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引以为豪的第三馆就是东方馆。东方馆以其丰富、稀有、成体系的藏品享誉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方馆一侧是中国厅,柱子均为红色。</p><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2.3万余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囊括了中华文明各个艺术类别,从远古石器玉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到明清瓷器等等,时间跨度长达7000年。这些藏品可以讲述完整的中华文明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方馆的另一侧是印度厅。这部分藏品数量比中国馆还多20%,高达2.9万件。</p><p class="ql-block"> 微妙的是西藏的文物也陈列在这一侧。展厅中还专有一部分讲述英国殖民印度后带来的文明发展。当然也有一幅甘地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示的印度文物涉及绘画、生活物品、佛像、珠宝、手工艺品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也基本属于整体“搬迁”的印度神庙。精美的浮雕令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尊公元1000年~1100年间的雕塑来自印度克久拉霍地区。印度三主神之一,守护神毗湿奴和他妻子,财富及幸运女神拉卡西米。女神坐在丈夫腿上,亲昵、热切。这个雕塑与克久拉霍大量的性爱主题雕塑相比而言已是相当含蓄了。在印度,性崇拜与丰收和吉祥相关联。</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世间最早的释迦摩尼像。表现的是王子顿悟成佛祖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 陈列在印度厅的西藏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对印度文化了解得太少,只好匆匆略过。留下时间欣赏中国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著名的河北易县三彩罗汉像。辽代文物,距今约800年。这尊罗汉像是在中国造像史上极为罕见的写实主义造像,著名画家陈丹青称之为“规范中的偏离”。</p><p class="ql-block"> 这尊罗汉无论是体态、五官,还是神情,都与常人相似,全然没有通常神佛造像的夸张和范式,取而代之的是是宗教的深沉感和真理在手的自信。他是你身边的智者而非彼岸的神。</p><p class="ql-block"> 这个罗汉像不是一尊,是一批,现存世11尊,风格一致,但仪态神情各不相同。</p><p class="ql-block"> 这些罗汉造像原本藏身于河北保定易县一处山洞之中,1921年被德国人帕金斯基发现。当地官员见到外国商人高价收购罗汉像,便将罗汉像据为己有,再高价卖给了帕金斯基。当时一共卖了16尊,其中至少8尊,又经帕金斯基之手转卖到了国外。</p><p class="ql-block"> 这些存世的11尊罗汉像已经没有任何一尊在中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喜欢的观音,自在、通达,一切尽在掌握;恰到好处的庄严,不远不近的亲切。这尊不同凡响的木雕来自山西省,是公元1120年左右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组品相完美的三彩俑出自河南洛阳,是唐朝一位高级官员的随葬品,公元728年。文官武将神态生动,马和骆驼形态俊美,色彩华丽。如此完整的一队彩俑,在国内实难见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清文人的箱盒,里边装着文房用具,笔墨纸砚,笔洗印章印泥,还有象棋筹牌等游戏用品,手把件等等。精致至极。真正奢侈品的范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令人很舒服的布展方式。一幅唐代仕女图作衬,唐代妇女的一应闺阁用具一一摆开,从镶螺钿的铜镜,到各种梳子,剪裁工具……简单明了,有趣,有品。</p> <p class="ql-block"> 高潮叠起的是中国瓷器馆。</p><p class="ql-block"> 清朝官窑粉彩精美到有点甜俗,但的确可人。</p> <p class="ql-block"> 康熙十二花神杯。杯外壁一侧绘制一年中代表十二个月的花卉纹饰,分别以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菡萏、兰草、桂花、菊花、芙蓉、月季和梅花为主题,一花一月。杯外壁另一侧则配以相应的古诗句,诗后一方形篆书“赏”字印。</p> <p class="ql-block"> 国内不少博物馆也有收藏十二花神杯,但品质均不能与大英博物馆这套比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些瓷器不需要懂也会觉得美,美得不可方物。</p> <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中国馆还展示了一幅文革期间的招贴画。画面所展现的审美境界与数千年来中华文明之瑰宝的光彩形成巨大反差。英国人似乎用他们独特的讽刺方式在告诉人们: 文明不是只有一条向前的路,有时候文明可能会倒退至荒诞的程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馆尽头墙上是巨幅的三菩萨壁画。壁画来自河北省清凉寺,绘成于1424年。中间是观音菩萨,左边是普贤菩萨,右边是文殊菩萨。