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北大院

五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部队子女有个共同的家叫做“部队大院”。因为父辈,他们从五湖四海走进了这个家,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军人的血脉,身上充满着军人情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1959年底,爸爸调往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妈妈与我们1960年初从北京搬到了烟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刚到烟台临时住在海军高级专科学校一所(时称:苏联专家招待所),我家住在楼下,楼上是苏军上校专家一家。一天上校夫人到家中与妈妈借洗衣机用,妈妈说家中没有,将洗衣搓板借给了上校夫人。上校女儿和姐姐们常一起去海边玩耍,结下了友谊,照了许多合影留念,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全部被烧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1961年我家搬到了营区一号门外的一栋独楼,</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楼是哈根故居,西洋建筑,由英国圣公会建筑师道格拉斯设计,建造于1924-1933年,该建筑为英国亚洲殖民地早期风格,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多棱坡屋顶带阁楼,双层石木结构,</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距海边不到50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哈根故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楼上是副校长陈文汉家,陈伯伯是一位早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抗战时期身负重伤,白求恩大夫亲自给他做的手术,保住了生命,但左臂一直弯曲在身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副校长夫人王建华阿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细高个,热情开朗。我非常喜欢吃王阿姨做的饭,我这个三岁小朋友经常独自跑到王阿姨家吃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住在楼下,一天突然刮起大风,妈妈到院子里关鸡窝门,我随后跟了出去,一出门被风刮了起来,妈妈吓的在后面追,好在被一颗大树挡住了,有惊无险,惊吓了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遇到大风时,特别是秋冬夜晚,躺在床上,涛涛的海浪声好像不断的向你涌来,虽有战士站岗,但在内陆生长的妈妈还是有些恐惧,1964年我家搬到了北大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烟台有着悠久的历史,1861年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烟台成为通商口岸,自此外国列强进入烟台,1862年英国首先在烟台山上建立了领事馆,之后,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17个国家相继在烟台山上设立了领事馆,使得烟台山成为亚洲现存的最大近代领事馆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烟台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各国领事馆分别在烟台山与东山之间风景最美的沿海一带修建了不同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就坐落在东山下的海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大院内有四栋小楼,学校除校长孙亮平家在营区2号门北边的一个独院里居住。政委何明智从海军潜水艇学校调入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家一直在青岛。其他校领导基本都居住在北大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大院中间那栋石头楼,楼上是副校长符岱寿家。符伯伯身材略胖,戴着一副眼镜,1933年参加红军,在战场上是一名勇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符副校长夫人刘温萍阿姨抗战时期参加新四军,一名军医,营养专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楼下是训练部部长刘瑞峰家,印象最深的是刘部长夫人李萍阿姨每天衣着整洁得体,每次到我家从不坐沙发,都是坐在椅子的二分之一处,腰板笔直,两腿并拢,双手放在大腿上,说起话来彬彬有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院东面那栋楼,楼上是副校长赵振安家,赵伯伯解放战争时期任开国元帅贺龙警卫团团长。