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李庄/竹海

丁二

<p class="ql-block">  2023-5-15</p><p class="ql-block"> 姐弟四人自驾车去李庄古镇,近400公里路程,8点出发 午饭前到达。 </p><p class="ql-block"> 李庄,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李庄占地 2.5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一平方公里。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特点,有大量特色的庙宇、殿堂、古戏楼。</p><p class="ql-block"> 李庄古镇,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目录名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看见李庄的路标时,将车临停路边跑过公路去拍照。远远看见前方的一片民居,规模不小,建筑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步行游览一圈,将住宿酒店选在长江边“微雨轩”,268元/间.含早。</p> <p class="ql-block">  这一大片原野,都叫“月亮田”。</p> <p class="ql-block">  下午参观了几处抗战时期搬迁到李庄的上海同济等大学旧址。晚上在张杰饭店吃“李庄白肉”,白肉堪称此地一绝。</p><p class="ql-block">李庄特色:一花 二黄 三白。</p><p class="ql-block"> 即:“一花”是花生,“二黄”是黄粑、黄辣丁,“三白”是白酒、白肉、白糕。</p> <p class="ql-block">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四川作为全中国的粮仓和战略纵深地,所发挥的作用居功至伟,当大书而特书之。历来以人文富庶见称的川南宜宾,则为保护和薪传中国知识的命运,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宜宾有两个地方应该让世人永远铭恩:江安和李庄。</p> <p class="ql-block"> 江安~这座小小的县城,当时接纳了中国戏剧界的“黄埔军校”——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戏专原名国立戏剧学校,1935年秋建校于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与教育部合办,余上沅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迁,学校亦迁至长沙,翌年春再迁重庆,归属教育部领导。</p><p class="ql-block"> 1939年4月,学校疏散至四川江安古县城,1940年夏改名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5年暑假,复迁回重庆北碚。1946年秋,学校回到南京。1949年并入中央戏剧学院。</p><p class="ql-block"> 先后来江安任教和讲学的有应云卫、应尚能、陈治策、曹禺、杨村彬、田汉、马彦祥、宗白华、吴梅、赵元任、徐悲鸿、梅兰芳、程砚秋、陈白尘、叶圣陶、焦菊隐、黄佐临等。</p><p class="ql-block"> 国立戏专在江安县度过六年岁月,中国文艺界尤其是戏剧界顶级的大师云集江安古城,在古老的文庙排演沙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或曹禺的《雷雨》,古县城的风物与充满文艺复兴气象的戏专交相辉映。而促成这一战争中浪漫花朵绽放的,江安的乡绅们,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很遗憾,这次我们急于前往长宁竹海,仅路过江安县城但未做停留。</p> <p class="ql-block">  现在很多名义上的古镇其实已经大同化了,没有自己的古镇特色。</p><p class="ql-block"> 可是李庄不同,这座古镇特别值得往返。它有历史 有传承 还有美食。木雕石雕都很精美 有看点。</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建县史已有1400多年了。清朝年间李庄是南溪地区最大的场镇。现在的很多建筑还保存着清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  李庄 “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  闻名于世的“五粮液”白酒,是宜宾的第一名片。进入李庄古镇,扑鼻而来的酒香令人欲醉。李庄的白酒现在都还在用古法酿造,即使是规模较小的作坊也不会买基酒回来勾兑。</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以为“李庄”的居民一定是以李姓氏为众,其实不然。据说是古镇中有一个天然大石柱,这柱子的名字叫“李庄”。还有一个说法“李庄”是“立桩”的谐音。</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镇街道,迎面一家又一家的“白肉”店实在让人不能挪步。</p> <p class="ql-block">  “留芬饭店”堪称百年老店,也是李庄白肉的创始店。由于该白肉的特色是又长 又宽 又薄,开席后客人需得用筷子裹着白肉沾佐料食之,被当地人戏称此道菜为“蒜泥裹脚肉”。</p><p class="ql-block"> 此名实在欠雅。随着大批知识分子涌入李庄,大家深爱此肉,色香味形 俱佳,但菜名不雅。于是店老板恭请陶孟和博士赐名,改为了“李庄蒜泥刀工白肉”,简称“李庄白肉”。成为川南一带的知名品牌。