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孙荣刚小楷金刚经散页</p> <p class="ql-block">小楷书法的临摹创作实践</p><p class="ql-block">孙荣刚</p><p class="ql-block">小楷始于三国的钟繇,他的楷书笔意脱胎于汉隶,已尽备楷法,乃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的丰碑。而后来者追根寻源发展钟繇的古拙天然的一面形成另一路截然不同小楷面目,这大概就是古今小楷书法的概貌。</p><p class="ql-block">通常能写榜书大字者写不好小楷,擅长小楷者难于书写大字,我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始终坚持榜书小楷同时练习受益良多,我在教学中也是要求学员同时练习大字小楷。苏东坡论书曰"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其实写小字的点画结构跟大字基本相同,只是小楷简化了运笔中藏锋逆锋的起笔和收锋,反之随书写字形加大而逐步强化起落笔的幅度。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都可以练习小楷,因为硬笔字相当于毛笔小楷的运行轨迹,也可以说骨架,加上提按就是小楷字。我也提倡学习书法从硬笔入手,已经有了间架结构的基础不愁加上顿笔,同时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果自学,平时选上一部古人字帖倾心学习并付诸实践,对于提高书写水平有很好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相必大家都参观过古代学子殿试的试卷,几乎件件工整清秀都可称像样的书法作品,以至平素官员上呈的奏章文件都是工整的小楷,岂不知应试时,再好的文章书法欠佳也会一票否决。古代各级官员的小字,都是非常精妙的。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里一般乡贤,读书人,大都熟谙书法善写小字。小楷是试金石,有人自称书法家,或偶然碰到江湖骗子,请他写几行小楷一看便知。小楷的书写形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横竖成行一字一方格,再一种是竖成列横随意,这种书写起来有难度,古来要求是上求平齐下可参差。一般写到距离底部四五字时就要注意安排妥当,不大容易掌控,需要经历一定的磨炼才能下部整齐。</p><p class="ql-block">起初,我学习小楷是从静穆典雅一路开始的,追求一种和谐的美,以王羲之的乐毅论,王献之的玉版十三行为主旁及赵孟頫、文征明诸帖,追求秾纤得中,轻重协衡,刚柔相济,奇正相错,方圆并用,肥瘦得体,骨肉匀称。六十岁以后临写不少 钟繇的《宣示表》、《贺捷表》等,这是另一路古朴自然的小楷风范,后又涉及黄道周小楷。我年轻时在天津博物馆看过黄道周小楷《孝经》,据介绍是他写过一百多本传赠给狱卒。黄道周小楷。源自锺繇,一反元、明以来柔弱秀丽的弊病,以刚健笔锋和方整的体势来表达古贤风韵。</p><p class="ql-block">黄道周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崇祯帝时代清军入侵,他勇于谏言多次罢免多次启用。明廷失陷,他返回福建家乡组织民团抗清中不幸被俘,临刑前咬破手指,留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最后头已断而身 “兀立不仆”,民族英雄感天动地名垂青史。试观黄道周的小楷,点画沉厚结字茂密,姿态奇宕竖挺方折,且足具金石趣味。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美感。字如其人,他的书法一种刚健、自信、忠义融和一体,临写起来敬意油然而生。 </p><p class="ql-block">关于写小楷的执笔不必非要“擫、押、钩、格、抵执笔五字法,我早期写小楷都是正规执笔特别容易疲劳,尤其手腕写过二百字就累得不行,后来干脆用钢笔的手法把笔,又稳又轻松丝毫不影响效果,其实非常近似与苏东坡拨镫法,大家试试看!笔者以为,小楷书法的创作要因内容而异,抄写国学经典要用王献之工整一路的写法,自撰诗词骈文笔记宜于使用类似黄道周王宠傅青主一类古朴笔意。近年全国大赛涌现很多圆、方、异形、扇面、长卷及多体组合样式丰富多彩,大量资料供我们借鉴。</p> <p class="ql-block">孙荣刚临写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局部</p> <p class="ql-block">孙荣刚临写黄道周小楷局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