领袖的伟大形象,让老茶馆愈发红火,虽经几十年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依然保持着纯朴厚道的大众风格。</p> <p class="ql-block">  水火相济,茗香氤氲几乎是彭镇所有茶馆的统一模式,唯独观音阁老茶馆与众不同,无以比拟,莫可替代。茶客脚下密密麻麻的“千脚泥”,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人来人往的踩踏,象无垠的沙漠,又象恐龙世纪的地表皱褶,舖展在茶客们脚下,硬实坚固的深坑浅窝,是尘世间人们生活经历坡坎沟壑的再现,是百年来老茶馆厚重历史的镌刻。来这儿的人,无论高低贵贱,无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茶客,都是自由自在的品茶人。</p> <p class="ql-block">  水泥垒筑的老虎灶横卧屋心,与碧水深井连为一体,五个铝制茶壶出土文物般地向人们炫耀着它对主人和茶客的忠诚与炙热;数十个红红绿绿塑料外壳和蔑丝编织的暖水瓶,如阵列的仪仗队,凭借自己沸腾的赤胆忠心向茶客们倾泻着内心的温暖,陪同茶客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时光;蒙垢的茶桌和泛亮的竹椅嘎嘎作响,与茶客的啜饮唏嘘、嘻笑畅谈、馆主的应酬吆喝,组成了一曲别致的茶馆悠闲交响曲;茉莉花茶的香气、蜂窝煤燃烧释放的氧化碳味、老茶客抽叶子烟喷吐的烟气,融汇成异于自然的特殊雾气,在茶馆的空间飘来荡去,时浓时淡……</p> <p class="ql-block">  这位老翁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容光焕发。他说他是观音阁老茶馆茶龄最长的人之一,快满一个甲子了。在年轻者的惊叹中,周围的“长枪短炮”齐刷刷对准了他。当有人问他高寿时,他咂吧一口土烟,烟杆叼在嘴上,然后嘘出圈煙雾,用双手比出91的数字,现场一片哗然。看着这位老人的神态,我在想,烟对人体健康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老茶馆那么多老年茶客都抽的是土烟,这位老人活了91岁,身体还那么好,难道是茶消化了烟对人体的危害?我甚至怀疑人们对烟是否存有某种偏见,抑或对饮茶是否严重认知不足?!……</p> <p class="ql-block">  老人今年78,他也是观音阁的老茶客,其穿着打扮不乏富贵之气。他靠着栅门旁边坐着,一张小方桌便是他的“营业部”,上面摆放着长短各异的烟杆。这些烟杆全是用奇形怪状,疙里鼓瘩的树根和树枝做成并保持着材型的原状,大头上嵌了一个烟锅,细头上插有一个烟嘴,烟锅和烟嘴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红色。这种烟杆多是用来抽土烟或烟丝的,也有能装香烟和土烟卷的,茶馆里有人用这种烟杆,但主要是游客购买用作纪念或自用。</p> <p class="ql-block"> 李老板是观音阁老茶馆的第六代传人。年岁不大,开朗豁达,心地慈善。每天早晨五点过就去生火烧水,天刚麻麻亮就取下门板开门迎客,这是他几十年来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纯粹的坚守。他不仅练就了“旋壶甩水”和“燃煤点烟”的表演绝技,同时是一个摄影高手。老茶馆灯光灰暗,表演前,他总要提示一些用手机拍照的摄影爱好者使用手机中的“专业”功能,设置好白平衡、光圈和速度的特定参数,去实现拍摄的理想效果。</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左右,阳光从开放式山墙射进茶馆,形成了一道飞流光瀑,整个茶馆里暖气融融,顿时也明亮了许多。在拍客们的要求下,李老板表演了“旋壶甩水”。他招呼拍客们站立灶台远点,至少两米的距离,防止洒出的开水汤着人,打湿相机。他站在灶台边,右手提起装满开水且喷着蒸汽的老茶壶,壶嘴朝外,迅速的在胸前划了一个圈,开水冒着热汽从壶嘴甩之而出,水花在空中形比了一个大圆圈,顿时,掌声、欢呼声和着机枪射击般的快门声、水花落地的啪啪声响成一片。如此三轮表演结束,拍客们有的为拍到了好照片而高兴,有的因站位或拍照时机不佳,成片不理想而遗憾。李老板近距离旋转茶壶甩开水,既不伤着自己,也不伤着别人,其旋壶的角度和力度,喷水的多少,画圈的大小掌握得十分精准,堪称绝活。</p> <p class="ql-block">  自从观音阁老茶馆被列入成都市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之后,老茶馆走成了“网红”。清末及民国时期的建筑,文革时期的壁画,吸引着“追红”队伍发生转移并不断扩大。过去来这里喝茶的主要是街坊邻居,现在不仅有天南海北的赏客,亦有不少“古镇粉”和慕名而来的外国人。他们在这里喝茶、摄影、打川牌、摆龙门阵、谈天说地、模特走秀、表演地方曲艺、拍婚纱照、拍微电影、做直播、发抖音,各取所需,享受着川西坝子原汁原味的茶馆味道。