</p> <p class="ql-block">  引人注目的是,每一家餐馆前,操作台案板上那块煮熟后又大又肥的🐷臀部,正被厨师手持大片刀,单手又快又巧地三下五除二就片出一块长20公分、宽10公分左右的薄肉片,厚度仅0.1~0.2公分,薄可透光见影,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  现场操作,视频为证。👇</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盘白肉 共八片/50元,四人均等 轻松入口,回味绵长。</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p><p class="ql-block"> 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保护和抢救教育、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中央研究院以及平津各大学等学术教育机构,内迁到一些安全的城市,以躲避战火组建了长沙临时大学。</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长沙也越来越不安全。面对危局,中央研究院在长沙的几个研究所不得不再一次搬迁。</p><p class="ql-block"> 长沙临时大学撤往昆明,另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被称为“湘黔滇旅行团”的其中一路师生,他们步行里程长达一千多公里,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这次希望能搬到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根据当时的局势,傅斯年他们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当是三峡以西的四川境内。因蜀地既有千山万壑的阻隔,又有长江及岷江、金沙江、嘉陵江等支流和国民政府战时首都重庆相通,是一个可以保存和积蓄力量的大后方。</p><p class="ql-block"> 这个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下游22公里处的长江南岸,距南溪县城24公里的李庄镇,正是一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地理位置优越,且十分隐蔽。</p><p class="ql-block"> 考察结束后,同济校方和傅斯年等人一致决定,最好选择李庄落脚。</p> <p class="ql-block"> 很快,十六字电文从李庄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是李庄的乡绅们克服一切困难作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感谢他們在国难当头,民族生存的危急時刻,保护了我們民族的精英。</p><p class="ql-block"> 次年,一份由李庄32名乡绅签名的呈词如次:“绅等以同大系著名高级教育机关,政府非常重视,千里流亡,亟待整理。且该校迁来之后,对于地方文化、经济、卫生各方面均属裨益不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乡绅羅南陔之遗墨👇)</span></p> <p class="ql-block"> 《九宫十八庙》李庄历来作为川南的水运重镇和物资集散地之一,当地及附近数十乡镇的货物均要在此汇集装船,运至外地销售。商业发达造就了李庄经济的繁荣,各种庙宇、宫观、殿堂等公益性建筑便应运而生,总体被称为"九宫十八庙"。 </p><p class="ql-block"> 李庄人民为那些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知识分子和莘莘学子,腾出了“九宫十八庙”,分别将同济大学校本部设于禹王宫(今慧光寺);工学院居东岳庙;理学院居南华宫;医学院居祖师殿…</p><p class="ql-block"> 李庄乡绅们的私宅大院,腾出大部分住房用以解决师生们的住宿。李庄人口骤增,最多时达到一万二千人。</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东岳庙。</p> <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从1940年10月开始搬迁,中研院史语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也从1940年秋分期分批陆续搬迁,中国营造学社则于1940年11月底随史语所的队伍离开昆明。</p><p class="ql-block"> 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去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四川宜宾的李庄。</p> <p class="ql-block"> 这座只有三千多人的古镇,居然接纳了十多所 文化教育科研机构,一下涌入了一万两千多人。很多中国文化泰斗极的人物,比如考古学之父李济;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被胡适称为“人间最稀有天才”的傅斯年;著名的建筑家夫妇梁思成林徽因……</p><p class="ql-block"> 在战乱时期,全国一片焦土,人人自危自保的情况下,李庄人民的无私大爱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知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Fairbank)来江安访问,那儿的奇特场景让他十分意外:“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着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p><p class="ql-block"> 是的,就是在李庄,在这座纯朴的李庄,梁思成完成了著名的、中国建筑学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同大生物系的童第周,在这儿进行着令英国科学史学者李约瑟惊叹不已的“金鱼实验”~开始了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p> <p class="ql-block"> 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到祖国。