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中世纪古城:库特纳霍拉

thy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库特纳霍拉,是一个去之前与去之后都记不住名字的古城,但所见之景物,却让你记忆深刻,用一句时尚的话来说,是去一次就会被圈粉的地方,打心眼儿里感叹,如此奇特,幸好没有错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摄影、文字:thy</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库特纳霍拉是一个跟随银矿的发现、发展而诞生、发迹的城市,曾有过辉煌的璀璨时光。自13世纪初发现银矿开始建镇,至1260年就有大量日耳曼矿工来此定居。当时的波希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Václav II于公元1300年施行币制改革,在此建立皇家造币厂,赋予该城具有神圣的铸币权,至1547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波希米亚王国政治上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管辖)的钱币一直在此铸造,从而库特纳霍拉发展成为仅次于布拉格的第二大波希米亚城市,同时建有国王的行宫,被称作皇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16世纪中叶后,这里的银矿资源逐渐枯竭,而西班牙几乎同时(1545年)在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大陆玻利维亚地区勘察到巨大的波多西银矿,西班牙成为了白银帝国,以至白银很快成为西欧及东亚地区(中国明朝用茶叶、丝绸、瓷器换回了全球60%的白银)的硬通货,使得这些区域快速进入货币时代。库特纳霍拉变得不再重要,陷入静默状态,大批人员只得离去,寻求新的谋生之道。不过,持续二百多年的喧嚣繁荣,已给这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一座座14~16世纪彰显财富的精美建筑,中世纪的都市容貌,都在默默无闻中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最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从布拉格前往库特纳霍拉的途中(距离约70公里),导游在作了一番介绍后,突然问道,有谁能说出今天要去的古城名称?哈,车上无一人能说出。毕竟这是我们此次旅程中最后一个城镇了,大家的脑海早已被之前过电影似的各种影像所塞满,想象不出今天的两个教堂会有怎样的新奇独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下车,眼前的建筑与色彩,令人欣喜愉悦,车上的睡意一扫而空,顿时满血复活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沿道路向前走,很快来到圣芭芭拉教堂,这是一座主题为银矿矿工的教堂。圣芭芭拉是一位在公元200年(圣徒日12月4日)的处女殉道者,被尊为14位辅佐圣徒(神圣佐理)之一,其事迹在中世纪广为流传和倍受推崇,她在雷雨中被召唤,是所有炮兵、矿工(从事与火有关的危险行业)的主保圣人。因此,此主题教堂被命名为圣芭芭拉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教堂始建于1388年,正值库特纳霍拉如日中天之时,原设计规模宏大,是要建一座教区的总座教堂。但1420年捷克发生了胡斯战争(在布拉格老城广场提恩教堂前有胡斯塑像),波及到这里,致使教堂停工60年,丧失了最初的宝贵建设时间。以后随着城市命运的波动,建建停停,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设计师,但作为教堂,是献给上帝的礼物,绝不可能敷衍了事,最终耗时500年,于1905年完成这座宗教与建筑双重含义的精品杰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教堂前面是精美的庭院花园,上部的青灰色尖顶呈现出的优美弧线,很少见到,远远望去,还以为是某艺术类场馆的建筑呢。两边镂空的飞扶壁结构显得轻盈别致,让人联想到蕾丝的典雅与天使的飞翅,整座建筑外形清丽端庄又充满灵气,的确与众不同,入眼即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教堂的建设进程有翻译的中文说明,仔细阅读,可了解详细过程。感谢有心人拍回重要的一手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导游的安排,这座教堂主要欣赏其外部景观及周边优美的秋景,不安排入内参观了。当时没有多想,已被第一眼教堂外表的华丽所征服,现在回想起来,实为没有入内参观而深深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向教堂的西侧看去,是建于1667-1703年的耶稣会修道院与耶稣会学院建筑,白墙红瓦,还有绿色塔楼,很像一座宫殿。感叹宗教顽强的传播力,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修道院作为精神与信仰力量的象征,不可缺少。尽管这座城市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仅存2万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不安排入内参观,就准备沿教堂外环行一周,仔细观赏教堂外貌与周边景色了,先向东侧环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进教堂是由此东侧侧门进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拍教堂全景,退至观景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发现教堂四周林海环绕,五彩浪花随风起伏,教堂正像一艘鼓满风帆的现实版诺亚方舟,乘风破浪,远离灾难,驶向光明的彼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教堂旁边的居民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哥特风格的小尖塔,指向苍天,那是灵魂最后的归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走到教堂的后部,呈圆弧状,让我联想到这艘大船的尾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此时可在观景台观看教堂西侧外的古城景色和旁边的耶稣会修道院。