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圈所青睐的“京沪八校”是哪几所?

天津高考

红圈所大家都了解红圈所的招聘一直很严格,对学历有严格的要求。<div><br></div><div>首先先给各位家长解释下什么叫红圈所,简单地说就是指中国最顶级的律所。红圈所的概念来自于最顶尖的律所。与英国律师界的“魔术圈”(Magic Circle)类似,中国律师界逐渐发展出“红圈”(Red Circle)律师事务所。“红圈”这一概念是由素有法律界“福布斯”之称的《亚洲法律杂志》在题为《红圈中的律师事务所》一文中提出的。</div><div><br></div><div>2014年,创设了“银之圈”这个稍次于“魔术圈”的英国律所专用语的《英国律师杂志》为中国领先的律所打造了一款专属用语——“红之圈”。根据《英国律师杂志》的定义,首届“红之圈”包括了如下八家律师事务所:金杜、君合、方达、竞天、通商、环球、海问、中伦。</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ed2308">八家红圈所的共性</font></b></div><div><br>“红圈所”的这八家律所有以下共性: </div><div><br><b>1、成立时间较长</b></div><div><br>成立时间在20年以上,其中环球律师事务所成立时间最长,迄今已达40年; </div><div><br><b>2、外部评价较高</b></div><div><br>长期以来被国际知名的法律评级机构评选为领先的中国律师事务所; </div><div><br><b>3、内部管理较严</b></div><div><br>在服务质量、风险控制、专业形象、知识管理、内部事务等各方面的要求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准; </div><div><br><b>4、国际经验较丰</b></div><div><br>拥有较多的国际化法律人才、较高的国际化专业技能、较丰富的国际项目经验等。 </div><div><br><b>5、位于国贸附近</b></div><div><br>从地理位置上,红圈八所大都在国贸桥附近。 </div><div><br></div><div><br><br><br>对于应聘这些律所的考生而言,一般的院校很难入这些律所的法眼,但是对于这北京、上海的这八所院校来说,红圈所是非常欢迎的。<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北京地区-“清北人政贸”</font></b></div><br><b>1、清华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2022年软科专业排名4)</b><br><br>北京大学法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教学行政大楼(凯原楼)、科研楼(陈明楼)、四合院(国双庭院)及法柱广场均位于燕园东北角,紧邻风景秀丽的未名湖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近些年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国际化方面不断推进,已与近百所世界顶尖大学的法学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在欧美多个著名法学院设立联合研究机构。2013年,在世界著名的高等教育QS排名中,北京大学法学院名列中国大陆法学院第一名。2015年至2017年,北京大学法学院连续三年位列QS排名全球前20名左右,稳居我国大陆地区第一名及亚洲前三名。<br><br><br>法学学科是清华大学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学科之一,目前清华大学法学院已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实力。自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以来,法学院始终重视学科发展,并于2019年通过“双一流学科”中期评估,获得评估组高度肯定。法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强调学术研究与教学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重视国际交流,已与一批世界一流的法学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收获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清华大学法学学科在2020年度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第27位。<br><br><br><b>2、北京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2022年软科专业排名3)</b><div><b><br></b>北京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99年6月26日,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北京大学法律学科发轫于1904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法学院取得了飞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法学院校的前列。<br><br><br>北京大学法学院拥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跨世纪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和新世纪人才,拥有经济法学、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作为拥有国家法学一级重点学科的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学、知识产权法学等诸多法学二级学科都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凭借梯队合理的法学精英师资团队,北京大学法学院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创建世界一流法学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br><b><br>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第四轮学科评估A+,2022年软科专业排名2)</b><br><br>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br><br><br>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传承了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红色血脉。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朝阳大学创办于1912年,当时被誉为“中国最优秀之法律院校”,在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享有“北朝阳,南东吴”、“无朝(阳)不成院(法院)”的美誉。</div></div> <b>4、中国政法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2022年软科专业排名1)</b><br><br>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是在原法律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骨干学院。长期以来,我院坚持“学术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经过全院师生不懈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贡献。<br><br><br>我院现设5个博士专业、5个硕士专业和1个本科专业,下设9个教学科研机构、38个学术研究中心,已成为我国理论法学和公法学教育研究的重镇。其中法律史学和行政法学在国内具有顶尖的学术地位和一流的科研教学水平。法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教授34人,副教授38人,讲师15人,博士生导师46人,硕士生导师119人。