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印记

快乐龙女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圆明园是儿子上高一的那年,那一次是带着儿子去观摩北大,然后去的圆明园,那一次的记忆不是很深,没有留下什么感触,只记得那些残骸和一些零碎的片段,许是当时的重点是关注了灌输和激励孩子三年后高考志向的缘故吧!</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几件事件的发生,如香港曾宪梓先生捐资800万元人民币,用于修复圆明园围墙,抢救、保护圆明园遗址;兽首的回归;以及民间对重建圆明园的争执等等又使我关注了一阵圆明园,但是心中的感觉仍然是历史书上的记述,仍然是抢劫、掠夺、打砸、焚烧、杀戮的英法联军的滔天罪恶,心中仍然是屈辱和愤恨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今天早晨送完孙子,我又是公交地铁的组合出行,2个多小时后到达圆明园的南门,开始了我的第二次圆明园之行。我从绮春园宫门入园,沿路观看并拍摄着。圆明园是清朝时期的一座皇家园林,它是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风格的完美结合。它既有中国的传统建筑如琉璃瓦顶的宫殿、曲廊、亭阁、桥梁等,也有西方的建筑如大理石喷泉、洋房、雕像等,充分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整个园区是以水景为主的,园内有湖泊、池塘、河流等多种水体系,我就沿着水面缓缓的往西洋楼遗址走,一路上进入眼睑的几乎没有完整的景致(有的也是后来在原址上修建的),许多带着黑色编号的石雕残骸静静的或伫立或躺在泥土里,这样的情形到了西洋楼景区更加的触目惊心,那些残缺不全但仍高高挺立着的石柱,我仿佛从石柱上雕刻着的图案上看到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殿堂,而石壁上那些黑色的痕迹,我仿佛又闻到了那三天三夜的烟火味……这些精美的石雕、砖雕就那样展现在人们面前,既向人们展示着它曾经的辉煌,又诉说着它的屈辱,我默默的看着,看着周边的介绍和铜版画,对比着残骸,心里一揪一揪的,我不知道该如何来表达我心中的愤恨和悲情。</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这座精美绝伦的园林因为历史的原因,成为了一个巨大悲剧的代表。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园林变成一片废墟,如今只剩下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了!</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是康熙皇帝饱满墨汁的三个题字,这里也是乾隆皇帝梦开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建造,几代人的心血,毁于强盗的掠夺烧杀,毁于三天三夜!</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画像</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本身并不是地道的西方建筑,而是传教士为迎合中国皇帝好奇心而产生的作品。其主要意义,在于它“是自元末明初欧洲建筑传播到中国以来的第一个具备群组规模的完整作品,也是首次将东西方两个建筑体系和园林体系加以结合的创造性的尝试”。它是对欧洲巴洛克风格进行的一次本土化尝试,沿用了自宋代就已经成体系的石作技术,对西洋风格的建筑装饰理念进行了新尝试,并且引入了全新的装饰题材,将巴洛克风格自由的装饰理念与中国传统的装饰理念予以融合,形成独特的华丽装饰风格,是为中国巴洛克风格之滥觞。西洋楼的建造,一方面,反映了清帝国统治者观念上的某种变通,体现了清帝对西方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包容与接纳;另一方面,出现在皇家御园内的成规模的西式园林因真实记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显得十分珍贵,同时也证明了两种园林文化在当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西洋楼的诞生,促使中国出现了更多砖石结构的仿西式建筑,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影响了一批具有巴洛克风格的中国建筑,甚至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圆明园罹劫后,中式园林建筑几乎荡然无存,而西洋楼建筑因是砖石结构为主体,相对耐于保留,遂成为整个圆明园遗址建筑遗存最多的地方,西洋楼无形中反倒成为多数人心目中的圆明园形象,而事实上这是对真实历史的一种典型误解。</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景区</p><p class="ql-block">长春园北部仿建有一区欧式园林,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黄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画等10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占地7万平方米。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开始筹划,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基本建成。由意大利画师郎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不少我国的传统手法。西洋楼全盛时期,清宫制有一套铜版图,为建筑立面透视图20幅。由宫廷满族画师伊兰泰起稿,造办处工匠雕刻完成。</p><p class="ql-block">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这些西式殿阁因以石材为主,故多有残存,经百年风雨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残桥</p><p class="ql-block">圆明园盛时,园内有近200座桥梁。此桥为昔日敷春堂西宫门外的一座跨溪石拱桥,如今只残存季半个单孔石拱。它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鉴碧亭</p><p class="ql-block">整个亭子坐落在一个湖中小岛上,四面环水,无论往哪个方向看,都可以品鉴优美的景色,这也是鉴碧亭名字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鉴碧亭始建于嘉庆十六年,是一座修建于湖心小岛上的重檐方亭。亭子的东侧,有桥与湖岸相连,亭子的西边,是附属于圆明园的喇嘛庙,正觉寺。</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鉴碧亭,是在原基址上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正觉寺</p> <p class="ql-block">黄花阵</p><p class="ql-block">位于谐奇趣北侧,是仿照欧洲迷宫而建的花园,黄花阵的方阵为南北长方形,四面设门;阵中心为高台圆基八方西式亭,寓意“天圆地方》,方阵南北长物89米,东西宽约59米,阵结总长1600余延长米,墙高约1.2米,镶正字雕花青砖墙面。也称万花阵,据记载,盛时每当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皇帝都在此举行灯火晚会。1987年和1989年,先后在原址按原样修复全部阵墙和欧式圆亭。</p> <p class="ql-block">西洋楼景区入口这片废墟为——谐奇趣 部分</p> <p class="ql-block">方外观</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p><p class="ql-block">海晏堂西洋楼景区中最大的一处园林景观,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59年)。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备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弧形叠落式喷水漕。阶下为一本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青铜坐像,按我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的顺序,各轮流自口中喷水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正午时刻,所有生肖一起喷水。周而复俗称“水力钟”。海晏堂后工字形平台楼是附近喷泉群的供水楼。</p><p class="ql-block">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青铜头像,现有三尊存于法国和中国台湾,牛、虎、猴、猪首现存保利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海晏堂局部</p> <p class="ql-block">狮子林</p><p class="ql-block">位于长春园东北部,仿自苏州名园狮子林,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部丛芳榭一带于乾隆十二年(1747)基本建成,东部园林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狮子林为长春园较大的风景群组之一,共有大小景观16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狮子林</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狮子林</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全景模型</p> <p class="ql-block">独特的路灯</p> <p class="ql-block">从以下的诗画中领略昔日圆明园风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