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执信先生手抄本《古文参同契》,高24cmx宽12.5cm ,全书49页98面,共20000余字,由蒲松龄长孙蒲立德先生收藏,后虽几经周转,终于有幸成为我的藏品。书中盖有秋谷、执信多个印章,封面盖有东谷收藏及金石书画收藏等闲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封面上的两方印章,虽然经历三百多年,但是依然清晰可见。第一方印上的字是:蒲氏东谷之印。第二方印的字迹虽然很清楚,但是,实在认不全印章的内容。朋友你认识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枚篆刻印章是印在书的封二页上,这三个字念什么?请教了几位高人也没能得出准确答案。有人说是“范文子”、“允文子”的,还有人说是“范立子”的,也有说应该念“允立予”的,当然还有别的念法,但是细究起来与作者赵执信和收藏者蒲东谷关系不大,无论他们的姓名、字或号都与这三个字不挨边。那么,这是谁印上去的?到底应该念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朋友你能帮助下我解开谜底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生于康熙元年(1662)十月二十一日,逝于乾隆九年(1744)十一月二十四日。享年83岁,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执信是与蒲松龄,王渔阳齐名的孝妇河畔三文人之一,也是清代六大诗人之一,是一位有骨气、有才华、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赵执信才华出众,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篡修官兼预修《大清会典》。28岁时因在康熙佟皇后国丧期间观看洪升的《长生殿》传奇,被削职除名。削职还乡到他63岁,主要是他的漫游时间。他的足记东至黄海,西至嵩山,南至广州,北至天津。长期的漫游生活,使他得以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1725年,63岁的赵执信结束了漫游生活,回到故里退居在博山城东关外的别墅——因园中继续写作,于1744年逝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蒲立德,字毅庵,号东谷,岁贡生,是蒲松龄的长孙子。蒲立德自幼聪明好学,蒲松龄的裔孙中,在文学上较有成就的要算长孙蒲立德。《蒲氏世谱》称蒲立德“生而颖异” ,九岁即模仿著小说一卷,乡中视为神童。蒲立德自幼受其祖父和父亲的影响,酷爱文学,对经史子集、百家术数无不精通。他一生著有《易学汇解》数卷,《三字经注解》一卷,《东谷文集》四卷,《东谷诗集》,《道学会通》四卷,《家政汇编》四十卷。蒲立德对其祖父蒲松龄及其著作非常重视,评价很高。他在《辞纂修山东通志呈》中建议将蒲松龄列为省志文苑传应载人物,不失为一种有胆识的建言。他还为谋求《聊斋志异》的刊刻做过很多努力,为《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蒲松龄生前对长孙蒲立德企望很高,立德确实没有辜负祖父对他的期望,他在蒲松龄裔孙中称得上是道德学问第一人, 颇得蒲松龄的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蒲立德一生勤于著述,在地方上博得一定的名声,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死后被载入县志中。参观过蒲松龄墓园的人们当不会忘记,墓园中有三大堆高大的古冢。东边冢中埋葬的是蒲松龄的父亲蒲槃,西边冢中埋葬的是蒲松龄,两冢之间偏下首的一冢即是蒲立德的墓,此种葬法在当地称之为“怀抱孙”。据说蒲松龄生前曾留下遗言,让他最钟爱的长孙蒲立德死后陪葬在身边。然而,她的四个儿子都没有得到这份殊荣,他们死后都葬在西距蒲松龄的墓园约200公尺的《长墓田》,蒲松龄的墓园在当地被称为“才子茔”实属当之不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同契》又名《周易参同契》,为东汉魏伯阳著,是道教修炼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亦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宋张紫阳《悟真篇》说:“叔通受学魏伯阳,留为万古丹经王。”元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说:“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要以《参同契》为主。”陈撄宁说:“《参同契》称为万古丹经之王,历代修炼家对于此书极其重视。”不仅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亦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如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其原理即从此书而来。因其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深晦涩,素以“天书”著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参同契》是用隐语写成的,其中的仙术仅靠口诀秘传,《参同契》的抄本亦珍藏在少数黄老道传人的手中,世人难得一见,因之《参同契》的学说至唐代才流传到社会上,而且版本杂错,文句惑乱,注释亦歧义百出。道家学者虽知其中传有古代千圣所秘的仙术,却因不得诀法难以索解,故皆妄解此书,致使《参同契》流派纷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健康长寿,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人类的追求,因为老病死是人类的必然结果。然而“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长生不死,这是道教修炼的追求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同契》这本书,就是把长生不死的修炼理论和方法,公之于世,因此这本书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