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五言律诗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梅园聚故友,欢声语不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风雨数十载,都付笑谈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情长相忆,康乐永伴君。</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世上有这样一种情感,终然不能天天相见,却能使你一见如故;虽然你们曾经有过误解,一旦相见就能冰释前嫌,这就是同窗之情!同学情,诚挚单纯,清澈透明。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年龄段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同学,一朝同学缘,一生同学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老同学,我们曾经同窗三年,朝气蓬勃,风华正茂,满怀热望,满怀理想,被国家誉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时的我们勤奋努力,好学上进。时间进入1966年6月中旬,离高考仅有十多天的关键时刻,正当我们一切准备就绪进行最后冲刺的时候,被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阻挡了前进的脚步,高考延迟,上山下乡,十二年寒窗付诸东流……这就是我们,被后人称为“老三届”中的“老高三”,正当理想之花怒放的时期,每个人的命运从此彻底改变……。老三届成了一代人的苍凉,一代人的符号,一代人的记忆!即便是1977年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拨乱反正,将延误了十一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我们中的小部分人凭藉中学时代扎实的基本功重新踏入高校读书,但此时的我们已经从风华正茂进入了而立之年,毕竟人生花期已过,青春不再,得到的永远不是当年所失去的!一代人的创伤,一代人的付出,一代人的情怀,铸就了“老高三”人特殊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古稀之年,上天的公平是使我们都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和一个幸福的晚年,特殊的经历和磨难使我们格外珍惜这份难得的友情和缘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去年从国外归来,由于疫情防控影响,我与老同学们的聚会几经取消。随着禁令的解除,今日我们终于成行了。部分老同学们冒着35度的夏暑前来梅园“远香馆”茶楼相聚,还有老同学特地乘坐高铁从外地赶来,为的是这份珍贵的友谊。老同学把手相见,热情不负青葱,话语不减当年,浓浓同学情,尽在清茶中。多年不见,老同学们的容颜和身体状况都改变了许多,两鬓苍苍,皱纹加深;有的手拄拐杖,行动不便;有的体弱多病,不能前来赴约。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留得青山在,情依旧,人未老!老同学是一壶陈年的酒,越醇越甘甜,老同学是无话不说的好姐妹,老同学是情同手足的好弟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和老同学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快乐的,相聚总是短暂的,我珍惜这份特殊的同学友情。虽然人生聚散无常,我们不说再见,只说重逢。分别不是终点,而是下次重逢的起点!衷心祝福我的老同学们晚年福禄安康,儿女孝顺,笑口常开,寿比南山!不久我又要去国外了,期待着我们的再相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写于2022年6月18日晚]</span></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钱达兴(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因为上海疫情尚未结束,无法离沪,未能参加这次聚会,甚憾!他闻讯后,为老同学相聚特赋诗一首《玉楼春》</p> <p class="ql-block">梅园,见证同学友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