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余韵的美篇

微光余韵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琼崖纵队医院养伤</b></p><p class="ql-block"><b> 孙洪福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0年3月26日,我们加强团,在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和琼崖纵队马白山副司令员亲自率领下实施第二批偷渡。下午7时30分3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近百只战船扬帆起锚,浩浩荡荡驶向琼州海峡,奔向被国民党军队占据的海南岛。我当时在三五二团三营机枪连当通信员,跟随庞继忠副指导员乘坐在营部指挥船上。</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7日天刚蒙蒙亮,师首长决定,我们一直在一起的3只指挥船强行登陆,船刚接近滩头阵地,就遭到有3层楼高的悬崖上敌人密集火力的射击。于是我们还没等船靠岸,都跳到海里涉着没腰深的海水,冲上岸去,打退守敌,我们和首长都隐蔽在甘蔗地里,这时敌机也来狂轰滥炸。27号上午10点来钟,发现敌人从公路方向,向我登陆部队扑来。三营机枪连副指导员庞继忠同志带领两挺重机枪配合五连抢占一无名高地,向包抄之敌猛烈射击,打退反扑之敌。我跟随庞副指导员正准备撤出阵地,敌人的炮弹就排过来了,只觉在胸部象挨一重拳似的一阵剧烈痛疼,低头一看干粮袋被打一个洞,挎包袋被打断,血从小兜上渗出,卫生员小徐急忙解开我的衣扣,只见他打开一瓶碘酒倒在急救包上,往我伤口上一捂,血是不流了,但疼的历害,就连走路、说话、呼吸都疼。到下午,登陆部队越来越多,但伤员也不少,还有没下来船的重伤员,如三营的机枪连指导员赵广义等许多同志又被船工运回雷州半岛。</p> <p class="ql-block">&nbsp; 当天晚上,首长们决定部队向五指山方向突围,重伤员由澄迈县四区区长劳介秀同志带领的接迎队伍转走。于是崔参谋(他的名字叫崔文斗,当时是三五二团司令部通信参谋,该同志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60年晋升为少校,任一一八师炮团团长,1964年转业到锦州华光电子管厂任厂长,现在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了)和我及一些重伤员,被竹竿做成的"二人抬"接走。经过两天一夜翻山越岭,钻竹林,脚踏荆棘从生的荒野,把我们转送到屯昌县境内的一个大山沟里,这就是琼崖纵队第一总队野战医院(简称:琼崖一总医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的到达,受到当地政府、广大群众和医院的医护人员的热烈欢迎,个个都竖起大拇哥说:"大军顶呱呱。"(游击队统称我们解放军是大军,顶呱呱是好的意思,呀呀乌是不好)有的老乡赤着双脚身背腰刀爬到10几米高的椰子树上,砍椰子,让我们伤员喝香甜的椰子汁,一些年轻的妇女把扒好的香蕉送到我们每个伤员面前,把削好切成小块用竹签串成的菠萝,让我们沾点盐面吃(这样不倒牙)。这些热情的接待和欢迎使我们深深感动,可惜的是说话都不懂,我们彼此都是比比划划的,真好像是一群哑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所医院医护人员近百人,但没有高楼大厦,连一间简单的土木建筑的房子都没有。但环境特别漂亮,四面环山,苍松翠柏,葱绿的毛竹林,潺潺流水的小溪清澈见底,漫山遍野的香蕉树和椰子林。草棚一个挨着一个,有大有小,听说还专门为迎接我们大军伤员,又新建20多个。我借崔参谋的光,住进只设有两张床位的"高间",床头还设有竹藤制作的茶几,床是用竹竿绑的,躺上还满舒服的。</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和崔参谋刚住进病房,就走进来一位手提竹篮的女同志,在我们各自床前的茶几上放下两块咖啡色的肥皂块,走时,又从篮子里拿出一块,用舌尖舔了舔,示意我们这是甜的。我成天用蔗糖泡水喝,把肚子喝的逛荡逛荡的。有一天,我在床上逛荡肚子玩,崔参谋说:"小孙,你别逛荡肚子了,我听着不得劲。"