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共写共享共长——临沂第二十中学常春藤读写共同体之分享篇(八)

苗凤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主题:“剩下”带来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分享人: 八年级一分部 顾宗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下班的路上,在红绿灯路口,听见一位家长正在气急败坏地训斥坐在电动车后面的孩子:“你现在都上三年级了数学还考85分,将来你肯定考不上18中……”家长只顾发泄着对孩子的不满,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孩子无精打采地坐在后座上,目光茫然地仰望着灰色的天空,面无表情地紧闭着双唇。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地唏嘘,生活中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的家长并不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现实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内容。每个人不同的 “剩下',造就了每个人的独特。”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第21节中所讲的这两句话不禁又引起了我对街头这一幕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同一个班级中,同一批老师所教出来的50个孩子,为什么在各个方面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如果街头的父亲回家后温和地抚摸着儿子的小脑袋,先肯定认可儿子做对的那85分,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找出丢掉那15分的原因在哪里?最后帮助孩子有的放矢的查漏补缺,这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年级的孩子正是自由奔放、活泼绽放的年纪,然而那孩子却早已被打压的了无生机。这不得不让做父母的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每天都给孩子说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眼睛几乎时时刻刻都在盯着孩子,发现学习掉步立刻找人补习,发现孩子有毛病赶紧指出,发现孩子不如别人马上提醒……但最后孩子却并没有按自己的预期变得越来越优秀,反而有的还出现了厌学逆反、 躺平摆烂、油盐不进等各种让家长头疼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含辛茹苦,究竟要把孩子带到哪里去?我们每天对孩子说了那么多,做了那么多,最后在孩子的生命中“剩下”的是什么呢?我们的所说所做到底为孩子的人生打下了怎样的人生底色?—— 很多家长对此是毫无觉察的,只知道自己在“尽心尽力”的教育孩子,天天在孩子身上找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恰恰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很多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就是读书,就是考个好成绩,就是上个好大学,却忽视了教育本身的意义。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其他都是细枝末节。孩子的学习效率是在心情最愉悦的状态下才最高的。一个动不动就被训斥,指责,埋怨的孩子,连生命力都已不再旺盛,还谈何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家长常常太注重成绩的获得,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及心性的培养,常常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却忽视了自己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朱晓平老师曾说,教育就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刚出生的孩子就好比是一个空壶,我们里往里面倒上美酒,出来的就是美酒,如果我们往里面倒上的是毒酒,出来的就是毒酒。孩子今天所有的呈现都与父母过去与孩子“输入”的内容有关。你是积极的,有格局的,正能量的家长,孩子一定也是阳光的,上进的,知道感恩的好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人生中永不下岗的班主任,只有我们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我们学习成长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们要成为孩子希望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希望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说来说去,想要孩子成长首先需要家长自我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主题:跟着魏书生老师学教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分享人:八年级一班 王明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最近不管是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遇到很多问题,一地鸡毛,无从下手,刷微信视频的时候总是会刷到魏书生老师,他讲话风趣幽默,天生脱口秀人才,不管什么事,经他一讲,都变得妙趣横生,且让人热血沸腾,恨不能马上回教室实验一番。接着从书架上拿下来两本他的书《教学工作漫谈》和《班主任工作漫谈》,像圣经一样天天带在身边,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查一查,看一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学会上自习,讲新课不许超过20分钟。魏书生老师当盘锦市教育局局长的时候,要求老师讲新课不超20分钟。开始很多学校、很多老师都不服气,嘚卟嘚卟一节课,成绩都上不去,把嘴闭上不讲了,成绩能上去吗?结果不讲之后,北大清华由每年的3个封顶,到每年10多个,七年共考上75个还嫌少。原因是什么?就是学生真的学会自习了。自习课一片肃静,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最近我们学习的第六单元文言文,像《&lt;庄子&gt;二则》《&lt;礼记&gt;二则》《马说》等短小精炼的小古文,如果每篇课都精雕细琢地讲下来,老师真地会很累,我就尝试了魏老师的做法,每篇课文拿出一节课来上自习,在老师没讲之前先自学,根据自己层次去逐层完成重点字词翻译、逐句翻译、课后习题处理、文言知识梳理和主题思想归纳。自习时的要求就一个字“静”,谁都不许说话。学生们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和手头的同步练习册,忙得不亦乐乎,感觉人人都有事情做。等下节课再讲时,也是只讲20分钟,剩下时间留给学生。他们组内讨论、小组间答疑,实在争论不不休的老师给点拨一下,老师也不会的就留到课下继续研究。给学生一段生命,让他知道经营这点成本能换来多少效益,这比老师讲多少都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上课时,只解放学生的耳朵,却堵住他们的嘴,捆住他们的手,由老师长独角戏,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这样做,学生的兴趣比老师的独角戏要浓得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教书必先育人。到了八年级下学期,班里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带手机进校园、吸烟、打架斗殴等,摁下葫芦起来瓢,一个连着一个。