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家沧桑</p><p class="ql-block">图文:宁静致远</p><p class="ql-block">癸卯年三月二十九日</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村名是在老家前面冠以王姓,曰:王老家。地处周商永运河南岸的南御道南侧,西傍创业路,东临水云天小区,南到汉唐街南口的东西大街。汉唐街穿村而过,巍峨壮观的长寿阁正对汉唐街,长寿长廊延展两侧似凤凰展翅,知雨廊桥飞架古运河南北如长虹卧波。全村四面都是宽阔的大街,店铺林立,商业繁荣,仿汉代建筑古色古香。这里风景秀丽,鸟语花香,古运河水波澜壮阔。</p><p class="ql-block"> 长寿阁前面的小广场上一天到晚欢声笑语不断,唱歌的、演戏的、跳舞的、吹奏的轮番上场。每到傍晚,村前的东西大街和汉唐街南口向南的小吃铺一家紧邻一家,家家爆满,就连店外也摆满了小桌,坐满食客。一街烟火气,满街佳肴香。</p><p class="ql-block"> 王老家——我的老家,现在可真是一处商业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记得五六十年代,王老家全村都是麦秸栅顶的草屋,没有一间瓦房。那时的草房都是地面以上垒上几层青砖,少则三五层,多则十来层,中间填上烂砖头,然后灌上泥浆抹平,墙宽五十厘米。然后或者用提前拓好的土坯直接垒成墙,或者用和好的湿泥一掀掀垛成墙,这种方法当地人叫挑墙。拓坯和挑墙都是苦活、累活,同时也是技术性较强的活,俗话说“拓坯挑墙活见阎王”,足以说明这两种活的劳动强度之大。挑墙一茬只能挑五六十厘米高,而且要等这一茬干了以后才能继续向上挑下一茬,一般经过三四茬就可以达到屋檐的高度了。那时的草屋都很低矮,屋檐只有2.5米左右,伸手就能摸到屋檐。</p> <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的草房子,盖起来也不容易。多数家庭都是两三代人住在一起,院子也不大,一般是老人住堂屋(上房),儿子媳妇住东西屋,且大多只有两间,孙辈大一点就跟爷爷奶奶住一起。</p><p class="ql-block"> 没有与父母住在一起的都是人口较大、孩子较多的家庭,一般只有三间堂屋,等男孩子到了结婚年龄再盖两间偏房给孩子结婚用。</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盖房子都是生产队派社员出工,并记公分,盖房子的人家要管饭,吃白面,还要做几个菜,当然也要有点荤菜。烟也是少不了的,上梁还要有点小酒。当时这样的饭菜主人要拿出来并不容易,加上粱檩、门窗的开销,要盖个新房实属不易。不到非盖不可的地步大家是不盖新房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社员们自发利用“建房互助会”的形式,努力了七八年,把草房顶换成了红瓦,屋顶不再漏雨了,但仍然是土墙瓦屋。</p><p class="ql-block"> 这已是老家村民住房的第一次变化,居住条件有了一定提升,从此不再担心房子漏雨啦。</p> <p class="ql-block"> 伴随人口的快速增加,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男孩子陆续进入结婚年龄,于是,生产队在八十年代末给男孩子们分别安排了宅基地。这时的耕地已经实行“大包干”几年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吃饭已不再是问题,但经济上仍然不能算富裕。这时的男孩子结婚女方都要求砖瓦房,而且得是独门独院。幸亏生产队及时解决了宅基地问题,免除了父母的最大后顾之忧。此后多数村民先后翻盖了泥土老屋,建成了混砖到顶的砖瓦房,大大改善了住宿条件。</p><p class="ql-block"> 这是老家村民居住条件的第二次改善,也是一次较大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以后,村民的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富裕程度不断提高,大家开始过上了小康生活,不少人家相继盖起了两层小楼。这已是村民住房条件的的第三次变化了,但不是全部村民,盖楼的只有半数多一点。