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始兴县,北依南岭,浈江穿流而过,孕育出一片良田沃土,给勤劳的客家人提供了优良的生活场所。这里,有青山连绵,森林茂密;这里,绿水长流,滋润大地;这里,村落棋布,乡村美丽……</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乡村,犹如“岭南明珠”,千百年来,这里走出过唐朝宰相张九龄,抗日民将张发奎……,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始兴县风光秀丽、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游走始兴,犹如阅读客家文化历史画卷,又似畅游大自然亮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 始兴县城西五公里的沈所镇墨江由西转北于迴处的江畔,有座160余<span style="font-size:18px;">米山岗——塔岗山,山顶上一高约30m的古塔高高耸立,因位于沈所镇而得名沈所塔</span>。该塔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为六角九层叠檐式砖塔,座西向东,可直视县城。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保存着“道光十六年重修”铭文砖。塔身从下向上逐层收缩,各层塔门均为拱门,可向外眺望。底层仅有东面一道门,第二、三、四、六、七、八层的门错开,可保证塔身受力均匀,<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求牢固</span>。三层石碑楷书刻有“迴文澜”、五层书“五星奎”,字的笔划苍劲有力。塔内木质构件已毁,为当地风水塔。 </p><p class="ql-block"> 塔如一支“文笔”耸立,因此又称象山文塔。传说建塔是为了镇妖祈平安。该塔东面正对着墨江河道,河道两岸有众多村庄和数以万计的良田,这里生活着千千万万的始兴先民。据说当时河里有一只“水怪”,经常兴风作浪,引发洪水淹没农田村庄,广大百姓深受其害。为了镇住这只“水怪”,人们便建了这座宝塔,从此,墨江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财旺,人们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河流从沈所镇流过,注入墨江,河水清澈见底,村民在河里洗衣。</p> <p class="ql-block"> 沈所镇八一村有一片丹霞地貌,奇峰峭拔,有座山峰酷似倒扣铜钟,故名铜钟寨。前几年这里曾开发为景区,现已荒弃,但基础设施还是比较完善,有水泥公路直达山脚。</p> <p class="ql-block"> 从山脚沿石阶而上,在山体上可见一岩洞,这就是抗战时期粤北赫赫有名的抗日武装力量风度大队的藏军之地,所以也叫藏军洞。</p> <p class="ql-block"> 穿过藏军洞,两座近百米高的丹霞石山环抱成一山谷,谷中林木茂盛。</p> <p class="ql-block"> 石壁上,有一凹形槽从山顶直落谷底,梦幻飘渺的九凤飞瀑飞流直下,在谷底汇为一水潭。</p> <p class="ql-block"> 点点水滴飞落水潭,溅起朵朵水花,洽似大珠小珠落玉盘……</p> <p class="ql-block"> 岩壁上古藤坚毅地向上攀爬,根牢牢地抓住岩石,吸收着仅有的水份和养分,表现出坚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最神奇的景观是因丹霞地貌结构而自然形成的生命之门——阴元洞群,目前发现的有大大小小7个之多,它们或含苞欲放、或玉唇微张、或丹唇紧闭,大的30多米高,小的仅数米高,姿态各异、外形逼真。</p> <p class="ql-block"> 从沈所到城南的 x344县道,10余公里长的道路两旁种着笔直的挺拔的落羽杉,这季节,满是新绿,到了秋冬,又是一路红色。</p> <p class="ql-block"> 沿x344,可来到周前古村。古村位于墨江之滨,起源于洪武元年(1368年),原为屯兵卫所——周所古墟,建村于乾隆辛卯年(1771年),以船形南北方向布局,寓意大船般乘风破浪、顺风顺水。</p> <p class="ql-block"> 周所墟开墟以来,横跨明、清、民国三个朝代。直到1948年因陆路交通发展,兵灾匪患,经济萧条等原因闭墟。村现存古榕、古巷、古塔,古戏台、古店铺、古民居……,走在村中卵石巷道、葱郁古树和骑楼古围,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与亲历者,追忆着商贾摩肩接踵,奔走呼号,街巷昔日繁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墟市穿村而过,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在墟市中部,有一广场,一株如华盖般的古榕树荫蔽着广场,广场南侧有一古戏台,榕树正好给看戏的人们提供一片荫凉。