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宋韵欢潭

古松

“南宋古都看杭州,南宋古村看欢潭”。欢潭村位于杭州萧山区进化镇,地处萧山、诸暨、绍兴三地的交界处。欢潭村“三面环山、四水归塘”,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因山而聚、因水而生”的格局。欢潭是一个体现宋韵文化的典型村落,以前名叫“徐家村”,公元1134年(南宋)岳飞率军途经此地,凿潭饮水而欢,后人为纪念岳飞,改村名为欢潭。2023年5月13日,我们探访了这个隐藏于深山里的千年古村落。 这是位于公交车站旁边的“岳帅营”。 宽敞的大马路直通古村。 村口有两行字:“千年南宋情,忠义文化村”为“欢潭村”作了很好的诠释。 村口就是“岳园湖”,这条长长的石桥,名为“岳桥”,是通往欢潭古村落的主要通道,晚上亮灯后的岳桥两侧水面上浮起《满江红》的诗句,让游客瞬间感受到岳园的“忠义”气氛。 岳桥上风景之美,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湖面上,景区为营造氛围而施放的水蒸气,把岳园湖妆点得宛如仙境。 在岳桥上望前看,石阶之上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平台的栏杆上红底白字的是欢潭村的“五义”。左边两个是“义葬”和”义诊“,右边三个是:“义渡”、“义学”和“义仓”。“五义”是欢潭村的精神,也是一种“文化” 从平台方向看,左边的是“义仓”和“义学”;右边是“义渡”、“义诊”和“义葬”。 岳桥的东面,是为纪念岳飞而建的岳园。 欢潭村最有文化底蕴的是岳园,岳园的前身叫欢潭公园,建造于1990年,是欢潭村最大的景点,占地面积为16028平方米。后来增建了武穆祠(也就是岳飞纪念馆)、岳飞武魂墙、五义廊、五义桥等主体建筑,还有下湖桥、临水游步道、观景平台等配套建筑。 岳园长廊的墙上,是介绍“欢潭”村名的由来以及和岳飞有关的历史典故。 岳飞纪念馆,也称“武穆祠”,因后檐悬挂的“忠义常昭”匾额,所以也有人叫它“忠义常昭”殿。 一进岳飞纪念馆,迎面就可以看见屏风上书写的:岳飞行草《书谢眺诗》。<div>岳飞《书谢眺诗》,行草。书南北朝诗人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共111字,书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三月,后有明徐达、海瑞等跋浯。是卷以行楷书开始,行草体相杂,点画圆和朴厚、笔飞墨舞,颇具功力。<br><br>释文:<br>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反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丽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br><br>绍兴八年春三月既望岳飞<br></div> 武穆祠坐北朝南,灰瓦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东西稍间是走廊间。“武穆”是岳飞被害二十一年后,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孝宗追赠给岳飞的谥号。 殿内供奉着一座高约3米的岳飞铸铜站像,与西湖边岳王庙中的岳飞坐像遥相呼应,上悬“乾坤正气”匾额。铜像后面刻有一幅《岳飞行军访友路线图》,从临安城到欢潭,再到诸暨店口。这一路留下一串串与岳飞有关的地名。与欢潭相距两公里的岳驻自然村,相传为岳飞驻军之地。与岳驻一山之隔的诸暨,还有一个以岳飞手下大将命名的村庄——牛皋村,连接两个村子的一道山岭又叫牛皋岭。 武穆祠前有临水的敞轩,形成一个四合格局的天井小院,敞轩前檐再接抱厦式长方半亭插入湖塘。整个建筑群结构可以说相当复杂、精巧。 在“武穆祠”临水敞轩观景,西面是刚刚走过的“岳桥”。 东面望去,是之字形的“三曲桥”,通向“岳园湖”南岸的一座长廊。与长廊隔湖相望的是一座名叫“北望榭”的水榭。 站在“三曲桥”上拍照。 站在“三曲桥”上远眺“北望榭”。 这是通往“北望榭”的小径。 赛飞在“武穆词”临水敞轩。 赛飞在“北望榭”。 这是岳园中最重要的景观“欢潭”。关于“欢潭”,《欢潭田氏宗谱·欢谭记》是这么记载的:“欢潭者,因有天潭,故以潭名村。潭在村口湖堤边,宋时古迹也。周不数寻,深不及丈,四时澄澈,不涸不溢,水清味甘。自宋岳飞至此,饮潭水而欢,故名。”<div>1934年,欢潭村民为了纪念岳家军,把潭口砌成了仿古仰覆莲座式的七边形,并六个边上加青石板护栏,留出一个边供取水进出,在中间两块栏板上分别镌刻潭名“欢潭”和题记。