不远处最高的教堂建筑是圣詹姆斯教堂及其钟楼(Kostel Sv Jokubo), 86米高,是库特纳霍拉最高的塔楼,地标性建筑,无论走在哪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初建于1330-1380年,17世纪又以巴洛克风格重新修建。当银矿枯竭,城市发展停顿,甚至遭遇战火燃烧,教堂依然生生不息,但凡有一丝喘息机会,就要尽力重建,维持良好状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秋色中的小城,古典而鲜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行程中没有安排去逛街,就只能这样远观古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来到西侧可清楚地看到耶稣会修道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修道院旁边是Barborská 巴尔波尔斯卡大道,旁边立有十三尊圣徒的塑像和围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继续沿教堂环行,此时才清楚地看见顶部的三座弧形尖塔,两侧27个小尖塔耸立于飞扶壁之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看到西侧也有一侧门,大概是教堂出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再向前,基本已环行一周,到达教堂的正面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上到一处高台,可拍摄教堂的全景,顶部三座弧形塔竟然如此的高、精、尖,令人叹为观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无比壮美!鲜明的波希米亚独有的哥特风格,绝无仅有的建筑艺术杰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返回集合的途中,随拍教堂的周围景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秋色中的教堂格外壮丽、雄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此遇见如此迷人的景色,仿佛徜徉在天上人间,真是太幸运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的大巴停靠处是一所幼儿园,漂亮的建筑,优美的环境,孩子们正排队跟随老师做某项活动,十分温暖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前往库城东北部的塞德莱茲Sedlec,参观人骨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以为迎面而来的教堂就是人骨教堂,后来才知这里是圣母玛利亚和圣洗者约翰升天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半年前才去过葡萄牙古城埃武拉的人骨教堂,当时我的同伴很害怕,一张照片也没拍,还叮嘱我不要拍,大概是怕惊动了这些灵魂。未曾想半年后我俩又一同来到这里的人骨教堂,我也就自觉的少拍照片了。但行进中竟然连人骨教堂的正面建筑也没拍照,可见当时内心很有些慌乱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只能从网上找了一张教堂的外观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人骨教堂ossuary教堂也有翻译的中文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上述介绍,对教堂的历史有所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公元1142年来自巴伐利亚瓦尔德萨森(属于德国)的一所修道院的天主教西多会12位修士,在塞得莱茨sedlec设立了一间教堂,位于当地的公墓,就是今天的Ossuary教堂。公元1278年教堂主持Henry受波希米亚当时的国王奥托卡二世Otakar ll(瓦茨拉夫二世Václav II的父亲)派遣去耶路撒冷办理外交事务,返回时,带回了一捧耶稣受难地的泥土,撒在修道院的墓地上。之后,此处墓地就成为圣土之地,也是离天堂最近之处,消息传至中欧各处,各路贵族人士都以身后能葬于此地为荣,当时此处基本上是贵族墓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很快进入14世纪,黑死病开始肆虐欧洲,人口损失达2500多万,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3,导致墓地紧缺,这里接收了大量黑死病死者的遗骨,不但来自波希米亚地区,甚至还有来自波兰和比利时等地的遗骨。墓地一再扩大,黑死病期间就有3万人葬于此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此后,15世纪1419年捷克又遭遇胡斯战争,城中大部分日耳曼人被屠杀,墓地扩大至3500平方米仍不够,一些尸骨来不及或无处掩埋,就暴露于天日之下。至16世纪1511年,一位半肓的西多会隐士艰难地将这些骨骸收藏进教堂的地窖中。