古戏台后二楼,有一茶楼,有木廊与两侧商铺相通。</p> <p class="ql-block"> 商铺前,有可遮阳避雨的廊道相联。今天,一间间商铺全都关闭了,百年前热闹繁华已经成为历史。</p> <p class="ql-block"> 古村北部,清凉寺塔耸立在古树丛中。</p> <p class="ql-block"> 清凉寺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因塔基上原建有一座清凉寺而得名。塔位于周所墟,故又称周所塔。</p><p class="ql-block"> 该塔座北向南,为六角七层,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塔高約27米、塔身每上一层逐层收缩,每层均用青砖砌出柱、阑额、拱门,每上一层须绕回廊半圈,塔六面拱门,可分别瞭望四周。现里面为木质结构已毁。</p><p class="ql-block"> 此塔全部用青砖叠砌,用材严格,石灰、糯米浆粘合,构筑坚固,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拆塔砖造炼炉,后来由于难拆才保留下来。这座庄重古塔仅存塔身,为当地风水塔。</p><p class="ql-block"> “宝塔填河妖”,几百年来清凉寺塔耸立在墨江之滨,护卫着墨江西岸庶民百姓,也养育了周所墟的繁华。今天,又以残存之身,述说着周所墟的历史演变和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 ”,周前古村的围楼位于村北方,如今只剩下些断壁残垣,围楼外面也长满各种绿植。</p> <p class="ql-block"> 虽然围楼只剩下半壁旧址,但是在这些陈旧的砖墙上,我们能读到围楼的历史…… </p> <p class="ql-block"> 告别周前古村,沿x344转入G220顺墨江一路南行,便来到深渡水瑶族自治乡。这里是韶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广东省七个少数民族乡之一,自然生态保护得很好,到处是青山绿水。</p> <p class="ql-block"> G220深渡水横岭村路段,有一片古<span style="font-size:18px;">樟树林</span>,公路从中穿过,路旁全高大的樟树,间或有几棵古枫,车在山林、绿水、沃田、乡村组成的自然风光中穿行,犹如行走在画中。</p> <p class="ql-block"> G220旁墨江沿岸,建有近2km的木棧道,棧道两旁,全是高高的枫杨树,走在林荫下的棧道上,放慢脚步,满眼翠绿,远山、田园、村庄 ,身旁静静流淌的墨江,让人忘却都市的渲闹,人世的纷争……</p> <p class="ql-block"> 深渡水乡的墨江上,筑有拦水坝,并建有一水上棧道,为人们提供了亲水空间。在这里,人们可游览戏水,充分享受乡村自然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良好的生态,保护了深渡水绿水青山的环境。这里的山是绿的,水是清的,走入山林,踏入溪水,亲近自然,不失为休闲渡假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始兴,绿水青山,人杰地灵,优美的自然景观,悠远的客家文化,也孕育了历史名人。唐代名相张九龄故里祠堂位于隘子镇,祠堂幽静肃穆。</p> <p class="ql-block"> 抗日名将张发奎,是隘子镇风度村张屋人,祖上务农。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夏,张发奎与同学李君外出游泳,李不慎溺死,张发奎惧牵连出走广州,先当学徒习染织,后从军当兵。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北伐中,多次征战,荣升军长。功成名就后,1937年回乡,由部下的工程兵部队修建了一幢小楼,取名“贵庐”。</p> <p class="ql-block"> 楼内设有张发奎生平展。</p> <p class="ql-block"> 在张发奎故居旁,有一所建于1936年的学校——风度学校。1936年4月,爱国进步人士张光第张发奎的委托,率陈培兴、陈亿勋等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进步青年来到张发奎的家乡清化彩岭村(即现在的风度村)创办学校“竹溪小学”,张光第为首任校长(张发奎是董事长)。该校后更名为风度学校。它是抗战时期始兴县委重要活动地点、始兴抗日战争时期的指挥中心,也是东江纵队、珠江纵队和风度大队会合地点。</p> <p class="ql-block"> 到始兴县,除了享受它美丽的风光,感受悠久的历史和客家文化,美食也不容错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