被聘为东北大学教授,组织创办建筑系。</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 林徽因身体原因,二人转回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通过实地考察,证明了中国唐朝就已经具有伟大古老的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伉俪苑”,这是梁思成林徽因曾经居住地。但目前暂停开放。</p> <p class="ql-block">  据说这里是林徽因等人工作旧址,现在维修不能进入,只得在门口拍照。</p> <p class="ql-block"> “宁静的书桌”也在以自己方式,回馈着李庄的人民。并且印证了李庄乡绅当初的卓见—一“同济大学迁来之后,对于地方文化、经济、卫生各方面均属裨益不小”。</p><p class="ql-block"> 同济大学医学院搬迁到李庄祖师殿。现在旧址里面还有解剖学教室。当时本地人害怕极了,医学院师生就在“祖师爷”大殿举办了一场人体解剖展览。向大众普及现代医学知识。</p><p class="ql-block"> 小小李庄,在烽火岁月,竟然奇迹般地拥有完整的教育系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研究生,无不一备。这样的景观,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之前没有,之后也没有。一大批李庄的平民子弟,在此获得优秀的受教育机会,并成为专业人才。</p><p class="ql-block"> 出身农民的罗哲文考入营造学社,在梁思成老师的指导下,成为中国古建筑研究的著名学者。</p><p class="ql-block"> 成就非凡的文献学者逯钦立,则与罗南陔第九女罗筱蕖 由大人物傅斯年先生热心促成,结为了伉俪。</p> <p class="ql-block">  陈列室里摆放着当初学子们上课的桌椅。</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当年部分教员的寝室兼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每间小房屋门上都标注有教员简介。</p> <p class="ql-block">  李庄的九宫十八庙,全部都安排了迁入的各大院系。一呆就是五、六年。</p> <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四川李庄这一偏僻小镇为专家学者们安置了“一张平静的书桌”!</p> <p class="ql-block">【不能遺忘的李莊】</p><p class="ql-block">作者/王亞法,写于2018年6月</p><p class="ql-block"> 我从海外回到大陸,去了四川,繼續追蹤傅斯年先生一輩先賢在李莊的史跡。</p><p class="ql-block"> 談國立中央研究院,談傅斯年先生,不能不談抗戰時期的李莊,不能不提在受到外敵侵略,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李莊的幾位鄉紳,力排眾議,容納一代文化精英的歷史功勛。更不能遺忘他們在新政權初始的遭遇…</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零年,日寇飛機發起對雲南各地的頻繁轟炸,目的是要切斷滇緬公路,阻止援華物資進入內地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這時候已經歷近七次西遷的同濟大學,眼看在昆明待不下去,準備尋找新的遷徙處所,經過研究,他們把目光鎖定在川南一帶,同時暫遷至雲南的國立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也在醞釀搬遷新址,時任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傅斯年先生希望尋找一塊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正在戰亂頻仍,舉棋不定之時,消息傳到了川南的小縣城李莊,被一個叫羅南陔的人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羅南陔是前黨国李莊區的黨委書記。他飽讀詩書,舉止儒雅,是本地頗有名望的鄉紳,他立即聯絡了區長張官周及楊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楊明武、鄧雲陔、李清泉、江緒恢……全鎮鄉紳和名流,研究接納同濟大學來李莊避難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會上雖然有人提出李莊乃彈丸之地,只有三千餘人口,恐無力接待二萬餘人的南遷隊伍。</p><p class="ql-block"> 最后在羅南陔那里,“國家遇難,國人有責”的說服下,取得一致同意,當即以李莊地方政府的名義,向民國政府內政部、教育部、同濟大學等單位發出電文,電文由羅南陔草擬,全文十二個字:“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p><p class="ql-block"> 電文發出後,同濟大學隨即派出專家前來考察,不久一錘定音。</p><p class="ql-block"> 同濟遷校的路線,是從川滇和滇黔公路入川,到瀘州後再轉船运到李莊,一路山高水深,極盡艱險。