1959年底同爸爸一起从新中国海军第一支导弹部队(赵伯伯任部队长、爸爸任政委)调往烟台,参与组建海军高级专科学校,任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爸爸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时调往烟台的还有朱永文任训练部副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赵副校长夫人郝玉林阿姨1942年16岁参加八路军,陕西米脂人,细腻的皮肤如同瓷娃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楼下是曹金涛教授家,曹教授原国民党中校,曾在多国留学,在美国留学就长达10年。回国后任北京航空大学教授,一名科学家,是周恩来总理亲自从北京航空大学精选出调入海军高级专科学校</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a(0, 0, 0, 0.9);">从事导弹工程的教学、科研工作。</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任副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曹金涛教授(右二)在指导教员开展科研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曹教授夫人刘阿姨是一位小脚家庭妇女,满头华发,年长曹教授,白白净净,一看就是出生于大户人家。他们夫妻虽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家庭妇女,但恩爱一生。他们的两个儿子,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院北边那栋楼,楼上是政治部副主任南映森家。该楼是一栋欧式建筑,曾是一百多年前传教士在烟台创办的第一所西式女子学校——卫灵女校的办公楼,是一栋三层的方形小楼,坐南朝北,北面距离大海不足百米。不规则的四面坡屋顶,褐色花岗岩砌筑的外墙,石木结构楼体,典型的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远看宛如童话世界里的一座古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伯伯1936年参加革命,是著名“白刃格斗英雄连”首任指导员,1940年11月,八路军总部授予南伯伯所在的8连“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面这幅照片是学校领导与部分干部、教员合影,后排中间穿黑色衣服的是校长孙亮平,孙亮平左前副校长赵振安,第3排左2副校长陈文汉,左8政委殷国洪,第2排右6副校长符岱寿,第1排右1坐在地上的是爸爸,他们始终和官兵们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校部分领导与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身经百战,战功赫赫,戎马一生的老兵们,各各都是英雄好汉!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优良传统,平易近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是正军级院校,第一次授衔学校领导衔授的都比较低,大部分校领导从1960年任职,直到离休,一个职务一干就是20多年,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努力工作,为培养海军尖端武器人才倾注了心血和力量,工作之余他们如同兄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住在院子西面那栋楼,该楼1906年建成,是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两层砖石结构,平面呈L形,面积约55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家居住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西北面有个篮球场,篮球场北面是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幼儿园。从我家到幼儿园步行不到5分钟,幼儿园内有六栋欧式风格建筑,建于1920年,是当年为来烟台避暑的美国海军军官以及社会名流提供的住处,叫“大陆饭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六栋楼每栋一个班,楼内有教室、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和浴室。印象最深的是陈佳琪老师,两条过膝的大辫子飘在身后,窈窕淑女,曾是某部队文工团团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高级专科学校校长孙亮平夫人于在安阿姨任幼儿园园长,幼儿园从园长到老师都给予了我们母亲般的爱,在她们的关怀和教育下,我们茁壮成长,度过了愉快而美好的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幼儿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刚搬到北大院时,大院居住的都是校领导,院内孩子我最小,似乎没有人和我玩,不久政治部副主任高秉华叔叔家搬到我家楼下。抗战时期高叔叔曾任林彪警卫排排长。高叔叔夫人祝杰阿姨正黄旗后代,热情开朗,长的像江南女子,干净利索,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他们两个女儿和我年龄相仿,我们成为了好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年代的女孩子文静、爱学习,当时北大院的女孩可以说个个是学霸。