我也是头大,教学上的事情就已经够我忙的了,还要处理这么多意外状况。我从心理上讨厌这些学生,觉得他们是坏学生,甚至无药可救。读了魏书生老师的书,才发现真正得教育应该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德育工作做好了,语文教学才能轻车熟路。不管多么淘气,多么爱打架的孩子,只要到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上,都会变得好学上进,再也不打架,主要因为他们到魏书生老师班的第一天,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找长处。魏老师接新班时上第一堂课,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口头作文:我的长处有多少条。魏老师说教师的责任就是到学生心灵的原野上,寻找他们勤奋好学、乐观积极的幼苗,给它们浇水和施肥,帮助它们茁壮成长,而不是打压他们。读到此,我明白了,为什么我班学生难管,主要是我不会走进他们的心灵,去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把长处发扬光大。一旦他们找到这个支点,就能改变整个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多搞一分钟比赛。魏老师经常在他的课堂搞一分钟竞赛,如一分钟背诵、一分钟朗诵、一分钟抄写、一分钟跳读等,花样繁多,难度逐层加大。一分钟竞赛,用的时间少,每节课都能开展一次,经常开展,增强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效率观念和竞争意识。不少同学养成了竞赛的习惯,主要是自我竞赛,学习时首先明确目标,然后确定具体的任务量,然后按照每分钟的效率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增强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提高学习效率。我也在语文课尝试过一分钟抄写竞赛,很好操作,学生们也一下子像打了鸡血,来了精神,尤其这种竞赛不牵扯智力因素,大家都在同一起点,都能做到专注认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样想来,现在八年级备战地生中考,每天晨读的地生听写,就很像魏老师搞的一分钟背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犯错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例。学生免不了要犯错误,犯了错误当然要帮他们纠正,魏书生老师常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写说明书或者心理病例。因为魏老师发现检讨书千篇一律,都是假大空的套话,不如让学生把情况说明清楚,把当时的心理过程写细致。最近我跟午餐,尤其查浪费现象很严格,班里就出现了把不想吃的菜或馒头放到旁边暂时没来同学的盘子,嫁祸他人的现象。我就让犯错的同学写说明书。还有同学上课传小纸条、睡觉,也是按照魏书生老师的做法,写600字说明书。不怕你犯错误,只要你写出说明书,我甚至还加了种新写法“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会这样做”。魏老师说,在不断地写说明书,不断自我剖析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上来了,反思能力上来了,不也是一件好事吗?为此,我专门安排同学买了一本活页的笔记本,每次有同学犯错,我就打开笔记本拿出一页给他,写好后我再放进去,数了数,现在已经有七八份了,闲来就翻翻看看,很有成就感的样子,以后写教育小故事也不用犯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总是在学习的路上,深感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比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遇到学生撒谎,我问三遍他们还不愿跟我交底时,就暴跳如雷。而且,学生的错误我喜欢追查到底,像上周的馒头事件,我调查了四遍,饭没吃安稳,午觉没睡好,搞得自己狼狈不堪、歇斯底里。有时我在想,是不是糊涂一点更好呢?上次的读书分享会,不是有个老师说:“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不说不见了”吗?还有,已经建立了犯错写说明书的制度,我又何必耐不住性子发火呢?让他们一个个写说明书不就行了。口供不一致就再写,直到水落石出。法制代替人治,心情得更舒畅才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主题:学以致用活化教育内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分享人:八年级二分部 张广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上周刚学完《虽有嘉肴》这课,告诉我们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今天再看《教育常识》中“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这节内容,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世界上最高效学习方法就是费曼学习法,而这费曼学习法就是教授别人。看来我们古代人的智慧放到现在也能大行其道啊!他们都抓住了根本,就是真正的学习不是表面的形式,不是看看书本的知识,而是用书本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单靠读书,欲求得真实学问,真正技能就等于在陆地上学泅水,是万万不行的,这也好比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留存的学习内容寥寥无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就是让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用简单的信息、词汇、句子解释清楚某件事物,这样才是真正的内化教育内容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理解中我们遇见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当你让学生就某段话用自己的需要概括出主要内容时,很多学生就不会了,有时我就开玩笑说这是遇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了。好像懂了但是自己说不出来,其实这是他们自己还是不能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理解。知识还是停留在课本上。这样一遇见生活实践题,他们也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成长自己!能力得不到提高,文化得不到传承,这只是水中花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尽量的多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运用知识的机会,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主题:亲其师,信其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分享人:八年级二分部 付艳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昨日八年级孩子们研学。下午我站在年级办公室门口等着接闺女,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下车走进校门。“老师好”“语文老师好”……一声声伴着孩子们的笑脸传入我的耳中。响亮的声音朴素的表达透出对老师的尊敬与亲近,让我瞬间暖暖的又心生几分自豪。是的,这就是我刚接班的八年级26班的孩子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想想刚接班时的他们,上课迟到听讲随意全凭心情课堂作业应付坐站无相只有懒相,关键是对老师无丝毫敬畏,一次次挑战我的底线,着实考验我。