值得一提的是,現今保存在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的那批文物,也是通過這條路線運往李莊,安放在張家祠堂裡的。</p><p class="ql-block"> 隨同濟大學一起遷往李莊的,還有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人類體質學研究所;國立中央博物館;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幾乎囊括了所有民國政府的文化機構。著名學者有:傅斯年、董作賓、吳定良、童第周、陶孟和、李濟、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費正清、吳文藻、謝冰心、王世襄、羅哲文、羅爾綱、吳孟超……當時的李莊名遐世界,所有的國際信件和包裹,只要寫上四川李莊的,都能收到……</p><p class="ql-block"> 感謝李莊,感謝羅南陔一行鄉紳,感謝李莊的百姓,是他們在國難當頭,民族生存的危急時刻,保護了我們民族的血脈。</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同濟大學和所有的中央單位回遷,告別了李莊。迴憶在這艱苦的五年時間裡,且不說傅斯年為缺糧少錢,四處向軍隊借糧的囧事,也不說梁思成在艱苦的環境下完成《中國建築史》的舊事,更不説林徽因“太太的客廳”的軼事和她臥病治學的辛酸……</p><p class="ql-block"> 這批民族精英,在李莊六年間,發生的感人故事可以車載船裝,不是我這篇小文所能記載的。(部分摘录)</p> <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些为抗战,为中国知识界做出卓越贡献的李庄乡绅们,他们的人生,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本来应该享有的福祉。现在,我们很难寻觅到这群乡绅的下落,他们仿佛从历史的烟云中消失了一般。</p><p class="ql-block"> 从各种资料中,我们得知:1950年底,在李庄,梁思成、林徽因从前的房东张乔英已被送进劳改营,并死在那儿。当年力排众议、给中央研究院和同大以栖身之地的李庄乡绅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惠三人,五十年代初陆续被处决。水火巷子里的惨绝,甚至被点“天灯”。</p> <p class="ql-block">  <b>【礼失,求诸野】</b></p><p class="ql-block"> 七十五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地图上连名字都找不到的川南李庄,终于放下一张“宁静的书桌”。小小的李庄,一时名流荟萃: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董作宾、李济等。</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列举这些璀璨名字的同时,请朋友记住下面这些名字——来自小小乡镇上的—— 这些伟大的乡绅!没有他们,就没有伟大的李庄,他们是:罗南陔、张官周、杨君惠、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张访琴、李清泉、罗伯希等。</p><p class="ql-block"> 这个事实,再一次印证了:中国文化的根脉,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中国的乡绅地主阶层,才得薪传不朽的。没有乡绅文化的中国,尤其是广袤的农业文明空间,将成一片废墟——不仅仅是建筑或群落意义上的废墟,而是心灵或灵魂意义上的废墟!</p><p class="ql-block"> 须知:没有乡绅的乡野,就真的野了,再也找不到礼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有人釆访当地老农民,他们回忆说:以前每年腊月三十,罗南陔、张官周等人都要发动当地士绅赈济穷人,每个穷人都可以从他们那里领到“一品碗”白米过年。(一品碗”在当地方言中指最大的碗)。有一年来领米的人实在太多,在拥挤中还踩死过一个小孩。</p><p class="ql-block"> 一个参与过当年公审大会的老人说:“想起来他们其实还是很好的。”</p> <p class="ql-block">  根据新政权的政策规定,财富等同于犯罪,土改时的政策,超多少亩地的人该被毙,有多少亩地的人要送去劳改,有多少亩地的人该被管制……</p><p class="ql-block"> 罗南陔又叫“罗半街”。财富如此之多,当然属于罪大恶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隔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人们不禁要问:地主何罪之有?不就是拥有土地和出租土地吗?怎么就犯了杀身之罪?某地主后人曾问道:“过去我家依靠几代近百年的积累,一锹一锹开荒挖出来的土地,开小酒坊、小糖坊之类攒点钱,地里产的芝麻磨点香油卖,有点技术,识几个字,我们怎么就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罪人?”</p> <p class="ql-block"><b>《古镇李庄》</b></p><p class="ql-block">你们用所有的爱</p><p class="ql-block">所有的信仰、所有的</p><p class="ql-block">土地,房屋,包括儿女</p><p class="ql-block">安放了祖国 战火中</p><p class="ql-block">一方宁静的书桌</p><p class="ql-block">安放了知识和良心</p><p class="ql-block">光荣辽阔的祖国啊</p><p class="ql-block">却最终没有你们的安身之处</p><p class="ql-block">没有你们的葬身之地</p><p class="ql-block">不朽的灵魂,随风而逝</p><p class="ql-block">连一粒骨灰瓮之沙也沒有留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软埋之外,还有水火巷、点天灯和锁喉炮……</span></p><p class="ql-block">[注]“骨灰瓮之沙”为保罗.