菩萨体态雍容,衣饰华丽,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这幅壁画于1925年被英国人买走。据说清凉寺所在的5个村因分钱不均,官司打了数十年。</p><p class="ql-block"> 清凉寺位于河北行唐县。因两条古驿道在此交汇,商贾络绎不绝,人间烟火繁茂,是五台山朝佛的南大门。清凉寺也不断扩展,寺院金壁辉煌,壁画、造像等无不精美绝伦。可惜清凉寺在抗日战争中化为焦土,所有艺术品化为灰烬。只有陈列在大英博物馆这幅壁画可以让人想象清凉寺当年的盛景。</p><p class="ql-block"> 这幅壁画的命运令人心中五味杂陈。</p> <p class="ql-block"> 这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与莫高窟王道士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详,就不提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大英博物馆中国馆最重要的藏品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由于此画卷一年仅对外展出两个月,虽然二十多年来我去过大英博物馆若干次,却总是无缘得见。</p><p class="ql-block"> 《女史箴图》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原作已失,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唐朝摹本。世间普遍认为唐朝摹本更好地还原了顾恺之的原作笔意。它本是乾隆皇帝的爱物,收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圆明园遭劫难,此画被英军大尉基勇获得。</p><p class="ql-block"> 1903年,基勇想要卖掉画上的玉扣。但是当他将画拿出来的时候,英国著名的收藏家科尔文被被画深深地吸引了,于是科尔文出价25英镑将《女史箴图》买了下来,遂成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史箴图》的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 专家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顾恺之在《论画》等文中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巨大。</p> <p class="ql-block"> 有一则传说也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女史箴图》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二战时候,英国在缅甸战场被日军围困,得益于中国远征军的舍命帮助,英国成功撤离。为了表达感谢,英国政府给出了二选一的方案: 一是归还《女史箴图》,二是赠一艘潜水艇。</p><p class="ql-block"> 处于救亡时期积贫积弱的国民政府选择了潜水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大英博物馆,虽然展出的藏品只是其 800万藏品的极小部分,但也根本看不过来。只能走马观花,拣些有趣又能略知一二的看。</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看完中国馆少有不心痛的。那种复杂的感觉很难表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知乎上曾看到有人问“与大英博物馆相比,故宫博物院算什么水平?”从藏品规模看,前者是后者的5倍。从藏品来源看,前者是世界的,后者是中国的。从成立时间看,前者的历史数倍于后者。</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历史就是大英帝国殖民扩张史。大英博物馆自建馆就成为人类文明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建立了全球博物馆的范式及体系,对人类的现代化启蒙作出独特贡献,并展示了英国的国家力量和强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大英博物馆主入口的地上镶嵌着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句:</p><p class="ql-block">And let thy feet millenniums hence, be set in midst of knowledge.</p><p class="ql-block">从此,你将徜徉知识之中,久达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你的脚迈过这句诗,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那是对照耀人类7000年文明之光的敬畏。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到非洲、美洲……所有文明的精华在此大放光彩。你不能不为这些精美的展品所震撼,为人类文明的伟大所惊叹,也为诸多文物背后的故事所折射出的国家命运而深思。</p><p class="ql-block"> 目前,中国、希腊、印度、埃及、秘鲁、埃塞俄比亚等国家都在向大英博物馆追讨文物。这是去殖民化的典型操作。我理解这些国家的行动,希望他们达成目的。不过,这些文物被陈列在大英博物馆本身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这部分历史虽然屈辱却必须正视。</p><p class="ql-block"> 国弱民贫则无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