<br></div> 欢潭亭是一座灰瓦单檐歇山顶六角亭,建造于1990年,是岳园的前身欢潭公园留下的主要建筑。 这是位于“岳湖”南岸的长亭,只见楹联,不见写有亭名的牌匾。 走到长亭的另一侧,还是只有楹联,不见亭名,不知是否是我没有找到? 与岳园隔着一条马路,“宋韵欢潭”四个大字赫然在目。 这里是务本堂前广场,两座建筑一中一西,风格迥异,都是欢潭村的主体建筑,北面东临“外门前塘”的中式建筑是“务本堂”,西侧南临欢潭溪的仿西式建筑是“老洋房”。而且,这两座建筑还是属于同一户人家的。<br>务本堂的主人是曾经在清末光绪前期出任镇江府知府的田祚,最初的建造者是他的儿子田禹堂,建造时间是晚清同治七年(也就是1868年),而老洋房的建造者则是田祚的孙子、人称“小店王”的田问端,建造时间是民国十五年(也就是1926年)。同时,田问端也是务本堂后续的建造者。 老洋房也叫大洋房,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仿西式建筑,在众多中式建筑的粉墙黛瓦包围下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因此,自从1926年建成以来,它一直是欢潭村的地标建筑。同时,它还是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的实践基地。 老洋房一楼现在被布置成了欢潭村史馆,依次在“寻”、“忆”、“望”三个主题空间里展示欢潭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二三楼是乡贤馆。老洋房的三楼是欢潭老街的制高点,在小洋楼楼顶的瞭望台上可以俯瞰大半个欢潭村和远眺大岩山一带。 老洋房的主人是务本堂主人田祚的孙子田问端,人称“小店王”。这个“小店王”为什么会建造这么一座仿西式建筑呢?这是因为他年轻时曾经留学西洋,在审美趣味上接受了不少西洋的影响,老洋房是他1926年回到家乡后建造的。 务本堂是很有代表性的砖木石混合结构江南四合院,规模宏大,设计考究,雕刻精美,不但是欢潭老街上最气派的一座古建筑,还曾经是萧绍一带最大的“老墙门”呢。 务本堂最初建造于1868年,当时田祚的儿子田禹堂只建成了第三进院,务本堂的前面两进一院是田祚的孙子田问端在民国初期建造的。之所以叫“务本堂”,是为了彰显君子之道,弘扬务本之法,也就是儒家经典《论语》中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田氏家族一直都在宣扬“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理念,为了更好地营造重视耕读的风气、培养士绅阶层的后代。 务本堂里最精美的部分其实是撑拱。所谓撑拱,就是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因为附着在檐柱两侧和横梁表面,有如栖息在梁柱上的云雀,所以通常叫雀替,在这里俗称“牛腿”。它既能够承受外挑木、檐与檩之间的重力,让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又能把重力传到檐柱上,让建筑的整体结构更加稳固。你注意到了吗?务本堂里的“牛腿”是采用透雕(也就是镂空背景的浮雕)技法雕刻的,其中有仙人、道人、仙鹤、青鸟等形象,它们的精工细致确实不同凡响吧,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务本堂主人对中国儒家和道家都崇尚的“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追求。 务本堂坐北朝南,背靠翠山湾,面临欢潭溪,占地面积为1678.6 平方米。门厅面阔九间,大约是30多米,前后三进两院,有东西厢房11间,东西厢房部位前凸,宅院正立面呈凹字形。 过道内是四合房围成的青石板天井。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四个方向流进天井,这种格局叫“四水归堂”,是源远流长、子孙兴旺的象征。<br>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屋檐上方的勾头滴水、屋面在外的檐廊和青石板地面的天井,这些都是江南民居的特色要素。宅院内每一进的四周都有相互连通的走廊或廊房,而四周的走廊或廊房又都能够直通天井。雕镂精美、古色古香的门窗、砖雕等构件随处可见,加上重门叠户,环境清幽,可以说充分展现了江南特色“大宅门”的气派。2017年,务本堂被列为浙江省级文保单位。 从务本堂出来,回到欢潭老街上,我们继续向北走去。