策兰语。</p><p class="ql-block">作者/向以鲜(四川大学教授)</p> <p class="ql-block">别了~李庄,我们还会再来。</p> <p class="ql-block">  【蜀南竹海】位于四川南部的宜宾市境内,幅员面积12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45平方公里,共有八大主景区。</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世界上集中面积最大的天然竹林景区,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云山竹海,天上人间”。 它是世界罕见、中国唯一的集竹景、山水、湖泊、瀑布、古庙于一体的人文景观的竹文化。</p><p class="ql-block"> 蜀南竹海的植被覆盖率达92.4%,景区内绿色怡人、空气清新,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大氧吧。</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到达景区西大门口,巧遇招徕生意的“幺妹”,交谈后尾随其车来到“大石包山庄(竹溪雅舍农庄,又名大石包)”,收费120元/人,含三餐。伙食不错 环境幽静,年轻老板两夫妇也随和。</p><p class="ql-block"> 五一大假后游客骤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稍事休息 我们来到山庄背后新建的“玻璃栈道”,工人们正在打扫卫生,准备迎接上极检查。</span></p> <p class="ql-block">  满眼青翠,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5/17,想去仙寓洞,山高路陡,爬山半个小时后都感觉恼火,改坐去大峡谷的缆车,单程20元,看“竹尖漫步”。</p><p class="ql-block"> 在“翡翠长廊”找到一辆私车,40元送我们回到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蜀南竹海原名万岭箐,位于四川长宁、江安两县毗连的南部连天山余脉中。由江安东景区万里镇和长宁西景区万岭镇组成。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弟媳喜爱摄影,在幽静的竹林小道上按下了一张张快门。</p> <p class="ql-block">  春夏之间,新笋遍地,生机盎然。特色竹宴中的美味佳肴~竹荪、竹蛋等等,都是大自然回馈给人间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我们各自都购买了一点土特产品带回家。</p> <p class="ql-block">  在“海中海”景区,我们到湖畔划船。160元 无人跟船。虽不限时间 但我们没有技巧,根本去不了太远的地方。 力气耗尽 最后打电话请他们用电艇拖回岸边。</p> <p class="ql-block">  在“海中海”,我们观看了一位姑娘“卧虎藏龙”般的威亚飞仙体验。围观者众多,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威亚”。</p> <p class="ql-block">  “龍吟寺” 始建于唐朝貞观年間,相傳唐代著名高僧 海天大法师云游到万嶺九龙山,步履中聽到地下发出咚咚的空露之聲,頓感耳聰目明,席地静坐九天九夜,在龍吟聲中豁然開朗,悟出了禪心始建靈寺。</p><p class="ql-block"> 唐代天文學家,预测學家,星象學家,袁天罡到此一游後認為:"此山不在五岳内,天下靈山當九龍"。</p> <p class="ql-block">【龙吟寺】</p><p class="ql-block"> 又名龙尾寺,坐落在海拔980米的九龙山上,寺庙占450平方米,这里四面翠浪起伏,浩渺连天,天风吹荡,竹涛声声,恍若龙吟,故名龙吟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曾有正殿、下殿、侧殿。清朝嘉庆年间涨惠和尚修。</p><p class="ql-block"> 1959年被拆毁,还剩基石,台阶和石门框,框上有对联:“双树插青云龙吟虎啸,四边连空碧乾端坤倪”。</p><p class="ql-block"> 龙吟寺石刻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龙吟寺双塔。</p><p class="ql-block"> 我们赶在晚上七点闭寺前,蹬上了龙吟寺最高峰~双塔。</p> <p class="ql-block">  观望美丽的风景~夕阳西下最美的落日。</p> <p class="ql-block">  天黑了,我独自从海拔980多米的九龙山上走下,一步一步数着阶梯,天啦!居然有475个台阶。先前我们忙于蹬顶,竟然一口气爬了上去。</p><p class="ql-block"> 我默算了一下,以前住家在七楼,刚好是100梯。400梯相当于28层楼,往返一趟就是跑了60多层楼,对我们六、七十岁的老人能一口气蹬上最高峰,值得骄傲。而且我们都中招过“新冠”,看来现在身体都恢复了。</p> <p class="ql-block">  在归途中,我们特地从高速路出来,拐进了顺路的观音镇,这里有一位我们家里人人怀念的 过世亲戚。</p> <p class="ql-block">  李庄~抗战后方的文化灯塔,一个改变了中国文化史的古镇。</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中华文化的折射点,称得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脊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