</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医院的医疗设备很齐全,自己有发电机。入院当天,对我们解放军陆续到达的几十名伤员,逐一进行会诊、检查、换药。照相后,说我右胸第5、6肋骨都有损伤,但都没有骨折,到手术室取出一块手指肚大小的炸弹皮。在解放军伤员中我年龄最小,引起医院一些女同志的特别关照,时常给我送点零嘴吃,可惜就是说话都不懂,无法沟通语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突然有一天,我们病房来了一位50多岁的老人,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把我和崔参谋乐坏了,成天和哑巴似的就会比划来交流沟通,闷死人了。通过闲聊得知,这位老人就是医院的张司务长,祖籍河北人,是1938年入党的老同志。据老张讲:海南岛这地方各地都有两套政府,城镇公开的是国民党的,山沟里我们也有县长、乡长、各级组织健全。游击斗争环境虽然艰苦,但群众觉悟高,绝大多数都拥护共产党,拥护冯白驹司令员。张司务长讲:"有一次我去通什镇,正好赶上国民党的乡、保长(也有的是双料的),为国民党征粮老百姓都不给。可是一总医院的粮食、油、盐、酱、醋、药品大多都是从通什镇搞来的。"他还告诉我们,安心养伤,这里很安全。这里的革命根据地很巩固,犹如铜墙铁壁。日本鬼子、国民党军队都不敢进山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打这以后,老张司务长时常到我们屋里来唠嗑,有时还给我讲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还答应向一总队一团的同志们要只猴子给我玩。</p> <p class="ql-block">  我和崔参谋在琼崖一总队医院养伤期间,感到特别有意思的是:开饭。可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日三餐每到开饭时间,轻伤员和医院的工作人员,各自在潺潺流水的沟边找块石头席地而坐,首先是一位女同志捏一把洗干净的芭蕉叶,在每个人前面放两片;第二位女同志拿着椰子瓢,往其中一片芭蕉叶上捏一小撮盐面;第三位女同志怀抱着一个内红外黑的漆木盆,装的是煮熟的肉块,将肉块放在每个人面前的另一张芭蕉叶上;最后一位女同志手里拿着用竹筒煮熟的米饭,劈开后盛在椰子瓢里。这样才算饭菜齐全可以用餐了。咱们解放军的伤员们,对这种吃饭方式都很不习惯,但是觉得又挺好玩的。开始吃头几顿饭的时候,我的那块肉,三两口就吃完了,分肉的同志还给我添。后来崔参谋说:"小孙,你看看人家都怎么吃肉。"我一看游击队的同志们,象吃咸菜似的,每一次都是蘸一点盐,咬一小口,一顿饭就是一块肉。知道后我还挺不好意思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记得有一次,张司务长到我们屋来,崔参谋提议对大军的吃饭方式改一改。打那以后,咱们解放军伤员就几个人围拢在一起,吃大锅饭、大锅菜。刚开始游击队的同志们看我们这样吃饭方法,都投以一种惊奇的目光,感到很奇怪的样子,这可能和他们长期分餐的习惯有关。但是我一天吃饭很少,一天总吃香蕉等零嘴,再不就是泡糖水喝。</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月14日,整个医院一片欢呼沸腾,奔走相告,说解放海南的主力部队即将登陆解放海南岛。医院也调部分医护人员,准备支前迎接伤员。我们几十位解放军伤员,更是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劲,欢呼跳跃。</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4月23日海口市解放的消息传到医院,在伤员们的要求下,琼崖一总队医院决定把解放军伤员全部转到海口市,当地政府还为我们准备几十个"二人抬"。4月25日我和崔参谋等几十名伤员洒泪告别了琼崖一总队医院,伤轻者步行、重者抬着走。现在回想起来,好象是一支浩荡的旅游大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50年弹指一挥间,回想在琼崖一总队医院的日子里,他(她)们那张张可亲可敬的面孔,仿佛就在我的眼前,多想再见到他(她)们一面,道声谢谢,深深地鞠上一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