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五大领域中,我们都强调幼儿的主动性,在科学领域中,更是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强调幼儿是在“做科学”而不是“听科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今天的学习分享活动中,李琳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相关知识,收获满满,其中使我受益颇深的两点是在“活动目标的设计”和“活动过程的设计”。</p> 活动目标的设计 <ul class="ql-block"><li>作为一名新老师,我的活动目标设计的不太合理,可以用“假大空”来形容。今天我听到了一个例子:“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vs“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才明白活动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行为化和可操作性。</li><li>我更加明白目标的层次性,比如:“事物的特征”vs“事物的细微特征,比如观察叶子的脉络特征等”。</li><li>目标的设定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也要能“跳一跳摘桃子”。</li></ul> 活动过程设计 <ul class="ql-block"><li>在活动导入环节</li><li>科学领域活动切忌用无关的手指谣导入,可能会适得其反,一般的科学活动运用视频和图片导入比较多,在组织一节幼儿没有任何经验的科学活动时,可以用直接操作的材料导入活动,丰富幼儿经验。</li><li>在活动开始环节</li><li>我们通常会以“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的方式来询问幼儿,但其实效果不然,那么如何问问题孩子的积极性会更高呢?可以这样问:“你发现了什么?”“他像什么?”等问题来调动积极性。</li><li>可以用“还有什么办法?”“它是什么?”来积累和丰富幼儿的经验。</li><li>当幼儿感觉到困难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我们可以用反问的形式来引导,比如:“如果…会怎么样?”“这样做的方式带来的后果是什么?”</li><li>活动结束|延伸</li><li>其实,活动结束和延伸是互通的,活动结束后提出的要求必须有延伸落实,比如在某一科学活动中请幼儿回到家后和爸爸妈妈共同探索某一现象的奇特之处,那么回到园后必须有分享。</li></u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就是我对这次交流会的收获,总之,教师组织的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所得,是有意义的教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