</p> <p class="ql-block">  金钱板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金钱板表演以打、说、唱、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演出由一人或数人进行,演员打、唱结合,辅以表演。代表曲目有《打董家庙》《打洞庭》《打毗芦荡》《胭脂配》等。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2008年,四川省成都市申报“金钱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这位师傅是当地金钱板艺术的传承人之一,他不但自己身体力行经常介绍、表演金钱板,还带了不少青少年学生。作为巴蜀后裔,我们理当为这些学习和展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们表示由衷之敬。</p> <p class="ql-block">  当一抹阳光从狭小的天井照射下来,一对青年男女走进观音阁老茶馆拍摄结婚照。漂亮的美媚和英俊的帅哥在摄影师的指导下,约莫工作了一个小时,在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苍桑感的茶馆里,他们为人生旅程中最重大的一步转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纪念。祝愿他们幸福美满,百头偕老。</p> <p class="ql-block">  在彭镇的老街上沉淀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有两个人永远铭记于彭镇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彭端淑为清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十年,出任广东肇罗道署察使。6年后,辞官归蜀,在成都锦江书院从教。彭端淑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其诗歌、散体古文及文学批评理论在当时影响都非常大。  以文而名彭端淑,时与大家李调元、张问陶鼎立蜀中,被誉为清代“蜀中三才子”。现存彭端淑的作品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粤西纪草》、《碑传集》、《国朝文录》、《广东通志》等。其弟彭肇洙、彭遵泗在当时都以文才知名,与彭端淑一起被称为“三彭”。  </p><p class="ql-block"> 彭端淑自幼刻苦学文,勤攻史经、善文墨,以散文见长。供职期间在彭镇写下了不少文章,其中以《为学》最为著名。“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p><p class="ql-block"> 雍正年间,彭镇还不是彭镇,而是双流县的永丰乡。清朝时期,因为战乱惨遭烧毁。乾隆年间,乡人们重回该地,建起街房数间,形成场镇。据历史资料显示,彭镇很大可能是因为被誉为文学家和教育家的彭端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彭镇的另一古代名人刘沅,就是今成都市双流区彭镇柑梓社区人,清代四川著名国学大师,时人称之“川西夫子”。刘沅创立槐轩学派,名震一时,他以儒学精神为根本,融道入儒,会通禅佛,成为集古今大成的一代通儒。他精通诗书,曾多次前往成都武侯祠、望江楼、簇桥等地,留下了许多诗词墨迹。刘沅在医学上也颇有成就,是中医火神派的开派祖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有《火神之祖——槐轩医学全书》。</p><p class="ql-block"> 刘沅自幼聪敏过人,7岁能文,被称为神童。乾隆五十四年考中拔贡。乾隆五十七年秋,25岁的刘沅考中举人。然而,刘沅此后三试不第,又因家中屡遭变故,30岁后遂绝意仕途,在家奉养母亲,潜心经史研究,著书立说,并设立私塾,教育后进。嘉庆十八年,刘沅移居原成都南门纯化街,因宅院中有一株老槐树,故名“槐轩”。刘沅在槐轩治学讲学40余年,号为一代“塾师之雄”。据《清史稿·刘沅传》记载,他的学生多达数千人,遍及省内外,刘沅一生,未曾做官。道光六年(1826年),礼部下文,选授刘沅为湖北省天门县(今湖北省天门市)知县,刘沅以丁艰守制为由推辞不往。朝廷念其孝诚,改为国子监典簿,但他不久又告假还家。刘沅晚年致力于公益,集资兴办慈善事业,多次带头修复成都武侯祠、青羊宫、二仙庵、黄忠墓等。在培修成都武侯祠时,刘沅重新调整三国人物雕塑,裁定雕塑的相貌、供奉位置,并在祠内刻建大量碑碣。</p> <p class="ql-block"> 活泼开朗奔放型的刘大胡子是彭镇茶文化流出的一大“网红”。听说他早年在观音阁做专门的“掺茶”,练得一手掺茶表演功夫。