语文成绩就更不用说了,倒数第一!埋怨气恼都没有用,既然接手了那就干呗,我的原则是成绩落后点没关系,上课不能虚度,对老师应该尊重!咱身小力薄,打不得,骂不得,唯一有的杀伤力是眼神儿还小小的。唉!苦口婆心加成千上万倍的耐心,放低自己零起点教学,培养学习习惯,放大优点,及时反馈进步……具体做了什么不想一一赘述了,孩子们心里记得,家长及班主任从孩子们的身上应该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没有刻意追求成绩,成绩也不赖,不但摘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这次期中考试年级第十。对成绩我没有过多的喜悦,因为我付出的足够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真正让我感到欣慰的或者说职业幸福是孩子们对我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任。无论在人流如潮的课间操时间还是匆匆奔向厕所的路上,或是踏着夜幕回家的道旁,我总能看见26班的孩子拨开人群说一声“语文老师好”“语文老师再见”!这一刻,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今天母亲节一个孩子家长一早发信息给我说孩子非要送束花给我,虽然拒绝了但心很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主题:让丰富的教学活动走进学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分享人:八年级二分部 孙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能够转化到学生那里去的知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外校一位老师的课堂实例:这位老师的课件只有一页,上面只有设计的几个问题,学生阅读教材之后脱稿到讲台上讲解,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或争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表现的欲望也很强烈,学生对所学内容自然印象深刻;这位老师在讲长城精神时只出示了长城的图片,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商讨总结,学生能说出从秦朝一直到今天,这体现了传承精神,这是老师所想不到的,学生也自然印象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不敢这样大胆的放手,不舍得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展示,触动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新课标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课堂活动的建议,读完一遍一遍又一遍总感觉不好落地,无意中看到临沂八中的文章,七年级历史组开展了创新作业的实践活动:手作历史博物馆,按照七个主题分为七个馆,通过展示学生亲手制作的中国古代各时期文物,带领大家穿越时光,感受历史的魅力。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远古大馆、夏商周大馆、秦汉大馆三个主题的手工制作,孩子们完成的手工制作超乎我的想象,也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一活动正是落实了新课标中的“制作历史文物模型”的教学建议,这给我触动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在平时的聊天中经常听到的是学生怎么样,布置的作业学生也不做......有时我常在想我的课怎么样:肯定很无聊、学生又感到很无奈,站在这个角度上想又感到学生很可怜。如何激活沉寂在课程、教材、教科书和文字符号中的教育内容显得任重而道远,加油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主题:教育的转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分享人:九年级二分部路晓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转化即转而化之,是在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书本间、学生和学生间,实现的不同生命个体间的生命能量转化。教育之难,难在转化;教育之苦,苦在转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教第一年时,我只满足于积累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忙于向学生展现自己有何等渊博知识和高超能力,把课堂当做“秀自己”的舞台,变成自言自语、自我推销的舞台。讲每篇课文,都要搜集很多的教案和实录,把一些优美的话都积累下来。尤其是对于作家、诗人的背景都搜集各方面资料,知人才能论世。真正的讲课时我信心满满,滔滔不绝。学生双眼放光,听的很认真,但也只是局限于名家的奇闻异事经历上,对课堂实实在在的干货内容兴趣不是很大,我也很苦恼。讲阅读理解时,每次都是答题答题套路一大推,“屡试不爽”。注重技巧的点播,文本的归纳,自认为讲的很清楚了,但是每次学生做题只能差强人意。快节奏的课堂,高频率的语速,试图把知道的所有都抛给学生,但忽略了转化的意识和能力,这是我最值得反思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能力是基础。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好自己,充实自身很简单;总结归纳,技法点播亦不难。难得是把书本中的知识,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这才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教师适当性的“偷懒”和示弱,学生才能变得更加勤快。于是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阅读题方面培养学生审题的意识,圈点勾画的习惯,思考的角度和答题的规范等,我只负责挤牙膏似的连续发问。时间一长学生了解了我的套路后,我就直接让学生讲题,题目中的关键字有哪些?考的是哪方面的问题?答题的套路?文本的联系等。我时常“灌输”的思想是:不要给我念答案,我要的是思路,方法。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能力确实有显著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教育之难,难在难以坚持。二轮复习后,我又开始满堂灌,总想把所有“灌输”给学生。我是一个理性思维占据主导的语文老师,总是讲述效率化,条理化。每次也想倾听学生的回答,但是讲着讲着,节奏变快,语速变快,又开始叨叨叨,一节课下来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我也经常反思:一堂课上完了,一段教育历程结束了,我讲的内容学生接受了,内化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了吗?是不是讲的内容太多,说的太快?是呀,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还是应该慢下来。适时放手,多倾听,多鼓励,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平常之心对待,静待花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学生的行为存在反复性,间接性,长期性。老师的行为亦如是。这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转化是否成功,既取决于教师的“教”,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否有转化的兴趣、热情和能力,同样会影响到转化的过程。教育之路漫漫,成长一直在路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