此时的教堂在战争中也已被焚毁大半,直至1703年才恢复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784年,施瓦岑贝格(Schwarzenberg)家族买下了Sedlec修道院,1870年他们请来一位当地木匠灵特(F·Rint),将40000具人的骨骼经彻底消毒,从中挑选出大块的骨头,排列成各种图案:枝状吊灯、十字架、门楣、壁饰等等,对教堂进行装修装饰,完工后工匠师也在墙上为自己留下了永远的纪念---1870 F. Rint出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进门后的墙饰,左边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右边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主要的厅堂位于地下半层,可看见下面的大吊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吊灯。大厅中陈列、采用的大量头骨是胡斯战争中士兵的头颅。教堂装饰共用去一万具人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剩余的人骨则像谷仓式整齐堆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祭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施瓦岑贝格家族的族徽,说明中介绍该盾形徽章右下方有乌鸦在啄穿土耳其人的眼睛,注意到骷髅头上的三根细骨代替羽毛,是土耳其人帽子上特有的装饰。此徽章代表了施瓦岑贝格家族在1591年Raad战争中冲锋陷阵、英勇顽强,为粉碎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军队的进攻立下大功,并取得胜利。该家族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一个颇富影响力的贵族世家,历史上出过好几位著名首相、外交大臣和陆军元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870 F. Rint出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向上返回出口。两边墙上以拉丁字和希腊字刻写着JHS,代表Jesus Hominum Salvator(基督人类的救世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都是人骨教堂,但与葡萄牙埃武拉人骨教堂有较大区别,这里是用人骨装饰教堂,而埃武拉人骨教堂是真正用人骨作为建材参与制作教堂的立柱、墙壁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人骨教堂围墙外的圣玛利亚石柱,呈现着浮云天使的主题,建于1713~1715年,纪念被黑死病夺去的生命,以及人们的感恩祈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从人骨教堂出来后,拍了旁边的圣母玛利亚和圣洗者约翰大教堂的照片,该教堂也是由人骨教堂的西多会修士于1280~1320年间建立的,当时为圣母修道院。1421年因胡斯战争,修道院受到致命打击,整个修道院包括教堂均被焚毁。至1454年以后,才慢慢开始恢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该教堂也有中文的翻译资料,可阅读了解教堂的发展历史。在了解了教堂的发展历史后,可以延伸去了解胡斯战争的起因,为什么这里由德裔修士建立的修道院被彻底焚毁,为什么大量日耳曼居民被屠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参观结束了,突然感觉还是外面好,呼吸畅通了许多……尚且还无法感知:这里是一片圣洁的土地,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是人们祷告、祈福和与上帝同在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提高自己的认识,特将人骨教堂译文中最后一段摘录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Ossary是一座埋葬约4万人的平凡墓园,它提醒我们面对人的极限及永生的价值。上帝与世人之间有个约定,这约定就是我们对上帝与周围的人有义务与责任,当我们死亡时,这项约定就会被论定评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理解是,人生苦短,但精神是永生的。在世时要履行对身处世界的义务和责任,这将决定你离世时的灵魂去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个参观后难以忘却,且引人深思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最后,附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库特纳霍拉(Kutná Hora)是随银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14世纪时,这里是一座皇城,城中的许多建筑都代表了其曾经的繁荣兴盛。圣芭芭拉教堂(Church of St Barbara),是代表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塞得莱茨(Sedlec)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又保留了18世纪早期巴洛克风格,这些都影响了中欧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杰作同城中一些精致的私人宅邸一起,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保存完好的中世纪都市画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