后来又自己搞了个“大胡子茶馆”,再后来又到别的茶馆掺茶,他的一生已被“掺茶绝活”所绑定。游客们都很喜欢他的掺茶风格,投手踢足之间,娴熟的掺茶技艺,风趣的言语表达,传递给喝茶人的是快乐与消遣,让人在欢声笑语中饮下香茗。正因如此,他的走红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p> <p class="ql-block">  彭镇老茶馆让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同台演绎。坐茶馆不仅在彭镇,在成都及至整个四川都早已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体现。喝的是茶水,聊的是文明,品的是文化,享受的是生活。当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以颠覆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意识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彭镇老茶馆,老屋老件伴随土烟的味道,总能让人感觉到农耕文明并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  成都人的安逸生活,充分体现在茶馆里。无论在闹市,还是在乡野,喝茶、泡茶是成都人生活的必须,并且融入了成都人的骨子里。所以论茶馆数量,成都当数中国之最。走进大街小巷,各色茶馆总会微笑着向你招手。外地人来成都,当地人给你最体面的接待一是吃饭,二是喝茶,三是打牌。要想真正体验成都生活,必定要去泡茶馆。一旦泡进茶馆,大情小事都会在冥冥茗逸中穿越飘散。难怪东西南北都流行着一句髦语:“成都是一个让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象“临河茶肆”这样的茶馆在彭镇并不多见。外墙的广告标示着经营者“为人民摆摊”的经营理念。跨进门槛便感觉一股清新且中外合璧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入门处挂有一幅条形幡联,在“炼狱篇”的暗影两侧有两句话“他来此是为了寻找自由”,“宝贵的自由,为自由牺牲的人自能揣摩”。这不禁使人想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所著的神曲《地狱》、《炼狱》、《天堂》。“炼狱”又叫“净界”。暗示人们通过阅读,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使灵魂得到净化,最后让自己得到升华。由此可见店主定是一个思想深邃,修养颇高的人,其匠心独运,使茶肆的生意也很红火。</p> <p class="ql-block">  茶肆分为两个部分,右边部分是两间藏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书。最引人注目的是里间书架上方有一幅醒目的标语一一“通过阅读获得解放”和旁边一幅朱毅麟简介的电子画像。朱毅麟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研究员, 科学家,科普作家。1934年 8月 17日出生,1958年起从事火箭与人造卫星的研究设计工作,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设计部科技委副主任、国家高技术航天(863-2)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综合专题组成员:1989年至今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我国“实践2号”一箭三星卫星系统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早年主持完成了“长征1号”运载火箭和返回式卫星的方案设计。1987年以来,主要从事我国空间技术和人造卫星的发展战略研究,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现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科学家的形象昭示着人们要崇尚科学,崇尚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在这样的茶馆里喝茶,获得的不仅仅是感观的刺激,更是精神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彭镇的不少院落设施都透视出文化的氛围。在彭镇这个地方,无论你进到哪一个小院,都能看到那个小院儿的墙壁上印有正能量的广告宣传画,它不仅展示给人们的是彭镇厚重的文化底蕴,也显示出彭镇人热爱生活,具有较高审美情趣的生存状态。