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课标背景下,阅读课程与教学应该有怎样的新样态?2023年5月11—12日,高青六中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山东省“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新样态”专题研讨会。会议既有一线教师的教学探索,有专家点评,亦有专家报告。老师们在听评课中接受新理念的洗礼,在反思中内化提高。</p> <p class="ql-block"> 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的新样态</p><p class="ql-block"> ——张伟忠博士评课整理</p><p class="ql-block"> 高青六中 岳向丽</p><p class="ql-block"> 高品质的六节课,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无论是从教法到学法,都给我们呈现了耳目一新的,令人深入思考的,新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的新样态。</p><p class="ql-block"> 课堂的“真”,即真学习,对学生的感受、理解、疑问的重视,对现场学生的高度的关注,让学生真的感受、真的理解、真的生长,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p><p class="ql-block"> “化”,即转化,把学生的感受、发现、疑问转化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思路。教的精准是建立在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基于学情的新课堂,基于学生的感受、质疑、发现的新课堂,这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支持行为的一种理念。</p><p class="ql-block">书本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学生说着教参教辅的话,教师要引导,把书本上的话,转为自己的理解和言行。</p><p class="ql-block"> 理念转化为行为,不是形式上的贴合,而是一种无缝的对接和融合。当今的环境出现了很多的新术语和新名词,怎样把这些术语转化成理念,由这些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就容易被这些新的术语牵着鼻子跑。我们可以在单篇教学、群文阅读、名著导读中挖掘,挖掘出自己独有的东西,让学生体会到挖掘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我们可能只是在做搬的工作、传递的工作、传授灌输的工作,这样留给学生的只是浮光掠影。学生学习一些观念和方法不是通过语言实践得到的,而是我们教师讲给学生的,很难形成学生的素养。</p><p class="ql-block"> 知识转化成智慧,课堂的深度与厚度,需要阅读大量的内容方能上好一节课,每节课的准备工作是一口深井。通过阅读与深挖教材,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同时把一些好的设计与解读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改造,并进行运用。把自己明白的内容,用学生明白的方式,讲出来,教出来。这种转化,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认知的过程,经历过程以后,学生才能形成一个大概念,对世界、自然、自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当课堂气氛沉闷的时候,往往是老师以自我表现为主的时候,教师用自己的思路压制了学生的思路,必须用教师的讲,学生才能理解。我们教师要辩证的看待学生的水平,要在学生起点的位置达到我们想要的终点。读书和教学是一体的,教学和研究也是一体的,中间的连接点就是学情,就是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感受和发现,把它作为教学的起点,不断的挖缺,最终教师的素养和学生的素养都有提高。</p> <p class="ql-block"> 从学理的角度阐释一堂好课</p><p class="ql-block"> 高青六中 李沙</p><p class="ql-block">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对教案与课例进行研究,关键是做学理的阐释,要在剥除教师个人因素之后揭示出一堂课的“何以好”或者“何以不好”。而作学理的阐释,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可能要比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着眼更有作为。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就《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新样态》的几节研讨课,浅谈一下个人感受。</p><p class="ql-block"> 《多面鲁迅专题阅读》一课中,高传龙老师先是引领学生体会、品读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常人的“爱开玩笑”“孩子气”“关爱他人”的性格特点。诗歌《有的人》与课外阅读资料的引入,又让学生认识到了一个伟人高尚的人格、杰出的贡献。课堂前后部分的结合的确映照了课题中的“多面”二字。引导学生认知文字中传达出的人物品质是这节课做的主要事情,这是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段要求的。我想有了这样的认知,再接触鲁迅作品或者其他伟人的时候,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抓住关键词句,体味小桃树的没出息。”在品析《一棵小桃树》中的物性——“小桃树”的特点时,许多教学习惯这样设计。何谓关键词句?为什么选择这个词而没有选择那个词?好像言之有理即可。张奎老师在处理这一教学内容时,向前多走了一步。他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多次反复的语句,关注某个形容词、副词等。从语句出现的次数,词性的角度定义了何谓关键词句。这种语文要素的深入挖掘就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方法的指导。张老师不是把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而是把教材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p><p class="ql-block">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思维含量极高的一堂课。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习惯将庄子与惠子第一回合的较量归结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认为胜出者为庄子。第二回合的较量归结为:巧换概念,认为胜出者依旧是庄子。刘帅老师引入了“同一律”“矛盾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了第一回合中。庄子陷入了惠子的逻辑之中,致自己于尴尬之地。紧接着刘老师用补足语气词的方式,将学生体验到的逻辑思维表达出来。我想:尽管学生对“同一律”“矛盾律”这样的概念目前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这些概念的确为学生打开了思维的一扇窗。而且这些概念的引入也的确引领学生明白了庄子惠子之辩的奥妙。</p><p class="ql-block"> 学术界一致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备的学科。尽管学科内容中蕴含着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因此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是一堂目标明确,将集中的教学内容讲通透,使学生听明白、有生长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篇见全类</p><p class="ql-block"> ——观张奎老师的《一棵小桃树》有感</p><p class="ql-block"> 高青六中 苗海梅</p><p class="ql-block"> 这次省里发起的“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新样态专题研讨会”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实践,也是呈现阅读教学新样态的一种探索,应该说各位老师都教出了新课改的新理念,教出了新课改的新样态,也是教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高传龙老师的循循善诱,高倩倩老师的大气,张奎老师的散文阅读教学的细致与饱满,刘帅老师的幽默睿智,胡崇海老师的古典文学的素养,都让我佩服。