男孩子有着阳刚之气,但也很顽皮,原高专政治部副主任南映森儿子南秋阳在《热血白刃格斗英雄连首任指导员南映森》一书中记录了一段院里男孩的顽皮,书中写到:【1964年7月31日庆祝“八一”建军节,在礼堂演出话剧《红岩》。晚饭后学员们排着整齐的队列,迈着有力的步伐,高喊着一、二、三、四按时进入礼堂。院校首长们坐在第3排,张贝力、周福年、符新中、南映森的二儿子南义洋几个孩子口袋里装满了巴豆,衣服袖子里藏着塑料吹管也进了礼堂,他们分别坐在中间和两边的位置上。晚8时话剧准时开演了,完美的舞台效果,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立即吸引了所有观众。人们都被江姐的英雄气概所震撼,被敌人的残暴凶狠所痛恨。 当演到徐鹏飞审问江姐一场时,周福年、张贝力等几个孩子把巴豆放到嘴里,从不同方向偷偷地用吹管 “扑扑、扑扑”向徐鹏飞吹去。嘴里的巴豆吹完后,他们迅速地把吹管藏到了衣袖里面。台上扮演徐鹏飞的演员对着江姐刚说道:“交代了吧,给你自由!”忽觉得脸上,脑门上被几个不明物击中,疼痛难忍,他被突如其来的状况打晕了,刚要大喊“妈的,谁打我!”马上又意识到自己是在演戏,下面院校的首长、观众正在看着呢,他硬生生地把差点出口的话压了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场后他找到团长,指着脸上五个直径约1厘米发红的痕迹说:“这坏蛋我是不能演了,下面有好几个人用弹弓打我”。团长用手摸了摸他的脸安慰道:“别生气,那是因为你真正进入了角色,演得好,大家恨的是徐鹏飞才会这么做。”他俩来到舞台旁边的幕布后,撩开个小缝缝朝台下偷偷地观察了半天,也没发现是谁在使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有一支演出水平很高的业余话剧团,该团成员由机关干部和教员组成。虽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但无论从舞美、灯光、服装、道具和演员表演都是一流的,可以说不低于一个省级话剧团水平。先后排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红岩》等剧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政话剧团团长观看学校《红岩》演出之后说许云峰的扮演者(组织处长叶柏青)比海政话剧团演的还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校还时常演出京剧折子戏等节目,演出京剧折子戏《打鱼杀家》副校长赵振安亲自上台拉京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年后由于干部住房不够,在大院的北面新建了二栋二层红色长排楼。从此院里同龄孩子多了。大院为我们开启了同学、同事、战友、工友、一个点的知情,同一个幼儿园等多层身份的发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学习之余在院子里跳方、跳皮筋、踢毽子。周日和节假日跑到大操场荡秋千,玩单双杠,到东山采野花,摘酸枣、无花果、蓖麻籽……,偶尔会偷偷摘上几串葡萄,每天在阳光的照耀下飞奔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岁那年,爸爸教我学会了射击、游泳。在东山,爸爸把一个约6厘米高,3厘米圆的小玻璃瓶放在一面石头墙约7厘米宽的墙沿上,站在10米之外一枪(手枪)击中,不愧是从战火中走出的老兵。爸爸的首长和战友常和我们说,爸爸虽然长的瘦小,打仗非常勇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常和副校长赵振安伯伯带着璐璐姐和我到大海中畅游,从那时起,我爱上了这两项运动。在高中学军的一次打靶,我10发子弹打出了90环的好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大院北门是一个通往大海的门,出门就是沙滩,每到夏季,我都会涌向大海,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与翻滚的浪花,心情像浪花一样灿烂,每当整个身体随着浪花上下起伏时,仿佛从胜利走向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潮时就开始抓沙蛤,沙蛤喜欢生活在细沙里,也叫飞蛤,因它在水中像蝴蝶一样会飞。站在海水到胸口之处,双脚在海底的沙中左右摆动着,发现蛤蜊立刻踩住,双腿弯曲,一憋气,整个身体猛的潜入水中,从脚下抓起,身体往上一挺钻出水面,好开心。回想到这时仿佛闻到了海水的味道,那时的童年是那么的美好。有时一天能抓一小盆,自己的胜利果实,吃起来格外鲜美,至今念念不忘,每次到烟台沙蛤是必点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打渔队常年在北门外打鱼,我们时常跑去看拉网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打渔队主要打小银鱼,据说是出口。在北门内有两个1米高的大锅台,锅的直径大约有2米,打渔队的叔叔站在锅台上,水开后将鱼和盐一起倒入锅内,用铁锹顺着锅边轻轻转两圈,然后用一个超大的漏勺将小银鱼捞出晾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银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它的杂鱼挑出来卖给院里人,卖鱼的买鱼的叽叽喳喳好热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杂鱼中总有几条艇巴鱼,艇巴鱼就是我们现在吃的河鲀,河鲀又名气泡鱼、艇巴鱼、气鼓鱼……,胶东半岛烟台附近海域,是多种艇巴鱼洄游的必经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都说艇巴鱼有剧毒,没人敢吃,打渔队叔叔挑出扔到边上,孩子们跑过去用脚搓艇巴鱼的肚子,越搓越鼓,越搓越鼓,然后一跺脚砰地一声,因此我们叫它气鼓子,说它的肚子是气鼓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艇巴鱼(河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妈妈很少买,妈妈是内陆人,不喜欢吃海鲜,海鲜的鲜妈妈说是腥,有时买几只螃蟹。