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共教研,“异构”开新花——西街口镇中心小学四年级一堂课考核

行板如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路漫漫,成长道征征。学思悟践,步履不止。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对有效扎实推进新课改,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价值。为了充分调动所有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共同进步,2023年5月9日—10日,西街口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各班开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展示人员是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由三年级同科目教师进行考核评分。</p> 考核方案 数学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四年级数学组教师同课异构的课题是《鸡兔同笼》。“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趣味名题,出自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下卷。因其是计算同一个笼子中鸡和兔的只数,故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节课是毕光锐老师在四(1)班执教。毕老师通过释题、猜测、列举、假设等环节,借助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去理解突破子里到底有几只鸡、几只兔这一难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是毕文丽老师执教的四(2)班。毕老师通过谜语引出鸡和兔,再出示鸡兔同笼原题,由于数据较大,化繁为简,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来解决问题。先让学生猜一猜有哪些可能的情况?再引导学生利用列表法有序地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情况。接下来利用画图法,假设笼子里全是鸡或全是兔,将每一步的思路列出算式。最终,找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方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秀兰老师执教四(4)班,毛老师直接介绍在我国流传很久又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给学生讲清楚题意后,让学生先估计一下鸡、兔各有多少只,经过几次简单猜测,毛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猜不准呢?”“数大了不好猜,我们应该怎么办?”借助这样的问题自然过渡到教材例1,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从简单问题入手的必要性,经历先用简单问题寻求解题思路后再将其应用到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化繁为简的思想。</p> 语文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四年级语文组同课异构的课题是《送芙蓉楼辛渐》。古诗是小学生接触祖国优秀文化的好教材,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芳老师在四(1)班教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高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高老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春梅老师执教的是四(3)班,谢老师首先从回顾所学过的送别诗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尝试朗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相机让学生学会四个生字,着重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壶″字的演化过程。在学习古诗时采用学习古诗文的四步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在理解诗句意思时,让学生从前两句中找出能表明作者心情的词眼,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相机让学生了解诗歌背景。在学习后两句古诗时,让学生想象他的亲友可能是哪些人?他们可能会问些什么?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最后抓住“冰心″"玉壶″来探寻作者内心想表达的情感!整堂课教学有条有理,重难点突出,化繁为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普志新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一堂课考核活动在四(4)班教室举行。课堂上,普老师巧设课堂情境,师生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抓住古诗文学习的方法,抓住诗歌写作的背景,抓住诗眼理解本首古诗所表达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相同的课题,不同的精彩。一样的目的,别样的场面。同课异构是思想的火花碰撞,也是灵感的集中展现。</p> 教学反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位老师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见仁见智之美,使大家在异构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仅有效地助推了各自的专业成长,也为各自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创造性课堂。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模式,让大家在互动中比较,在比较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span></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四年级组全体教师</p><p class="ql-block">初 审:晋 爽、李俊兰</p><p class="ql-block">终 审:余平津</p>

学生

老师

异构

同课

古诗

四班

鸡兔同笼

四年级

教学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