</p><p class="ql-block"> 好像是2007年吧,政府对村后的废运河进行了治理和改造,原来的臭水沟不见了,河道宽阔了。清澈地河水微波荡漾,鱼跃鹭翔;两岸的步行道平整而漫长,沿岸成了长寿景观带,一年四季郁郁葱葱、鲜花盛开,花香四溢不知醉倒多少游人。巨变发生在2010年之后,城市要扩容,人民需安居,老家的全部土地被政府征用。几年后就成了医院、学校和近二十个居民小区,村后的运河上耸立着巍峨壮观的夏邑地标性建筑——长寿阁。老家成了城中村。</p><p class="ql-block"> 2017年政府启动王老家旧村改造工程,长寿阁向南开辟了一条汉唐街,向东建成汉唐文化广场,村南和村西沿路地带政府统一开发为商铺。保留村中原住民,意在保留一个古村落,留住乡愁。拆迁了部分住户,新房建成后原址反迁。改造工程全部采用汉唐建筑风格,至2019年底改造安置工作全部完成。村内民众需要翻修、翻盖房屋的也要采用统一的汉唐风格。</p><p class="ql-block"> 至此,老家村容村貌、居住条件产生了质的飞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p><p class="ql-block"> 这是老家的第四次变迁,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旧村改造完成后,为了尽快繁荣经济,形成特色商业圈,几年来,政府和沿街有商铺的村民,都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由于三年的新冠疫情效果并不理想,沿街商铺并没有火起来。</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后疫情全部解封,傍晚,村前的东西大街上开始出现几辆食品小吃车,生意还不错。与摊主交谈他(她)们说:不让摆摊,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撵,只能和他们打游击。</p><p class="ql-block"> 入夏以来,听说王老家村前的小吃火啦!笔者连续两个傍晚专门回老家考察。嘿,传言不虚,还真是火的不得了。只见:近30辆小吃车整齐地摆在路南的道牙上,一辆挨着一辆,很有秩序。由西向东望去街道两旁的酒馆、饭铺很多,大都在外面摆上了数量不等的饭桌,根据铺面大小,有的五六桌、七八桌,有的十来桌,有几家较大的饭馆竟然在外面摆上二三十桌。晚上八点是食客高峰期,笔者看到各家门前的桌子几乎全部爆满,空余的饭桌很少。汉唐街南口向西至创业路的生意最红火,向东至水云天小区南门生意也可以。那天,在东西街两头各有一辆警车,既维护社会秩序又提供服务。我曾询问一位警官:“这条路叫什么名字”?警官抱歉地回答说“他还真的不清楚”。又热情地问我:“你是不是找不到家啦,需要帮助吗”?警官的热情使我感动,真心致谢后我说“只是随意看看”。</p><p class="ql-block"> 空中有无人机在巡逻,并不停的播放这样的提示语:我们是夏邑特巡警大队,提醒大家“文明用餐,适量饮酒,保证健康,安全到家。需要帮助请联系我们或拨打110报警”。太温馨啦。为特巡警大队点赞!</p><p class="ql-block"> 回到汉唐街南口,恰巧遇到王老家村委主任王群英,他告诉我:这种火爆场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开始是自发的,后来政府进行了引导,并把这条路和汉唐街确定为小吃一条街。并告诉我南面还有,于是他陪我四处走了走。第五小学东校区路东大约百余米的范围内,七八家特色小吃店、小酒馆,门外居然有近二百张饭桌,差不多都坐满了食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街上走了一圈,人虽然很多但并不显得混乱,车辆停放也还有序,没有形成拥挤。人们脸上洋溢的是快意、是笑容、是喜悦、是欢乐,是融洽和祥和。</p><p class="ql-block"> 好壮观的一街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也许,建村620年的王老家真的要火了。</p><p class="ql-block"> 祝愿老家早日繁荣昌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