</p> <p class="ql-block"> “阿苗染房”的店面招牌显得有些陈旧,但它是对人们追求原生态健康穿着的一种指引。招牌旁边下几个石阶梯便到了染房的门店,各色印染棉麻衣物琳琅满目,游客进进出出,看起来店面的生意还是不错的。以前,当人们以温饱为生活目标的时候,对衣食住行的要求并不高,也无法苛刻。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也整体步入了小康社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对吃穿住行的要求已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环保、健康、生态、无害化的吃穿标准已成为生活的主流。所以,象这种生态健康元素浓郁的古镇小店自然也就有了它生存的活性。</p> <p class="ql-block"> 这位理发师傅身带残疾,但他依靠自身的努力开了个理发店,和儿子共同经营。<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开朗豁达,人缘很好,在</span>这条街上他总是开门最早,一开门就有人惠顾他的生意。他说,我的工作任务就是要为需要的人解决好自己的“头等大事”。</p> <p class="ql-block">  妹子的糕点做得地道,纯手工,零添加。她的拿手糕点是酥碎芝麻饼,有甜味的、焦盐味的、还有白味的,味道着实很好。她还包粽子、做皮蛋。她说有不少游客喜欢她的商品。有的媒体曾动员她做有偿宣传,她婉拒了,她要靠口碑,靠回头客,做良心糕点。我十分赞同她的观点,一个人做事,把良心藏起来,那是不可能做得长久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个挂面作坊是镇子上做得长久的加工土挂面的门店。每天早晨6点钟左右,全家人就开始工作。他们要赶在游客们逛街时,把包装好的挂面摆上店铺。作坊的机房和晾晒房是分开的,女主人负责压面出面,男主人负责晾晒和切包,他每次要举十多柱超过人高的挂面,从机房端到晾晒房,整齐的摆放好,让阳光透过天棚把面条哂干。老板说,他们做的挂面讲究工艺和口感,不仅卖给游客,还卖给周围的食店。每天要做好几百斤,很多时候供不应求。</p> <p class="ql-block">  路边小吃是彭镇老街的一道风景。早晨,你无论走到那条街,都能遇上有店面的或无店面的一个锅台加一张小桌的小吃点,有的是包子馒头菜稀饭,有的是抄手小面卤鸡蛋,还有油条豆浆炸麻丸,不愁找不到吃的。不过,不少小吃点早饭时间一过,就会转向泡茶和午餐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栖山书院,传说是清末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一座知名的书院,位于湖南省凤凰厅得胜营满家苗寨(今凤凰县吉信镇满家村),是清末湘西凤凰的苗族举人——龙骥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创办的。此栖山书院是否彼栖山书院不得而知,但观其表,亦不乏书卷文生之气。类似栖山书院这样的美术馆、图书馆、书画馆在彭镇还有很多,而且各具特色,这种茶与人文结合的经营方式已大大超出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也更符合彭镇的历史与现实。</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五一假期,来彭镇的人多,来彭镇喝茶的人更多。就在观音阁老茶馆的前后左右几条街,全是喝茶人,好在早上我们就在观音阁老茶馆订了两个座,10元一客,喝茶拍照不限,时间不限。到了中午,居然一饭难求,无论到哪个店,都排着长长的菜单,被告知至少等候一小时。下午两点已过,我们还没吃午饭,肚子里的小精灵开始犯嘀咕了。就在我们排队的食店,刚轮到我们时,食店宣布菜食告罄,需要的菜没有了,只剩下肝腰合炒。于是我们也只得一菜一汤将就了一顿。</p> <p class="ql-block">  离开彭镇,脑子里总萦绕着一个概念,中华文明的传承多么重要。象彭镇这样的古乡镇在全国成百上千,但能从外延到内涵都相对完整保留下来的已不多见。中华文明的延续实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延续。当你走在成都的单体建筑环球中心与走在彭镇的观音阁茶馆,其感受绝对是不一样的。再过几十年或上百年,彭镇乃至全国所有的古乡镇还能找到她年轻时的模样吗?李老板的“甩开水”,刘大胡子的“掺茶”绝活,金钱板的说唱还会有人继承吗?但愿一切优秀的传统文化都能后继有人,不断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摄影:黄明</p><p class="ql-block">文字:黄明</p><p class="ql-block">音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