我家吃的鱼,种类很少,而且每种鱼有固定的吃法,黄花鱼红烧或糖醋,有时做松鼠鱼,再新鲜的鱼也要先炸再红烧,妈妈说:“不炸做出来很腥”。红烧加吉鱼、鸦片鱼,也必须先炸再烧,刀鱼只会炸着吃,鲅鱼只做熏鱼,结婚前我没吃过清炖鱼,没吃过鲅鱼饺子。小时候看邻居家阿姨在煤炉子上烤小鱼干,馋的口水都要流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5、6岁的孩子就戴上了上千元的智能手表,我们那个年代用圆珠笔在手腕上画个手表就开心的不得了。我们那个年代虽然没有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我们有着丰厚的精神生活,我们纯真、坦诚、活泼、乐观。我们热爱祖国,崇拜英雄,充满着阳光和幸福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大院居住的干部从团职到军职,这种部队大院在全军可能为数不多。但北大院的邻里之间没有高低之分,亲如一家,张家有事李家帮,李家有事王家帮。你上班下雨了,不用担心院子晒的衣被,早有邻居帮你收回家。你不在家,家里来客,邻居会把客人请到自家热情款待。院里阿姨家来客人,妈妈会把家里的鱼或肉送过去让阿姨招待客人。1964年妈妈到青岛做甲状腺手术,我跟爸爸同妈妈一起到了青岛,家中小姨和保姆带着姐姐、哥哥,副校长符岱寿夫人刘温萍阿姨只要家里做好吃的就给姐姐、哥哥送去,几乎每天送。这种邻里之间的友谊如今难以再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特殊时期爸爸被打成叛徒、假党员,被关押批斗。爸爸被关押那天,专案组人员到家中押爸爸,看到妈妈做的红烧肉,将锅砸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爸爸专案组的人经常到家中给我们办学习班,让我们揭发批判爸爸,与爸爸划清界限。妈妈总是坚定的和专案组人员说:“我相信老张,不会和他划清界限的”。大姐心平气和地和专案组人员说:“我串联到北京时,见到爸爸许多老首长、老战友,他们对我爸爸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我爸爸为人正直,打仗勇敢……”,二姐是一个心直口快,敢做敢当的女孩,她常用辩论的方式与专案组人员辩论,使专案组人员经常哑口无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暑假期间,北大院孩子在跳《洗衣舞》。</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洗衣舞》剧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支舞蹈,便和妈妈说想去参加,妈妈正在做衣服,一边蹬着缝纫机一边和我说:“别去了,在家看看书”。妈妈的话音刚落,我看到妈妈默默的流泪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妈妈流泪,妈妈不让我去,是怕我被欺负,受到伤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天我和伙伴们在院子里正玩的开心时,突然一个小伙伴说:“大操场有批斗会,咱们去看看吧?”大伙同说:“好”,我什么没想,和小伙伴们一起蹦蹦跳跳的跑到了大操场。到了大操场,我愣住了,看到爸爸站在高高的台子上,今天批斗的是爸爸,我没有走,默默的站在那看。一会儿看到妈妈端着个盘子,盘子上盖着碗上去了,站在爸爸的身边,不知批斗爸爸的人和妈妈说了什么?突然听到妈妈大声说到:“老张忠于共产党、忠于毛主席、忠于人民,我不会和他划清界限的!”然后妈妈把盘子上的碗掀开了,下面是一盘妈妈亲手包的饺子,妈妈特意来给爸爸送饺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爸爸被关押批斗,院里没有任何人歧视和欺负我。叔叔、阿姨们关爱着我,小伙伴们一如既往的和我是好朋友。也许是爸爸、妈妈平时的为人和人品赢得的。爸爸刚被关押期间,专案组人员押着爸爸到食堂吃饭,食堂的老厨师们都是给爸爸挑炸的最好的油条并做一份爸爸喜欢吃的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高级专科学校迁址到南京,大院很多孩子随父母去了南京。高中毕业后,院里孩子当兵的,下乡的也陆续离开了大院,我依然坚守在大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我在北大院居住的时间最长,1969年爸爸平反后调往江西工作,哥哥、姐姐当兵离开了烟台。大院见证了我的成长,给予了我温暖、爱和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2月海军高专迁往南京后营区移交给了新组建的海军烟台基地,基地首长家均住在营区内。70年代在大院的南边盖了两栋四层处长楼,10年间大院从不足10户人家到了上百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对面有一排平房,原是警卫连居住,后改为打鱼队,当时打鱼队人员都是军人,后又改为干部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房后墙(好亲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面第一家是管理处长苏振家家,苏振家夫人樊阿姨随军家属,和苏叔叔是青梅竹马,建国后很多干部放弃了家中妻子,而苏叔叔依然把樊阿姨带进了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阿姨纯朴善良、贤惠能干,她和苏叔叔育有五男一女六个孩子。