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

A班王麒瑞

<h3>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毒龙山阜玩峰下,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占地17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几百个足球场的面积。2003年7月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扎起明孝陵众多景点中,我最喜欢神道。从下马坊开始,依次经过大金门,过碑亭(又称四方城),再穿过御桥,就到了神道。神道也分两部分,前部分叫石象路,主要是石兽,后半部分叫翁仲路,主要是石人。石象路依次排列着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一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獬豸各一对,站坐狮子各一对。它们的存在各有寓意,比如麒麟代表吉祥;狮子代表大明帝国威震四方,到了秋天,石象路上的银杏黄了,枫叶红了,还有郁郁葱葱的其他树木,将石象路渲染成一幅色彩生动的油画。特别是清晨的阳光斜射入树林间,打在石兽身上,石象路仿佛人间仙境般庄严肃穆,又让人心旷神怡,仿佛如梦。若起风了,金色的杏叶飘飘荡荡随风起舞,最后缓缓落在路中间,给石象路铺上一层厚厚的金色地毯,引得路人驻足。所以石象路素有“金陵最美600米”之称。<br>石象路的尽头,穿过石望柱,就到了翁仲路。翁仲路神道两侧有文臣3对,武将3对,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不可以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风格雄浑,朴拙,气度非凡,关于翁仲有个传说,相传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十三陵,见到石人,想考一考随行人员,便指着石人问“这叫什么?”一文翰林学生脱口而出“仲翁”!乾隆立即写了一首诗“翁仲怎能做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从今不许房书走,去到江南做判通”。原来“翁仲”是一个人的名字,而仲翁是指排行第二的人。翰林学士连这么简单的内容都弄错,乾隆故意将功夫说成夫功,书房写成房书,通判写成判通,就是嘲讽他,自此,这位上书房行走的翰林被逐出宫廷去江南做了判通。长长的神道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黄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h3> <h3>神道的尽头,穿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来到陵园的主体部分。过金水桥,穿文武方门,到达碑殿,这里有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的“治隆唐宋”碑。意思是颂扬明太祖過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明和宋太祖赵匡胤。碑殿之后是享殿,这里是供奉贡品的地方,已在战火中毁坏,留下分布均匀的石柱础默默告诉后人它之前的恢弘大气。穿过享殿跨过内红门的门槛,经过升仙桥,到达方城明楼,方城的底座是雕工精美的须弥座,正中间为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拾阶而上,出隧道,迎面是宝顶南墙,因为总有人走到这里就问墓室到底在哪里,明国时期就在南墙的石壁上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以回答游人疑惑。延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站在明楼上,可以远眺整个陵区。触摸着明楼围墙上厚厚的墙砖,仿佛穿过厚厚的时光,触摸那一段历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