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落花随春去,余香伴夏来。2023年5月11日—14日第3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金陵中学体育馆如期举行。</p> <p class="ql-block"> 全国两千多名小学数学教师参加了第3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近距离接触了多位耳熟能详的名师大家,现场聆听他们精彩不断的示范课与报告,亲自领略他们不一样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不但开阔了自己的教学视野,更重要的是解开了我们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真的是受益匪浅,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新时代的好课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李政涛教授鞭辟入里,他凭着word文档边说边打字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十分精彩的讲座。他将新时代好课标准归纳为六个字“实、放、清、细、深、融”,并且每一点都做了细致的讲述。</p><p class="ql-block">一、实</p><p class="ql-block"> 实体现在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一节好课应当是有意义的课,是有效率的课堂,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课,能够让班上的潜能生有是有生成的课,是平实的课,是有所缺憾的课,或者说有发展空间的课。能够让学生一眼看上去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明显不一样,能够让班上的潜能生有所触动,有所收获,能够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二、放</p><p class="ql-block"> 开放、放下去、重心下移。“放”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比如同桌互助、小组合作、组际对话等;二是要把权利还给学生,具体为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工具权、总结权。”</p><p class="ql-block">三、清</p><p class="ql-block">清具体体现以下四点:</p><p class="ql-block"> 清晰学生、清晰目标、清晰方法、清晰环节、清晰指令。</p><p class="ql-block">四、细</p><p class="ql-block"> 教学细节的揣摩、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p><p class="ql-block"> “细”具体表现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细致实施,避免出现形式化、表演化、模式化、平庸化和低效化的合作学习。</p><p class="ql-block">五、深</p><p class="ql-block"> 深度学习,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地发生</p><p class="ql-block"> “深”具体表现:深到思维那里去——引发高阶思维,深到情感那里去——细腻、微妙、丰富、深沉、复杂,深到审美当中去。</p><p class="ql-block">六、融</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具体分享了“跨五育融合”。他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无语融合不等于学科融合;二是应当将五育融合化为一种视角,用来解读课标、教材、内容、学生等;三是五育融合不宜面面俱到,可以采取‘主融合+次融合’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张齐华老师执教《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社会学习能力,课的一开始,张老师出示提前给学生安排好的预预习任务单,提供十五分钟的时间以四人小组依托任务支架开展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小组合作的同时思考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老师从学生众多的数学问题中比较提炼出三个最具有价值、体现知识本质的问题进行交流,适当介入精准解惑(三个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与数对有什么异同点?“北偏东”和“东偏北”有何异同?只有距离或者只有方向能确定位置吗?)。张老师围绕三个问题巧妙设计教学,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在小组交流平台汇报中凸显确定位置的本质:“两条线相交”,帮助学生对位置学习形成结构化的认知,而且,张老师的教学风格风趣幽默,课堂学习轻松愉悦,给我们呈现了一节开放的具有深度的课堂</span></p><p class="ql-block"> 正如张老师所言,一位老师面对四十多位学生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而把“教”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后就能很好的弥补这块短板。最熟悉学生的还是他们的同伴,作为组长他能够清楚的把握每位组员的学习情况,并在小组学习中想方设法地去弥补组员的一些短板,帮助其成长。</p> <p class="ql-block">朱国荣老师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p><p class="ql-block"> 朱老师由生活中两个村庄架桥的现实问题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同时引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从点到线初步了解构成三角形的要素。老师请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标上a、b、c三条边并联系这一基本事实研究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关系。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朱老师不断追问学生“你认为要不要测量的?不测量能否得出三边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追问方式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让学生明白知识是可以通过一些基本事实或者已有知识推理得来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生说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后,朱老师变换a+b>c为a+c>b和b+c>a,</span>让学生继续验证由基本事实得出的三边关系的结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脑海中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转化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组成4人小组,判断给出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并说出理由,分别讨论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长的情况。</span>借助教学视频,用圆规和直尺画出三角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搭建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关注交点的形成。在每一个环节,朱老师都让学生遵循观察—思考—检验—总结的步骤,以严谨扎实的教学风格影响着学生。</p> <p class="ql-block"> 郑毓信教授的“从《数学课程标准》到数学教学的关键”的讲座,郑教授首先解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教师应独立思考,努力做好“化多为少,化复杂为简单”,提炼出数学教学的各个关键性因素或环节。</p><p class="ql-block"> 郑教授提出数学教学的三个关键,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引领”、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走向“深度教学”。 