教师中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资深专家,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精通实务与理论的实务部门专家,以及一大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br><br><br>进入新世纪的法学院,以“法治天下、学问古今”为院训,以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目标为导向,全面规划和开展各项中心工作,力争将法学院建成“高品质、创新型、开放性”的一流法学院。<br><br><br><b>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2022年软科专业排名13)</b><br><br>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1年,1984年改为现名。顺应中国改革开放大业对涉外经贸法律人才之迫切需求,1978年在对外贸易系下设立“国际商法教研室”,高西庆等为第一届硕士生。1984年成立国际经济法系,开始招收本科生,冯大同教授为首任系主任。1996年在原国际经济法系基础上组建成立法学院,沈四宝教授为首任院长。<br><br><br>回顾往昔,自建系至今四十年筚路蓝缕和披荆斩棘,法学院在风雨兼程中日益发展壮大。这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深厚积淀的法学院。这里有着曾经全国最著名的国际商法大家沈达明先生、冯大同先生。他们开创了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商法学科。由于两位先贤的奠基性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为全国最早拥有国际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首批四个院校之一。贸大法学院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2017年12月发布)中位列全国前十高校法学院之列,国际法学科于2017年入选贸大“开放型经济学科群”双一流重点建设名单。这些成绩既标志着贸大法学院发展的新起点,更预示着任重道远的历程开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上海地区-“复交政”</font></b></div><br><br><b>1、复旦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B+,2022年软科专业排名10)</b><br><br>复旦大学法学院初创于1929年(法律系),在八十余年的辉煌历史中,法学家群星璀璨,王宠惠、张志让、梅汝璈、杨兆龙等著名法学家都曾在复旦执教, 形成了复旦法学特有的精神特征。后虽几经改组与调整,但依然薪火相传。1981年恢复法律学专业,1983年重建法律系。2000年11月在原法律系基础上正式组建单一学科的法学院。<br><br><br>新法学院成立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 已设国际法、民商法、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诉讼法和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八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立一级学科硕士点(已设除军事法学外的其他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建有法学博士后流动站,自2000年起开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研究生培养;我院法学一级学科2012年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获批设立“复合型”和“涉外型”等两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两个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br><br><br><b>2、上海交通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2022年软科专业排名7)</b><br><br>200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法学院,掀开交大法学教育新的篇章。十九年来,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院师生同心创业,追求卓越,积极探索强理工科大学背景下法科崛起之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办学、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2年起连续十年进入QS世界大学法学学科百强,2020、2021连续两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法学排名中跻身世界50强(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一),被誉为全国发展最快的法学院之一。<br><br><br>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9人,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项目2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人才计划近10人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上海市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29人次。教师中45岁以下占41%,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7%,海外学位师资占39.1%,具有海外经历的占89.6%,师资国际化水平居国内法科院校前列。<br><br><br><br><b>3、华东政法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A,2022年软科专业排名9)</b><div><br>华东政法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筹建,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被撤销;197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复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校是上海市管理的高校。现任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校长叶青教授。<br><br><br>站在新的起点,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抢抓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整体布局,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发展理念,深化“教学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模式,构建“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实施“两基地(高端法律及法学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基地)、两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平台(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发展路径,完善改革举措,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内涵发展,逐步建成一所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法科一流、多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推动法治文明进步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和令人向往的高雅学府。</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高考志愿填报及升学规划咨询请扫描以上二维码</font></b></h3>

法学院

学科

法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

第四轮

红圈

软科

一流

排名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