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嫩江市第一小学校“新课标引领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探索”片区研训活动纪实</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间五月天,一派生机入眼帘。”微风不燥,阳光正好。平淡的日子里,心有归属就是幸福,愿美好和惊喜铺满整个夏季,一切美好都会到来!在这充满诗意的季节,在一个特别的日子——2023年5月18日,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全面实践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典型教学模式,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构建高效的生本课堂。嫩江市教师发展中心在第一小学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关于以“新课标引领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探索”为主题的语文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第一小学教师、兄弟学校教师,大家线上线下相聚在一起,每一位教师带着不变的初心,带着心中的梦想,带着满腔的热情经历了长达一天的共研,共磨,共提升的历程。 第一小学片区研训活动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是浓厚的研讨氛围却在每一位教师心中挥之不去。经过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课堂教学的设计更加合理,教学效率逐渐提高,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样态。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想得到的美丽”,那么课程标准就是“看得见的风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实施,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崭新里程碑,是我们迈进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节点。研读“新课标”,将新理念落地生花,是语文教学的一件头等大事。本次主题教研活动,通过“一课两讲三研一提升”的教学模式,真正让新课标落地。老师们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中不断走近新课标,走进新课堂。以学习者的姿态投身新课标的研读与践行中,在不断夯实的实践中勇敢拓进。</p> <p class="ql-block"> 在此次活动中,老师们精彩的表现,让同仁们心悦诚服。大家看到了授课教师的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她们很好地诠释了生本课堂理念。那就是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真正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p> <p class="ql-block"> 马海霞老师执教的《自相矛盾》,她的语言组织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问题的提出,环环相扣,娓娓道来,从上面讲的内容到下面要讲的内容的衔接自然,课堂结构浑然一体,同时注重学法指导,真正实现了从“我要学”到“我会学”。特别是知识拓展环节,情感升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紧抓三维目标不放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教学效果的确不错。</p> <p class="ql-block"> 张萍萍老师在教授《自相矛盾》《杨氏之子》一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朗读。小古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而朗读是学习小古文非常重要的一步,老师通过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通过让学生练读,汇报读,分角色读,合作读,教师范读,体会读等诸多形式,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停顿,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儿,培养了学生朗读小古文的语感,使学生能够将古文读得古色古香。《自相矛盾》一文学习后,接着让孩子们回顾学习小古文的方法,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学习方法,如“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扫清文字障碍,读通文本。独立学习《杨氏之子》,真正体现“以生为本”。</p> <p class="ql-block"> 齐丽娜老师的《自相矛盾》 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在整节课教学中,有一个环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将学生带入有趣的情境,帮助“鬻盾与矛者”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教育的温度。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表现得很出色,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听课老师震动很大。整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充满了语文味,也让我们明确了小古文的教学可以这么教,也可以这么学。</p> <p class="ql-block"> 贲秀凤老师执教的《自相矛盾》《杨氏之子》一课时,注重方法迁移,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运用在学习《自相矛盾》一课时掌握的方法,自己独立完成《杨氏之子》一课的学习,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教授《自相矛盾》一课时,老师通过总结老者的秘诀,先抓住语言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白思维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拓展练手,让学生从观察语言,动作,环境等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完成整个思维过程,回归了本堂课语文要素的落实。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整节课,老师建构了有效的小古文的教学模式,让小古文真正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古文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这四节课精彩纷呈,大家感触颇深。四位教师秉承“立德树人”的理念,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同时,各位老师注重学习方法引导,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尝试、多总结,不仅要学好知识点,更要学好探究方法,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效。张萍萍老师和贲秀凤老师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改变了单篇课文逐篇逐段按照知识点框架分析的思路,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思考与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仔细研读每篇文本。教师深入理解、妥善处理单元整体设计与每篇文本研习之间的关系,认真研究单元教学内容及其特点,研究单元内容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研究教材编者所设定的单元教学目标,寻找最匹配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两位教师的大单元教学,为其他教师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了我校大单元教学的实验研究。今天授课的各位教师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注重思维方法的训练,将知点与易错点压缩到简明扼要的范围之内。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培育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任务。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公开课,对我们都是一种锻炼。我们不是为上公开课而上公开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像上公开课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把“生本教育”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每一节课,课前多做准备,钻研课标,钻研教材,做好资源整合,备好学生,课后多反思,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法,彻底做,坚持做,持续做,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提高,老师们也会不断地成长。</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中,李晨华主任的总结发言,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 她希望老师们能够在历练中成长,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希望他们敢于挑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拓展阅读,注意教材的整合,少做题,多读书。围绕主题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探究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实践。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想象与质疑。同时也为我们明确了文言文教学的一般方法:读对——读熟——读懂——读透——诵读。 同时李主任也对老师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关注每位学生发展,关注教学评的一致性,坚持终身学习,提升语文素养。全新的理念,精准的剖析,全面的总结,解决了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许多困感,也让我们明确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王琴老师对各位教师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每位教师都在对新课标、生本课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落实,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在努力,在成长,而且今天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两篇课文在一节课中讲。几位老师不同呈现,大家在研究,在探索。每个学校都在踏实地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建议前置小研究要有思考,注重课堂主导性,要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第一小学的齐艳华校长也对一小的两节课进行了点评,诠释了这两节课的备课理念。新课标提倡的核心素养和课程育人,学什么?怎么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语言中体会思维的敏捷。利用课前小研究,减轻了学生课上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发挥了文字背后的育人功能。同时注重学习方法正向迁移,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创设开放式学习环境,立足生本课堂。</p> <p class="ql-block"> 在活动即将结束时,李晨华主任做了精彩的总结提升:“新课标引领下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探索”,建议生本教育,可从每个学段的起始年级开展,让老师家长认可生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形成本土特色。她的讲座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意犹未尽,让大家体会到了郭思乐教授致力于生本教育的感动,明确了生本课堂的理念,知道了生本课堂的根,看到了教育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鲜花盛开的五月,我们课堂上挥洒汗水,教研时思维碰撞;在绿意浸染的初夏,我们携手且行且思,一路向前。时光总在充实与忙碌中悄悄滑过,展望五月的征程,嫩江教育以崭新的步伐阔步向前。五月,带给我们的收获很多……五月风光无限好,教研活动绽芬芳。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坚持着,探索着,思维碰撞着,所以我们收获着,成长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乘着生本教育的东风,携手同行,越研越美,行稳致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文稿:王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