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父亲史丁文与女儿史志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照片中的女孩还不到3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拍摄时间1954年,地点是朝鲜战场志愿军某部驻地。她父亲是两次出国参战的志愿军炮兵。她出生前后的经历都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永远的、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志愿军战士与史志军一起玩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抗美援朝初期,紧急组建的志愿军炮兵</b></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央军委在河北石家庄建立了炮兵第三训练基地,紧急组建7个炮兵团。她父亲史丁文授命任炮兵战7团团长,任务是接收苏联火炮装备,组建一个能投入实战的炮兵团。随即,他们从内蒙买来野马,将野马训练成军马,能按军人口令牵引火炮执行机动任务;将步兵训练成炮兵,能熟练进行炮兵射击和机动转移;训练紧张、艰苦、节奏很快,一切都是为了出国作战需要抓紧进行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解放军胸章和志愿军胸章</b></p> <p class="ql-block">1951年6月,赴朝鲜的前两个星期,全团指战员都忙得不可开交。恰在这时,史丁文团长的爱人阴艺华(也是志愿军)的产期到了。父母商议生第一个孩子就要去条件最好的石家庄白求恩医院,医护人员看着父母胸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牌说:“我们接到上级通知:现在只接受志愿军伤病员和家属。解放军的不能收”。她父亲听到有这样的规定,只好把爱人送进了一家私人医院待产。</p><p class="ql-block">此消息传到时任炮兵第三训练基地司令员赵章成那里,他好气又好笑地说:“马上就要入朝参战了,我们怎么还不是志愿军?”在赵章成司令员的关怀和直接干预下,她母亲顺利转进白求恩医院待产。</p><p class="ql-block">可能是佩戴着解放军胸牌的军人也可以算是志愿军了,入院的当天她母亲就顺利生下了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炮弹箱与婴儿床的联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炮弹箱“婴儿床”,“志军”名字响叮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产中,母亲大出血,接生的日本反战同盟人员把婴儿简单包裹了一下就放到床下的一个纸箱里,全力救治母亲。等到母亲脱离了危险时,大家才想起孩子,这么长时间没有声音,不会也出了什么状况吧?赶忙从床下抽出纸箱一看,她在纸箱里睁着大眼睛,有滋有味的吃着手指头,产房里的医务人员都忍不住笑了:这小家伙一出生就知道自力更生自己解决“粮食”呦。</b></p><p class="ql-block">产后,母亲就抱着她出院回到军营,根本没有见到父亲的影子。原来炮兵团已经接到命令,第二天就要赴朝参战。部队大院里都忙着准备出国作战,各项工作都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母亲带着她没吃没喝饿了一天,到傍晚困得不行就睡着了。父亲半夜才回到宿舍,发现母亲手压在孩子身上,心疼的马上叫醒母亲说:“你这样不小心,会把孩子压死的……”。为了女儿的安全,她父亲连夜动手用炮弹箱改造成了一张婴儿床,为防止蚊虫叮咬又做了一顶小蚊帐。凌晨,父亲就告别母女,随炮兵部队乘火车出发奔赴朝鲜战场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她人生的第一张床是父亲亲手做的散发着战争气味的炮弹箱,而且,她母亲是以志愿军家属的名义入院待产,当天入院当天就生产;她出院的第二天就与父亲分别,这突然、快节奏的连续变化,是志愿军临战前紧张气氛的事实写照。</b></p><p class="ql-block">父亲带领战7团入朝作战,母亲带着她住在鸭绿江边中国辽宁省的安东市,当年志愿军部队留守处就设在这里,鸭绿江对岸就是充满战火硝烟的朝鲜。<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母亲常常忙工作没空给她喂奶,房东大娘就用小米和红枣熬成糊糊,因为也没有调羹,就用手指头沾一点抹到她嘴里。母亲后来常说,是老乡用枣糊糊把她喂大的。可能是临战环境的影响,她学走路早,不爱哭只爱笑,不喜欢人抱要自己走,所以邻居老乡和志愿军官兵都喜欢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等到父亲回国时,她已有十个月大可以满地跑着玩了。那时她没起名,人们都喊她“小志愿军”,</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父亲见面后深情的说,那就叫“史志军”吧,是志愿军的孩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南下北上,都是服从抗美援朝需要</b></p><p class="ql-block">1953年6月,父亲从沈阳高级炮校调任炮兵第三师副参谋长,又准备急赴安东准备第二次入朝参战。</p><p class="ql-block">一周后,父亲突然回到沈阳对母亲说:“朝鲜板门店谈判有进展,部队不入朝了,你去办理调动手续,我们一起到福建炮三师报到。”告别沈阳炮校,我们全家乘火车南下前往福建。