数学教育应当特别重视“问题引领”,尤其是“核心问题的提炼”,这不仅涉及到了“知识的问题化”,也与我们如何能够很好实现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密切相关。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数学课”与一般的数学课相比究竟有什么不同?郑教授提出两个关键:“承上启下”,教学中应当很好地体现“联系的观点”;“居高临下,由浅入深”:我们不仅应当很好体现高层次思想的渗透与指导,还应通过对照比较、抽象分析促进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 深度学习“深”在哪里?首先“深”在人的心灵里,“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还“深”在系统结构中,“深”在教学规律中。我们应“淡化概念,注重实质”,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通过自己的教学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p><p class="ql-block"> 郑教授通过语文课的反照指出了数学教学应具有的数学味。 语文是情知教学,是以情促知。 数学则是以知贻情。 一个有“数学味”的教师才能真正上出具有“数学味”的数学课。 在郑教授娓娓道来的话语中,记住了几个关键词: 问题意识、有效教学、形式主义、数学味、数学文化等。 </p> <p class="ql-block">陈家仓老师执教的《排列问题》</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排列数字的个数,在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加以验证,逐步推翻自己“没有根据的猜想”。这节课陈老师给了学生试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无限多的可能下发现错因,而这个结果是在学生的自我反思和醒悟的过程中产生,对学生的印象是深刻,不易遗忘的,这就是学习的真实发生。</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以开放的问题导入,让孩子们主动经历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改变,层层递进,探究了四张数字卡片组两位数的排列问题,除了要有序思考,还要根据特殊情况来灵活应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能有序地、全面地进行同一类型问题的思考,逐步深化模型思想,从而提高思维品质。</p> <p class="ql-block">刘德武老师与孩子们带来的示范课《知识与思维》。</p><p class="ql-block"> 学习数学<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既要学会数学知识,更要学会数学思维。</span></p><p class="ql-block"> 课上,刘老师<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两个数相加》《怎样填乘积最大》、《拼成正方形》、《小数乘法》、《正方体的棱长与体积》例子出发,告诉学生:概括是数学思维的高级形式;分析或设数都是解决抽象性问题的思维途径。在《拼成正方形》这一问题中需要用到形感—空间想象—概括;《小数乘法》中需要用到排除法+多角度看问题;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有时候解决问题也需要用到多种数学思维。</span>刘老师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全身上下充满了愉悦和学习的激情,通过一道道题目,孩子们述说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思维,这种教学策略、培养思维的方法让人佩服。</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的课堂不像传统的课堂一样讲解题目,而是把锻炼学生思维上成一节课。最后刘老师对同学们句话: 我们不可能天天上思维训练课,就希望同学们平时在课上学习数学知识时,自己努力挖掘和提炼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数学策略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顾亚龙老师执教的《确定位置》</p><p class="ql-block"> 顾老师将数学与生活联系一起,在导入环节,结合五一假期旅游经历,<span style="font-size: 18px;">顾老师用“导航”引出:手机是根据什么确定位置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导航可以可以确定位置,也展示我国科技的发达,让我们生活更便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新授部分,顾老师并不局限于“座位的分布”情境图,而是一直用“织网的蜘蛛”贯穿于整个情境;在课堂中利用小蜘蛛们的位置,在从两只蜘蛛到一队蜘蛛再到一群小蜘蛛们,学生对于红蜘蛛位置的描述不停发生了改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等。</span>行和列的概念通过小组交流,轮流发言的形式得以初步理解,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数字表示方位,加深对“原点”的印象。对于到底是先列后行还是先行后列,顾老师通过播放视频,介绍笛卡尔从蜘蛛网发现数对的知识,不仅介绍了数学文化更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应该先列后行。在最后,顾老师依旧回归到我们课堂最开始提出的问题:手机是如何确定位置的?指出实际是用经纬度组成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让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在课的最后留下了在三维空间该如何表达红蜘蛛的问题,为以后教学铺垫打了铺垫,也体现了整体性。教学环节层层相扣,整个课堂活泼有趣。</p> <p class="ql-block">徐长青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p><p class="ql-block"> 在授课过程中,徐老师一直强调数学有自己的语言,我们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回答问题。徐老师的课堂从简单的口算出发,徐老师不知局限于答案,还与学生一起探究答案背后的思考,以12×3为例说明计算过程,这样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活跃学习的状态。新课讲授开始徐老师给出一个图形面积的小例题,让学生们自行发问,探寻不同面积的测算方法,将加法和乘法结合起来进行运算。学生们观察算式,比较不同算法的特点,通过凑整简化运算步骤。徐老师紧扣重点,讲解(a+b)×c=a×c+b×c公式时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相通性。徐老师以抑扬顿挫的声调,让学生们模拟运用数学知识的场景,使算式的a、b、c对应到具体人的握手次数,学生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运用公式,突显算式最重要的“公平”问题,将算术蕴含的生活哲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予学生。徐老师将等式的两边模拟成老师和学生,让学生精准理解分配律里每一个符号的意义,形象生动,具体透彻。徐老师带领学生回顾12×3的计算过程,实际上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学习过乘法分配律了,再次认识要做到更理性的认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通过拓展,让学生明白分数小数或者无理数都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也不只局限于两个数,可以是三个、四个、五个,只要能和几个都行。</p><p class="ql-block"> 在课后,徐老师强调教学简化的重要性,提出应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学习实践,凸现数学教学的人文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两天半的活动很快就结束了,让我受益匪浅,一直沉浸在这场视听盛宴里感谢此次活动各位老师的无私分享。有一种远行叫学习,有一种向往叫追逐,有一种人生叫遇见。我们的教育人生因无数遇见而精彩,求新求变、勤学善思。而在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路还很长。但“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我们将一如既往,一路探寻,一路成长!</p>