管理处工作繁忙,苏叔叔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工作上,沉重的家务落在了樊阿姨一人身上。那个年代洗衣做饭、缝补衣被、打扫卫生都要手工来完成,还要照顾孩子。樊阿姨是一个完美女性,家里打扫的干净利落,头发一丝不乱,衣服没有一个褶子,而且每天都挤出时间看报学习,也许她不想落后于社会,也许她想给苏叔叔脸上争光。邻里之间不管谁家有困难,她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家车叔叔是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教授,夫人段阿姨是高中老师,夫妻俩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没有感觉高人一等,与邻里之间是那样的友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家男主人博叔叔是烟台基地作战参谋,女主人月阿姨也是随军家属,贤惠、善良。博叔叔所在处的处长是冯玉祥将军之子冯宏达,冯宏达平易近人,经常到博参谋家,有时两人在院子里小酌两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北大院期间得到了这些阿姨的关爱与帮助,还有赵副校长夫人郝阿姨、小芳妈妈王阿姨等阿姨无微不至的关爱。特别是孩子出生后,孩子出生不到9个月先生去山东大学上学。我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在北大院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天上班后家中只有孩子和保姆在家,保姆是个不到20的小姑娘,一天樊阿姨听到孩子的哭声不停,便匆匆跑到家中,看到孩子独自躺在床上哭,不见小保姆,10多分钟后小保姆才回来,樊阿姨说了小保姆。为了让我安心工作,樊阿姨每天到家中看看,一天发现家中有个小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阿姨将此事告诉我,感到很生气,第二天上班将此事与我领导孙书记叙述了一遍,并和书记说:“孩子这几天不太舒服,明天上午请半天假带孩子去医院看看”,书记说:“你今天下班回家不要说明天带孩子去看病,明天照常上班,一小时后再回家”。我照书记说的做,第二天到家果然一个小战士在家中。我没说什么,给孩子穿好衣服,抱着孩子去医院,小战士竟然和小姑娘一起跟在我身后,心中一股火涌上,因要给孩子看病,下午还要上班,我忍了忍没说什么,晚上和小姑娘心平气和的谈了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天后下班回到家中,吃晚饭时小姑娘和我说:姐、我家里有事,明天回去一趟”,我说:“你这么突然,孩子怎么办?等我找到人看孩子你再回去”,小姑娘说:“我爸爸病了,回去两天就回来”,父亲生病我怎能不同意,小姑娘接着说:“姐、借我十元钱好吗”,我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三十多元,因她父亲生病,就给了她,本意是送给她了。接着她又说:“姐,借你那个白包用用”,我刚买了一个白色皮背包,只背了两次,我借给了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樊阿姨帮我看了两天孩子,可两天后不见小姑娘回来,三天过去了,四天过去了还是没回来,我意识到我被骗了,后来发现家里少了很多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怎么办,保姆很难马上找到,樊阿姨身体又不太好,家里还有一个小孙女。在我急切的心情不知所措时,原高专医院一位药剂师的爱人杨阿姨得知后找到我,说帮我看孩子,听后万分感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阿姨的爱人在特殊时期被迫害而死,杨阿姨是从农村来的随军家属,当时一个人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在她最艰难的时候,妈妈给了她一些帮助,杨阿姨一直特别感恩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每天上班前把孩子送到杨阿姨家,下班后去接孩子,孩子不到1岁,杨阿姨怕我带着孩子回家无法做饭,便让我每天在她家吃完饭再带孩子回家,直到找到保姆。每当回想起那些老阿姨们对我的关爱与照顾,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感激之心无法用言语表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的年轮飞逝而过,大院内的小楼有的已被拆除,现存的也早已面目全非。虽然我已离开北大院38年了,大院也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然而心中的北大院却随着时光愈发牢固,那是我成长的家园,是我得到温暖和爱的家园,是我一生无法忘记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遗憾的是没有用相机留下大院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分照片来自网络,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