</p><p class="ql-block">当火车停靠在南京站时,突然听到车站的广播在喊话:“沈阳炮校史丁文同志,听到广播后马上连同家属一起下车。”原来板门店谈判破裂,炮三师奉命立刻入朝参战,父亲转身随北上的炮兵部队登上了开往东北的闷罐列车,把她们留在了南京。</p><p class="ql-block">母亲带着她和妹妹被安排到南京梅园新村住了4天,等从福建赶到的炮三师留守处会合后,又再次回到了辽宁省安东市。</p><p class="ql-block"><b>南下福建原准备去执行解放台湾任务,途中与部队会合又北上再次入朝参战。妈妈带着她们随军数千里往返奔波,都缘于朝鲜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抗美援朝牺牲了19.7w志愿军官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随母亲去朝鲜探亲,体验战场艰苦生活</b></p><p class="ql-block">母亲在安东志愿军炮三师留守处搞财务工作。朝鲜停战后,1954年2月,母亲带着她和刚出生的妹妹,搭乘军车去朝鲜见父亲。</p><p class="ql-block">因为怕父亲不同意母亲去朝鲜前线,母亲事先就没有告诉父亲。她们是搭乘顺路的军车进入朝鲜的,天还下着雪,当军车开了一大段路后,在一个路口停下,军车因另有任务需要继续前行,母亲只好带着她们下了车,而到炮兵部队驻地还有十八里山路要徒步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雪齐腰深,母亲带着一个不满三岁的“志军”和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她在雪地里连滚带爬地在前面开路,母亲抱着妹妹跟在后面,有时,母亲甚至只能看到她在前面雪地里露出一个小脑袋。她从小性子硬,走在前面一声也不吭,母亲在后面边走边掉眼泪,怀里抱着妹妹,背着包袱自顾不暇,但仍不时地提醒她小心不要掉到山沟里。</p><p class="ql-block">在雪地里滚爬了好几个小时,冰雪灌到了鞋子里,手脚冻得没有知觉了。幸亏部队的哨兵远远地看到雪地里有两个黑点在蠕动,确定是自己人后,赶快派人过来接,她们总算是平安到了部队。</p><p class="ql-block">父亲看到她们冻成这样,特别是母亲产后一周正是在月子里,应该躺在热炕上喝着红糖水养身子,而母亲却在朝鲜的冰天雪地中挣扎着一定要去看亲人志愿军。父亲非常吃惊:你不打招呼就来了,这要是有个好歹怎办?……。即感动又心疼,五味杂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她们心里想:志愿军的安危是祖国亲人最挂念的大事啊!吃再多苦也要与家人尽早团聚。</p><p class="ql-block">突然增加了三口人,父亲在坑道中原来的地方住不下,就换了个地方重新搭了个铺住下。没想到,当天夜里父亲原来住的坑道就塌方了,他幸运的躲过了一劫,亲人们的突然到来,竟救了父亲一命!</p><p class="ql-block">一星期后,因国内大学招生,母亲抱着妹妹赶回国内去参加考试了,把她留在了朝鲜。她每天到处玩耍,满身满头都是泥土,像个小泥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有一天,父亲突然发现她脸上变干净了,追究原因,是她学着战士们在坑道口外用积雪擦脸,自己洗干净的。还有一次,她过山沟间的木板桥时跌进了雪坑,幸亏没有摔伤,是战士们及时发现把她从雪坑中捞了出来……。她在朝鲜的阵地上生活了好几个月,真成了一名“小志愿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志愿军炮兵在朝鲜战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在20世纪50年代的同龄人中,不少人名字有叫“援朝”“抗美”,还有称“卫华”“保国”的。人名,已经不只是一种呼唤的代号,而是一种激励全民爱国勇敢参战的冲锋号角的纪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数张老照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史志军个人自豪的回忆,更是一个时代记录下志愿军与志愿军儿女们难忘的故事,希望能得到传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70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2px;">史志军也早已成家立业,步入退休生活。有些人可能认为她沾了父辈的光。其实她父亲对她要求非常严格,她后来同样经历了上山下乡直到退休也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没有一丁点优越感。如果非要说,她沾了志愿军的光,那就是她上过战场,她嗅到过生死的战争硝烟味道,她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史志军也许就是志愿军后代的一个小小缩影。但是继承志愿军吃苦耐劳、甘于牺牲奉献、绝对服从党组织需要的志愿军精神早已经融入到这些志愿军后代的血脉中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她们无愧于志愿军后代的称谓,她们才是永远不凋谢的金达莱鲜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特别感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史志军、史建军姐弟提供相关资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金达莱盛开</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