路边看见一处卖梅花糕的墙门,我们虽然不想买,但却想到墙门里去看看。 里面住着人家,看来这里做生意的大都是本地村民,欢潭这个地方商业化氛围还不是很浓。 沿着大道一路向前。 在欢潭村,有着连在一起的两口池塘,外面的这口叫外门前塘,里面的那口叫里门前塘,它们是“欢潭四塘”中最吸引眼球的“两口子”,合称里外门前塘。 这里的水是从欢潭村北面的山谷流下来的,塘水清澈冷冽。 里门前塘西岸民居山墙上有个繁体的“義”字,左下角还有一方“五義歡潭”的印章,印章下还有“五义欢潭”的释义,前面七句是:欢潭田氏,代有豪杰,忠诚孝睦,义举卓著。“欢潭五义”,始于宋元,成于明清。早在宋元时期,欢潭村就形成了以推广义仓、义学、义渡、义诊、义葬等五大义举为内涵的“五义”精神,因此,欢潭村一向号称“五义之乡”。“五义”之举敬宗兴族、义恤乡里,也是欢潭村的精魂所在。 这是“外门前塘”。 这是“里门前塘”。 两塘都有喷泉。 大司空家庙是欢潭田氏家族的“总祠堂”,占据着欢潭古村落的中央位置,也是欢潭老街上最核心的一座古建筑。 这是家庙前广场上的欢潭古村境图卧雕,它是根据清末光绪年间的欢潭村境图制作的。欢潭古村境图出现在这里,为的是告诉我们欢潭村的山川形势格局和村落空间布局。 家庙对面的一堵粉墙上,有一幅奇特的图画,我装模作样摆了一个挑担的姿势,赛飞给我拍了下来。 大司空家庙名义上叫“家庙”,实际上就是欢潭田氏家族宗庙,因此,村民们都管它叫“总祠堂”。宗庙是宗亲村民祭祀共同祖先的地方,是一个家族的“本根”所在,大司空家庙自然也是这样。 之所以叫“大司空家庙”,是因为田氏家族始迁祖田秩曾经是南宋王朝的大司空。所谓“大司空”,本是相当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的一个官职,它的实质意义是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在中国古代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三公”。其中,大司徒的本质是丞相,实质意义是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大司马的本质是太尉,实质意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div><br></div> 大司空家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从南到北依次是院门、前院、中门厅、中厅、享堂,占地面积为663平方米。前厅大门上方悬挂“大司空家庙”匾额,中厅里悬挂“荆茂堂”匾额和部分进士匾,后厅里供奉从始祖到十六世祖的田氏祖先神位。 欢潭老街是一条明清古街,老街路面最初是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筑的,街面上大约有40个院落,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建造的,也有少量是明代遗存。欢潭老街是萧山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古代建筑群 现在的欢潭老街虽然已经比较冷清了,但还是有一些老人居住在这里。房子要有人住才有“生气”,老房子更是要有人住才不容易朽烂倒塌。老街曾经有过店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据老辈人说,欢潭老街的鼎盛时期是在民国初期,当时特别出名的店铺有恒泰南货店、稔昌南货店、四达南货店、顺庆肉店、延春堂药店、德生堂药店等,绝对堪称茶楼酒肆林立、百货商贸兴盛。 这墙上的“斗笠”引起我的注意。 把它们拍下来。 萧山青梅酒 这里是同记墙门。它是欢潭老街上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两座“老墙门”之一,同记墙门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江南四合院建筑,建造于清末光绪年间,它的建造者是太学生田嘉种。 这里是上电电影制片厂的影视基地,是电视连续剧“锋刃”的取景地。 这里的墙门都敞开着门,当地村民都很客气,说“可以进去看看”。 墙门里都住着人家,打扫得很洁净。 有汽车停着的那条叫“清水巷”。 巷口这首打油诗写得很有意思。<div>回来以后在网上查了一下,才知道关于“欢潭”,我们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去过。俗话说,“好饭不要一口吃掉”。留些余味,以待下次造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