</p><p class="ql-block"> 因个人比较喜欢散文,故对张奎老师所讲的《一棵小桃树》关注多了些。我从这堂课里,学到了“以一篇窥全类”的散文教学方法,真正遵循并实践了新课改的理念。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张老师对课改理念的实施。</p><p class="ql-block"> 1.关注单元导读,明确大概念。</p><p class="ql-block"> 老师先要求“结合单元导读,归纳出本文最突出的一个写作方法”,学生自然答出“托物言志”。一下子扣住了这个单元两种写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一种,将本文的重难点拎出来,这也算是个引入。按我的教法,就是学好“托物言志”这种写法,就是静止地搞清“物”是什么,它跟“我的志向”有什么联系。也就是教好这一篇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而张老师出示的目标则是:“在自主学习,圈画并赏析小桃树没出息语句基础之上,简要重点词语、反复描述、人物情感表达对托物言志写法的作用”。我发现张老师不只是在教这一篇,而是要教会学生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其实也是写散文的方法,这不就是统领这一类散文的“帅”,这就是那个大概念。我想这个提出是真正需要下一番研究的苦功夫的。</p><p class="ql-block"> 2.关注助学系统,了解真学情</p><p class="ql-block"> 平时自己教自读课文,也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找1-2个主问题让学生解决掉就好了。而张老师让学生分别关注了单元导读、旁批、阅读提示,不只是对学情有了初步了解,更是教会了学生读散文的阅读方法:读散文时要关注反复出现的描写;读散文时一定要关注作者的情感;读散文时要关注重点字词。我平时不以为意的旁批,原来也“大有深意”。故得知,经过改编后的统编教材,其助学系统,不容忽视。其中可能含有教学重难点,也可能含有具体的阅读方法。</p><p class="ql-block"> 3.关注三写法,助推新生成</p><p class="ql-block"> 首先关注反复描写,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桃树“没出息”的句子,然后读出来,初步感受桃树的没出息。</p><p class="ql-block"> 其次关注重点字词,先让学生在喜欢的句子上标出体现没出息的词语,如动词“紧抱”、形容词“猥琐”、副词“立即”等等,细致深入体会小桃树的“没出息”,让学生对小桃树的可怜深入内心,更教会学生这就是品读。</p><p class="ql-block"> 最后关注情感的波折,在品析了小桃树的“没出息”和“有出息”后,两相比较了作者的情感突转,有可怜同情专项感激敬佩。</p><p class="ql-block"> 巧妙的是张老师抓住了旁批,并能从旁批中发现托物言志类散文阅读的作用,而且还能灵活实践,实在是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教学点,像调动学生实际生活感受,理解“委屈”“瘦瘦的,黄黄的”“弯着头”等词语,巧妙地将“树”与“人”联系;贴近学情,不舍地追问和适时的点拨;插入贾平凹资料后,再来加入感受理解小桃树,也是“树与人”相连的巧妙支架;几乎关注了所有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给予了后面学生信任与鼓舞;最后将作者眼里心里的小桃树上升到“每一个人都是一棵小桃树”,此时,我们要学会乐观坚强坚守,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细致饱满,真正地尊重了学情,实践了新课改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新样态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高青六中 刘瑜璇</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阅读教学新样态”专题研讨会上,我受益颇多。因现在担任初三年级的教学任务,于是在高老师执教的《<卖炭翁>1+X阅读》这节课上有些感悟和反思。</p><p class="ql-block"> 高老师的课堂整体轻松愉快,整节课以“笔诤时事,心怀苍生”为主题,用幽默而不乏深意的语言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课堂本着“贴着学生走”展开,设计的教学活动也都非常新颖,高老师通过给学生布置拍特写镜头的情景任务,让学生在在任务中体察作者情感,又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真正领悟、读懂、读通。同时高老师在执教时将《卖炭翁》与《观刈麦》两首诗放在一起,既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察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民不聊生,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在执教这节课时是多么的草率。学习这篇诗作,目的不仅仅是背诵诗歌、机械的掌握诗词大意和主旨情感,而是应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真正感受诗中所寄寓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新课程的实施,而教材和教师则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角色,教材是不变的,所以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细心揣摩与发现跟教学相关的素材,使得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为打造更好的课堂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 群文阅读路,路漫漫其修远兮</p><p class="ql-block"> 高青六中 赵亚美</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我愚蠢的以为“群文阅读”不过就是把文体类同、主旨相似、形式相近,又或者是作者统一、描写对象相同的文本放在一起,领着学生读几遍,简单走一遍,梳理共性知识的过程,听了两堂古诗整合课后,才发觉自己的浅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浅薄。</p><p class="ql-block"> 高倩倩老师的《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望岳》的古诗整合课,由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出发,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不经意间就开始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思考,接下来的几个环节由浅至深,由悟至人生际遇,由读诗到读作者,在课堂过程中借助朗读的指导,引领学生沉浸到诗境诗情中,这样的课堂把简单的古诗上得有韵味,有意境,有厚度,学生真正收获了知识之外的思维的成长。 </p><p class="ql-block"> 高永兵老师的《卖炭翁》《观刈麦》整合课,借助资料,通过将描写性文字转化成画面,走近了当时的社会苦难,当学生能够领会到画面的时候,也就是学生能够把握到主旨的时候,也就是把简短的诗读厚重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两节课让我突然顿悟,群文阅读课决不是知识层面简单的求中存异又或者是异中求同的简单的停留在生硬的组合在一起的但其实还是“零碎化”的教学层面。群文阅读我们要做的是教师首先要深入阅读,发现最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最值得教的点。群文阅读教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的能力,使庞杂的知识得到融通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从知识提取到素养的培养,这才是群文阅读要走的路。这可能很难,这可能需要时间,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