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5月15日,平城区47校数学学科教师齐聚一堂,教学分管领导孙丽校长以期中质量分析为引,结合名师课例分享了2022版数学新课标、新变化、新理念。</p> 试卷分析 <p class="ql-block"> 首先,孙校长就数学期中试卷做了细致地分析,各个年级都是由计算、填空、选择、操作、解决问题五个板块组成,虽然每个年级的难易程度不同,但都能从不同方面考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灵活、考察面全。</p> <p class="ql-block"> 计算版块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总体上不错,孙校长指出这是每一位数学老师教学中注重算理、强化算法并长期坚持课前三分钟的训练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操作题相对比较简单,五、六年级考察比较灵活、涉及知识点相对较多,如:五年级涉及了分数的意义中的一个重难点以及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六年级涉及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以及应用比例尺画图,两个年级题目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一些,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测量、计算、加上细致入微的做题习惯才能正确画图,六年级观测点的变化,导致少部分学生失误,五年级部分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不能够做到数形结合理解,发生错误。</p> <p class="ql-block"> 概念版块因包括了填空和选择两大题型,考察的知识点面广而且综合运用知识的题型较多,涵盖面广,涉及到所考察单元的概念、规律、结论、公式及应用、生活常识……。因此同年级相对来说得分率低于计算题与操作题。学生会因知识有漏洞,概念不清,综合能力差造成失分率较高。因此今后教学中还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思考题以及动手做这些提升思维品质的内容重视,充分用好手中教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条理性、深刻性。</p> <p class="ql-block"> 孙丽校长提到相较于前三个板块,解决问题仍是需要继续加强的部分,这部分知识是日常生活在数学中的反映,既能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卷面上看,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条件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不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不强。所以教学中既要单项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又要综合对比策略的不同用处,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p> 出题方向 <p class="ql-block"> 接着,孙校长依据试卷为大家分享了数学出题方向:</p><p class="ql-block">1.试题更趋于生活化、情境化。</p><p class="ql-block">2.试题更趋于对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思考的考察。</p><p class="ql-block">3.试题更体现出学科融合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p> 新课标新理念 <p class="ql-block"> 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的宗旨是始终不变的,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就是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特别是通过我们的数学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信心,落实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明确提出了要以核心素养作为导向,那么数学课就一定要有知识的含量、思维的含量、核心素养的含量,同时还要适合学生的学习的规律,学生能够爱学乐学,这是一个双重的教育价值取向。</p> <p class="ql-block"> 孙校长还为大家分享了名师吴正宪老师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承重墙就是要把核心概念、核心知识的基础打牢。打通隔断墙,就是要沟通知识之间的关联。</p> <p class="ql-block"> 孙校长结合2022版新课标的变化深层次地理解了这一理念,孙校长强调解读新课标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变化一:在新课程理念中提出“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指出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这是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重要变化。</p><p class="ql-block">变化二:新课标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独立部分:“学业质量”。这体现了课标修订的又一个核心变化——“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p> 感悟建模 <p class="ql-block"> 围绕学业质量标准,如何通过我们的课堂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孙校长指出建模思想是素养提升的基石。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建模能力为路径。</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数学模型?简单的说,就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概念,推导出来的定律、公式等。而建模过程就是将生活常识、经历提炼、组织和编排,以情景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让事理上升为数理。</p> <p class="ql-block">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模型思维,老师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创设情境,渗透建模意识。</p><p class="ql-block">2.关注方法,构建数学模型。</p><p class="ql-block">3.回归生活,应用拓展模型</p> 名师引领 <p class="ql-block"> 孙丽校长以3月底在太原参加全国名师观摩活动时,吴正宪老师的一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为例,体会教师如何通过三教来落实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课前谈话,吴老师对听课老师们提出问题——这节课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什么是比律更重要的?值得老师思考。</p><p class="ql-block"> 第一环节:吴老师出示了三个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列式解答,接着学生解读算式,表达算理。</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环节:根据算式推出两个算式相等的关系,列出等式。</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算式,但是结果却一样。这个时候吴老师提出:如何来表示结果相同呢?学生思考后指出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同,吴老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来表达结论,并在此对能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学生给以及时的评价与鼓励。</p><p class="ql-block">师示范:</p><p class="ql-block">(25+35)×5=25×5+35×5</p><p class="ql-block">生模仿:</p><p class="ql-block">(30+20)×2=30×2+20×2</p><p class="ql-block">(4+6)×9=4×9+6×9 </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环节:把自己的感觉用数学算式表达出来。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这两组算式,并在老师有意识地用红粉笔的标括号、乘法算式下面划横线,大多数同学自己寻找出30×2+15×2 =(30+15)×2这样的等式左右两边算式的一些特点。在这个环节中,吴老师注重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感知,课上不是直接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而是让学生在自己观察、体会、探知的过程中通过推理,渗透建模意识,寻找规律,建立联系。 </p>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用乘法的意义来验证问题。吴老师继续发问:左、右两边这样的算式,你们刚才并没有计算为什么敢用等号连接?你怎么证明呢?</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启发学生从几个几的角度说出:30个2加上15个2,就是45个2;而右边30+15的和是45,45乘2也是45个2,因此左右两边相等。用乘法的意义的角度来思考,让新知与旧知建立纵向联系,从而验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打通承重墙。 </p> <p class="ql-block"> 第五个环节:总结自己的发现,归纳、建模。承重墙打通,老师追问:这样的式子有多少?一辈子也写不完那怎么办?用一句话或者符号或者一个式子一网打尽。学生的总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在这个环节,吴老师特别注意关注学生所想,因为不少学生心里明白,但是表达的不够清楚。乘法分配率在学生的笔下,是“一个数加另一个数乘几等于一个数乘几加另一个数乘几……”语言很不准确,但是用吴老师的话说,这正是学生学习中最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学中要充分的展现出学生思维真实的一面,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靠自己的感悟摸索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两个数乘一个数,可以用一个加数先乘这个数,再用另一个加数去乘这个数。或者用符号的方式表达□×○+△×○=(□+△)×○,最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抽象出字母表达式(a+b)×c= a×c+b×c </p> <p class="ql-block"> 孙校长强调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吴老师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在“问题情境——发现联系——数学表达——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的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构建中,运用数学的眼睛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加强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伴的合作、小组的讨论、错误问题的改正、自己猜想的验证,朝着教学目标一步步迈近。</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堂真实的、朴实的、丰实的的数学课,因为讲这节课时吴老师用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整堂课下来,在建模的过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吴老师挂在嘴边的是“别着急、慢慢来”她停驻脚步,多给学生一些回味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问题不断地验证、深刻的剖析,直至推出结论。虽然课上了足足一个小时的时间,但学生们却开心快乐,因为吴正宪老师的课有真情的交流,有智慧的引导,她把学生推到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想这正是她独特的教学艺术所在。</p> <p class="ql-block"> 再回到吴老师课前对老师们提出问题——这节课最重要的是什么?有没有比这个“律”更重要的?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孙校长强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常常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是不是只停留在简单的、零碎的思考中,而缺少系统的规划与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不是“停驻”给学生的时间太少,而一味追求自己的教学进度。追求有质量的数学课堂,需要我们以生为本;需要我们有眼力,能读懂学生的真需求和真期待;需要我们有定力,任何时候能坚持学生立场,不浮躁,不功利,不动摇;更需要我们有魅力,智慧地教,艺术地引,潜心地爱,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一路铿锵,一路芬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